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與香,觀器賞花

愛美之心,不分古今,無論古人還是今人,都喜愛插花之美。據介紹,插花是一種文化,中國古代插花與中國傳統的人文觀念、藝術手法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具與香,觀器賞花

先秦時代中國民間就有男女互贈花束以表達思念的風尚。《詩經》中有記載:“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南史》中也記載了最早的佛前供花情景:“有獻蓮花供佛者,眾僧以罌盛水,漬其莖,欲華不萎。”這裡記述的是公元5世紀的事。稍後有庾信的杏花詩:“好折待賓客,金盤襯紅瓊。”可見,此時插花已不僅僅用於佛前供侍。

唐朝,花藝也蓬勃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君王提倡,文士尚雅,仕女愛花,處處呈現一派爭奇鬥豔的盛況,插花已深植於民眾日常生活,舉國有以花會友、寄情花木之風。史料《清異錄》中最早記載了當時插花展覽的盛況。與此同時,佛教盛行,佛前供花也十分普遍,於是深山古剎、尋常街巷皆花影婆娑。

具與香,觀器賞花

至宋朝,插花盛於民間,尤為文人所喜,常以花影人,用插花來表達內心世界。在中國文人的眼中,花經常化作活生生的人,成為文人的知音和情感寄託。宋朝有一首詠海棠的詩:“海棠脈脈要詩催,日暮紫錦無數開”,意思是說海棠半舒半卷,脈脈含情,非要詩人吟出好詩來,否則就不肯開放。這裡,海棠分明變成了一個多情而嬌媚的女郎。面對如此佳人,文人們自然會希望她能常伴自己左右,可是“我見不忍折”,誰會捨得攀折如此美麗的花呢?想來想去,只好“青泥瓦斛移山花”、“移栽白定瓷”,連根帶土移到自家的花盆裡。可也偏有些文人不顧這些,硬是“折入文窗紗並綠,剪刀攜得麗人情”。在這折、剪的過程中,文人們把自己的情感、寄託表現出來。倘若沒有這“折”、“剪”,又哪來今天的插花呢?

至明清,插花更重文人雅趣,愛“天然”忌“雕飾”

具與香,觀器賞花

在中國傳統插花中使用的容器歸納中,

主要有六大類容器的插花:

【盤花】

盤花源於2000年前的漢代,用陶盆象徵池塘或湖泊的觀念,六朝時與佛教供花相結合,成為插花重要的器皿。盤的形狀以圓、橢圓為主,代表圓滿、團圓的涵義。傳統插花將花枝在容器上的立足點稱為“地道”,在空間的伸展方向稱為“天道”,插花即是“天道”與“地道”的相互結合。

具與香,觀器賞花

因此,此花器尤其適合插作寫景式盤花,以表現大自然中花草樹木的自然生態習性與風韻,舒展的枝葉、聚集而自然利落的花腳,風情雨露,達到精妙入神的境界。

具與香,觀器賞花

【瓶花】

具與香,觀器賞花

瓶花是中國傳統插花中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最能體現東方式插花風格的插花形式。瓶在我國有平安吉祥之意。瓶花起源於1500年前的南齊,大盛於明代。瓶花多具崇高感與莊嚴性,善於表現花材的線條美,尤以表現木本花材的各種線條與姿韻,具高雅、飄逸之風格。瓶花的應用範圍很廣,可擺放於廳堂、茶室、書齋展廳等。

具與香,觀器賞花

瓶花對插作技巧很考究,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瓶器,“冬春宜用銅瓶,夏秋宜用瓷瓶,書室宜小瓶。”(《瓶花譜》)其次要選擇合適的花材,以花性高雅、姿態優美、富有畫意的線狀花材(木本花材)為主。然後作“撒”將花枝固定在花瓶中,以“起把宜緊”、“瓶口宜清”的原則,處理好瓶口的花腳與枝葉,使花腳儘量聚集,猶如從瓶中生出一般。最後,配以相宜的幾架或墊板,相互襯托,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

【缸花】

具與香,觀器賞花

缸花起源於唐代,盛於明清。唐代羅虯《花九錫》記載:玉缸存水,充當插作牡丹的花器。由於缸形多矮壯、穩重,適合配置碩大、鮮豔的花材,如牡丹、芍藥、菊花、山茶等,以表現豪華、端莊、隆重之華美。插作時留出三分之一內壁及水面空間,以避免整體的繁雜、臃腫感。缸花適用於宮殿、大堂等場合。

具與香,觀器賞花

【碗花】

具與香,觀器賞花

碗花源於10世紀的前蜀而盛於宋、明兩代。其特點為口寬底尖,插作以花插固定花枝,直接由中心點出枝,花腳緊密成把,整體高潔端莊,輕巧利落,多在寺廟插花中用,置於禪房或佛像前,極富宗教色彩。

具與香,觀器賞花

【筒花】

具與香,觀器賞花

筒花源於五代而盛於北宋、金,筒花又稱隔筒,〈〈清異錄〉〉載:“李後主每逢春盛時,樑棟窗壁,柱拱階砌,並作隔筒,密插雜花,榜曰:錦洞天。”傳統筒花構圖不拘形式,可用各類枝條優美、花色淡雅的名花、名草,充分展現花材優雅的自然風姿。

具與香,觀器賞花

【籃花】

具與香,觀器賞花

俗稱花籃,使用各種籃子作為花器插花,自古至今都被廣泛應用。傳統籃花不僅花籃式樣豐富,製作精巧、紋飾華麗,且花枝造型自由多變,與籃子融為一體。

具與香,觀器賞花

插作時強調籃把與籃沿在構圖中的運用,充分顯現籃把的框景作用和籃沿流暢的弧線之美。巧妙運用虛與實、露與藏的對比關係處理花與器的結合。宋代籃花華麗多姿,花材多,花朵碩壯豐滿,元代則具文人氣息,風格樸實、清雅、瀟灑俊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