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招聘,特崗複習——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點總結第58期

第六章教學

1.教學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規範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它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因此,教學是學校實現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徑。

2.教學的意義:第一,教學是嚴密組織起來的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形式,是社會經驗的再生產、適應並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力手段。第二,教學是進行全面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基本途徑,為個人全面發展提供科學的基礎和實踐,是培養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第三,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學校教育工作必須堅持“教學為主,全面安排”的原則。

3.教學的基本任務: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發展學生體力,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

4.教學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導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使學生的身心獲得一定的發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過程。教學過程的理論是教學的基本理論。

5.教學過程的本質: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6.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間接性規律);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統一(發展性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統一(雙邊性規律);掌握知識與形成思想品德相統一(教育性規律)。

7.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激發學習動機——這是教學的起始階段。領會知識——這是教學的中心環節。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這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過程。

運用知識——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在於運用。檢查知識——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查的過程。

8.我國目前基本的教學原則:科學性與思想性(教育性)相統一原則;理論聯繫實際原則;直觀性原則(直觀性與發展性相結合原則);啟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序列原則);鞏固性原則;及時反饋原則(強化原則);因材施教原則;量力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

9.教學方法是為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辦法。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教師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獲得身心發展而共同活動的方法。

10.常用的教學方法:(1)以語言傳遞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2)以直觀感知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3)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練習法、實驗法、實習法、實踐活動法;

(4)以探究活動為主的教學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所提出的課題和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最後得出原理,主要是發現法;(5)以情感陶冶(體驗)為主的教學方法,包括欣賞教學法和情境教學法。

11.選擇與運用教學方法的基本依據: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徵和知識水平;學校環境、教學時間、設備、條件;教師業務水平、實際經驗及個性特點。

12.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照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育史上影響很大的學制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道爾頓制、特朗普制。

13.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首先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製做了闡述,確定了班級授課制的基本輪廓。

14.班級授課制的優點:(1)有嚴格的制度保證教學的正常開展,達到一定質量。(2)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3)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等多方面的發展。(4)有利於大面積培養人才,提高教學效率。(5)有利於發揮集體教育的作用。(6)有利於學生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缺點:(1)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2)不利於學生探索性、創造性等的培養。(3)不利於因材施教,難以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4)不能很好適應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與多樣化。

15.複式教學是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年級的學生編在一個教室裡,由一位教師分別用不同的教材,在一節課裡對不同年級的學生進行教學的一種特殊組織形式。

16.教學工作的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作業的佈置與反饋、課外輔導、學業成績的檢查與評定。備課內容包括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發展能力的關鍵。

17.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有:目的明確;內容正確;結構合理;方法得當;語言藝術;組織有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18.測驗題目的質量指標主要有信度、效度、難度與區分度。信度是指測驗的可靠程度與穩定性,它以反覆測驗時能否提供相同的結果來說明。效度是指測驗能測量到所需要測的東西,即測驗的有效性。難度是指測驗試題的難易程度,試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準確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區分度

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區分度與難度有關,只有在試卷中包含不同難度的試題,才能提高區分度,拉開考生得分差距。

19.教學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通過一定的標準和手段,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即對教學活動及其結果進行測量、分析和評定的過程。

20.教學評價的功能和意義:診斷教學問題;提供反饋信息;調整教學方向;檢驗教學效果。

21.教學評價的基本類型:根據評價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不同,分為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根據評價標準的不同,分為相對評價、絕對評價和個體內差異評價;根據評價主體不同,分為內部評價和外部評價;根據評價方法的不同,分為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

22.教學評價的原則: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體性原則、指導性原則。

23.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24.常見的教學模式:瓦·根舍因提出的範例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引導—發現教學模式)、傳遞—接受教學模式、情境—陶冶教學模式、洛扎諾夫提出的暗示教學模式,以及羅傑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

25.當前教學改革的主要觀點:全面發展的教學觀;交往與互動的教學觀;開放與生成的教學觀。

26.教學改革的趨勢:堅持整體教學改革和實施;實施素質教育;建立合理的課程結構;.實施科學的教學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