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文丨呂永奇

西蜀集團董事長劉備伐吳失敗,死於白帝城。臨終託孤時,他跟CEO諸葛亮說,如果新任董事長劉禪不足以輔佐,你可取而代之,諸葛亮趕緊表明心跡。不巧的是,事實被劉備說中了一半,新任董事長劉禪各方面能力確實不咋地。但諸葛亮卻始終初心不改,一心一意輔佐於他,沒有任何不臣之心。在劉備去世後的一段時間裡,西蜀集團幾乎全靠CEO諸葛亮苦撐大局。再加上此前劉備創業時他起的重要作用,諸葛亮一代名臣賢相的形象光耀千古也就不足為奇。

然而以今天創投領域的標準來衡量,諸葛亮卻未必是一個好的CEO,西蜀集團的最終破產,他應該也是有責任的。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戰略過於理想

劉備死後,諸葛亮迅速恢復與東吳集團的聯盟,而後平定孟獲等邊疆異族勢力。在大體穩定了西蜀集團之後,他開始實施自己此前的北伐戰略,先後六次出擊曹魏集團,試圖奪取中原市場,興復漢室,史稱“六出祁山”。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在諸葛亮的夙興夜寐之下,整個西蜀集團的治理還是過得去的。但跳出集團內部,從整個三國形勢來看,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做法有些脫離實際。根據史料,在三國後期,魏國人口大約在440萬人上下,總兵力應超過50萬。而蜀國人口不足百萬,供養10萬軍隊已經很吃力。但在這種情況下,西蜀集團持續北伐,無異於一個輕量級選手不斷挑戰重量級選手,失敗幾乎是難免的。

但諸葛亮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試圖奪取曹魏集團的市場。這可以理解為他是在實現劉備的夙願,酬答他的知遇之恩,但更重要的,恢復漢室一統河山也是他諸葛亮的人生理想。這一點早在《隆中對》時便已清楚,也正因如此,他才會和劉備一拍即合,劉備才會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理想主義有其好處,有一座理想的高地,人生的方向感會更清晰。但問題是,理想主義有時候會異化為機會主義。作為當時西蜀集團的CEO,作為一個事必躬親的人,諸葛亮當然明瞭西蜀集團和曹魏集團在實力上的顯著差距。但他仍然一次次北伐,很可能就是懷抱著某種“萬一”的考量。萬一北伐時曹魏集團內部動亂了呢?萬一曹魏集團出現重大戰略失誤呢?萬一蜀軍超水平發揮了呢?萬一北伐成功了呢?

機會從來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諸葛亮在明知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六出祁山,很可能就是試圖找出曹魏集團的某個缺口,把握住這個萬分之一的機會。從這個角度上看,諸葛亮或許確實有些過於理想主義。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戰術過於謹慎

北伐曹魏集團之前,蜀國名將魏延根據敵強我弱的情況,審時度勢,趁著從未帶兵作戰且不喜軍事沒有謀略的皇帝女婿夏侯楙擔任隴右總指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即明面上與魏軍對峙,但暗地裡由他率領五千精兵,從子午谷直插長安。拿下長安和潼關後,諸葛亮即可率大軍從斜谷出兵,與魏延會師於通潼關。由此則關中可定,恢復漢室可待。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然而諸葛亮卻認為這個計劃太冒險,一旦有失,則五千精兵必將全軍覆沒,因而不予採納。魏延反問,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計劃,從正面大路進軍,則曹魏集團可以從容佈置,盡起關中兵馬迎擊蜀軍,則曠日持久,只怕猴年馬月也拿不下中原。諸葛亮回答說:我從隴右走平坦大道,依照正規打法進軍,怎麼會不勝?

事實如何呢?諸葛亮採用常規打法從隴右進軍,屢戰屢敗,損失何止五千人,僅街亭一敗,就損兵折將兩萬有餘。他卻始終堅持正面進攻,結果先後北伐六次,耗費錢糧無數,未得寸進,反而極大消耗了原本就處於弱勢的國力,為西蜀集團的最終崩潰埋下了伏筆。

實際上,由於夏侯楙能力較弱,魏延率軍從子午谷奇襲長安,獲勝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對於國力弱小、兵力不足的蜀國來說,雖然冒險,或許仍不失為一個可以一試的選擇。而按照諸葛亮的保守打法,走大路正面進軍,各方面劣勢和弊端極為明顯,六出祁山的結果就是證明。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兵者詭道也,以正合,以奇勝。諸葛亮強調以正合,始終不肯冒險,以至於後來有“諸葛一生唯謹慎”之說。但只以正合的做法,顯著放大了蜀國國力薄弱的短板,很不利於達成目的。同時,作為西蜀集團的CEO,過於保守的諸葛亮不僅自己不肯冒險,還扼殺了團隊骨幹尋求突破的大膽計劃,這或許同樣不妥當。

創業之際,市場環境複雜。採用常規的策略撬不動市場大概是很常見的,因為與行業頭部相比,創業公司的實力要弱小得多。這種情況下如果要尋求突破,可能就得摒棄保守做法,大膽創新。倘若CEO謹慎過度,只怕黯然收場不可避免。

人才培養不足

劉備在世時,十分重視人才,禮賢下士,求賢若渴。他籠絡了一大批人才,文有諸葛亮、龐統、法正、馬良、李嚴、蔣琬等諸多名士,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一眾戰將。這些人為西蜀集團的創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然而劉備死後,新任董事長劉禪能力有限,決策權落到了諸葛亮手中。從當上顧命大臣到病逝五丈原,在諸葛亮擔任CEO的十一年裡,蜀國似乎一直在吃劉備留下的人才老本兒。以至於隨著老一輩人才的陸續凋零,原本能力平平的廖化因此成名,“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諺語流傳後世千百年。

也不能說諸葛亮不重視培養後備人才,被他揮淚處斬的馬謖是他培養的人才之一,後來的接班人蔣琬、費禕也包括在內,從曹魏集團投降過來的年輕將領姜維也深受其賞識。馬謖剛愎自用,蔣琬、費禕過於文弱,真正拔尖的只有姜維。他被諸葛亮認為是整個涼州最為傑出的人才,一直受到大力培養。但問題是,後備人才的培養需要成體系,有梯隊,單單一個姜維遠遠不夠。

不僅如此,諸葛亮在人才選擇上還有顯著傾向性。西蜀集團力弱人少,本來可用人才就不多,但身為CEO的諸葛亮卻似乎並不重視佔西蜀集團人口絕對多數的益州本土人士。和孫吳集團的吳人治吳、唯才是舉不同,在諸葛亮執政時期,益州人士被排斥在決策層之外。他提拔重用的人,包括馬謖、蔣琬、費禕、姜維等,都不是益州人。這大概只有一種解釋,據史料,劉璋雖然闇弱無能,但對蜀人卻很好。而西蜀集團是劉備人反客為主奪取了劉璋的地盤建立的,決策層自然會都對蜀人懷有深深的戒心。先有劉備,後有諸葛亮,均是如此,這大大限制了人才的選拔範圍。

在這個問題上,曹魏和孫吳集團甩了西蜀集團一大截。人才濟濟的曹魏集團就不說了,即便是稍遜風騷的孫吳集團在這方面值得圈點之處也很多。例如劉備伐吳之際,孫權手下有許多老將,但他卻提拔陸遜作為迎敵大都督,這遭到文臣武將們的大力反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太年輕了。但孫權不為所動,堅持讓他統領諸路軍馬,全權指揮作戰,最終贏得勝利。

講真,找諸葛亮做CEO可能是個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