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龍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一直經久不衰的文化圖騰。象徵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儘管龍是傳說中虛構的靈獸,但是中國人將各種現實中存在的動物的局部生理特徵綜合拼接在龍紋圖騰上。總的來看,想要區分元明清三代的龍紋特徵,需要從

豬嘴、鹿角、蛇身、鷹爪、比目魚眼、獅子鬃發、虎牙入手:

元龍紋,特點在頭:

元代的龍大多數有頭無發,而明朝及後的龍頭大多數帶有明顯的鬚髮。龍頭的鬚髮很有時代特徵,明朝前期,龍頭的鬚髮一根根的直立在頭頂,微微向前衝,顯得很有力量和氣勢;而明朝中後期的頭髮直立向後衝。

元代的龍頭鹿角修長、瀟灑,至明代龍頭已不似元時,雖仍有鹿角,但是變得粗短,缺乏飄逸隨性之感。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元龍紋青花

明龍紋,鱗片和瓜:

明代龍紋身上的鱗片大多為蟒蛇的鱗片,呈刀片狀有規律的平行排列,看上去緊密有力,凸顯出龍這種生物的霸氣和威猛。

官窯器上的龍紋是經典的五爪風火輪,爪子上的指甲堅硬鋒利,像五顆鋒利的匕首一樣令人望而生畏。民窯大多畫三爪龍、四爪龍,有的稱為蟒。爪子的形狀也是仿效官窯的五爪風火輪。

脛部的關節處仍然帶有鬃發,繼承了元代的龍紋特徵,但是從形狀上看,元代的龍鬃發飄逸、修長、瀟灑,而明代的龍紋脛部關節處的鬃發像道士的拂塵,比較粗短,缺乏元代的意境。

背部的波浪式彎刀狀鬃發和元代一樣尖銳有力,但是鬃發內部留白,而元代鬃發內部不留白,用青花塗滿。

至明中後期,龍紋的面部特徵較元代有更加明顯的時代特徵,其面部是被經過了藝術加工的野豬臉,豬嘴向上拱起,有的伴有獠牙,兩個大鼻孔又圓又寬,眼角下的兩根鬚子像鯰魚的鬚子隨風飄舞,威風凜凜。一對眼珠是向前凸起的比目魚眼,看上去兇狠霸道,很有挑釁性,帶有強烈的視覺衝擊感。

明代的青花龍紋雖具有時代風格和特色,但不及元代的龍紋威猛、瀟灑、飄逸。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明龍紋青花

元與明,龍紋祥雲之別:

明代特有的壬字型雲和元代的靈芝形雲彩有明顯的區別。火焰紋保留了元代的風格,但是明代的火焰紋明顯加粗,呈叉子狀像後分布,而且火焰紋中有不明顯的留白。相比較之下,元代的火焰紋內部不留白,長度明顯長於明代的火焰紋,形狀有如體操運動員揮舞出來的絲帶,呈多個S形分佈。總的來說,明代的火焰紋不及元代的豪放飄逸,缺乏一種意境之美。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清龍紋,:清代的龍,身軀亦較粗,下顎較短,形象比較和善。

順治、康熙:龍的形體、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風格,比較威嚴。有一種過牆龍--形體由碗、盤裡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見。

乾隆:龍的神態由威嚴開始變得和善,不再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至尊無上的神貌。多見龍與鳳合畫,意為龍鳳呈祥,象徵男女愛情。又多二龍戲珠。凡此說明龍的紋飾寓意已大為世俗化。

嘉慶以後的龍紋,更大量出現於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龍舟、嬰戲舞龍、龍穿花等,成為玩物,龍已大大弱化神聖威嚴及其至尊至上的權威形象。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康熙龍紋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乾隆龍紋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嘉慶龍紋

賞瓷青花,且談龍紋發展史

龍鳳呈祥紋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