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富平老城之金城

“東門外竇村堡千戶萬家,西門外聖佛寺一座寶塔,南門外南湖水稻穀蓮花,北門外玉帶渠水流橋上橋下”。說起富平老縣城,多數富平人的耳畔都會響起這首悠揚的民謠,這也曾經是老城“四門風光”的生動寫照。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一、老城春秋

富平老城處於中山原餘脈,中部平坦,四周陡峭,原稱窯橋頭。至元元年(1264),元軍守將張良弼率部自義亭城(今舊縣村南)移至窯橋頭,據險築寨,易名窯橋寨。明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經略關中,張良弼望風而逃,徐達即以窯橋寨為縣治,始建城垣。正統初年(1436),知縣高應舉就高阜塹土為城,周長3裡,高約3丈,自壕至堞高6丈,池深1丈,城池初具規模。藉助自然地形,刀削斧劈,夯土築城,“就高阜塹土為城”,使富平老城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塹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後經明清歷次修建,富平老城沿中山原走向,由西向東依次設置金城、連城兩個輔城,形成了“西金城、中連城、東塹城”之勢。以塹城為主,以連城為紐帶,三城之間由通道、棧橋相通,形成了功能完備、可守可攻的“立體化”防禦格局。塹城北依溫泉河,南俯南湖,西有輔城,成為一處固若金湯、風景宜人的城池。清康熙九年(1670),邑人沈起潛製作《富平地輿圖》,繪製當時的“富平十勝”,其中“第一勝”,即為“一城天峙,縣治塹城如空中樓閣”。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1970年後,富平縣治從老城遷到竇村,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隨之轉移,老城逐漸失去往日風采,甚至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歷經了650年風雨滄桑,如今的老城“四門風光”已蕩然無存,但老城上依然保留的望湖樓、藏書樓、文廟、聖佛寺塔、老縣衙、中國人民銀行舊址等古建築,印證了老城的輝煌歷史。2000年後,隨著互聯網興起,一些遊客經常將老城的照片發到網絡,使老城進入了更多公眾的視野。其中中國人民銀行舊址已經成為“網紅”,被網友戲談為:“最牛的中國人民銀行!”。這是一座高牆深宅的清代民居,1949年富平解放後,百廢待舉,一切從簡,這座民居就作為銀行對外營業,上世紀七十年代後,廢棄不用。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如今徜徉在老城之上,看不見塔樓林立的工地,遇不見川流不息的車流,聽不見機器轟鳴的喧囂聲,時間像靜止了一樣,一切都顯得靜謐、安逸、簡單。磚砌的巷道、明清的故居、和藹的老人,使人彷彿穿越歷史煙雲,恍然間過上了“從前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從前鎖子也好看,鑰匙都精美”的慢生活。

2017年9月,我有幸參加了老城保護開發規劃論證會議,聆聽了幾位教授學者對老城歷史文化的精彩講解。其中一位當地文化學者指出,老城的金城內,有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塔樓,在明末和清代一直作為富平的金庫使用,而大家熟知的中國人民銀行僅是當時兌換銀票的地方。由於年代久遠,信息閉塞,知道這座塔樓金庫的人很少,因長期閒置,樓頂常有野鳥鴿子築巢繁衍,故當地群眾大多忘了它是“金庫”而稱其為“鴿子樓”。

二、尋覓“金庫”

立冬剛過的一個午後,暖陽和煦。我和同事一時興起,沿蓮湖街向西直抵金城尋覓這座金庫。金城,屬城關街道東化村金城堡,為東化村駐地,是一個人口近千人、規模較大的自然村落(見範志強主編的《富平縣地名志》)。進入金城堡,走到蓮湖學校毗臨巷道,碰到一位年長的嫂子,我們向她打聽“何處是鴿子樓”?她應聲答道:“鴿子樓?這家屋裡樓頂有鴿子棚,就是鴿子樓啊。”還熱情地說,可以領著我們上樓去看一看。沿著小巷,我們又找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探尋:鴿子樓—也就是明代“金庫”在哪裡?老人若有所思地說:“你們尋鴿子協會?再往前走幾家問問”。我倆啞然失笑,看來多數金城堡的人對這座“金庫”都知之甚少,尋找它的蹤跡還真不容易。

三、偶遇藥王洞

穿過金城的窄窄巷道,透過那些青磚藍瓦的明清民居和近年新修的兩層樓房,總能遠遠看到高高矗立的聖佛寺寶塔。我倆商量,找不到“金庫”,就順便拍攝些老城風景照吧。驅車前往,頗費一番周折,才進入寺院。站在中山原巔,仰望寶塔雄姿,俯視老城全貌,別有一番滋味。寶塔金頂在冬日暖陽的映照下熠熠生輝,閃耀著金色的光芒,呈現出雄偉壯麗的盛唐氣象。聖佛寺建於大唐元和元年(806),原名靈感寺。曾於金大定六年(1166)、清康熙五年(1666)兩次進行重修。塔高七級,八角空心,青磚砌成,基層周長18米,第一層正南面石額陰刻“釋迦如來第十六所真身舍利寶塔”及大清康熙五年等字樣,第六級正南石額陰刻“大乘妙法蓮花會上菩薩”十四字。據說,聖佛寺寶塔與法門寺舍利塔同級,是珍藏供奉佛祖真身舍利的佛塔。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四、走進金庫塔樓

告別藥王洞,我們準備結束尋覓之旅。返程時,看見路旁有一個小商店,就進去想碰碰運氣。沒想到,這位中年老闆對“金庫”瞭然於胸,給了我們“導航”一樣的詳細線路。原來,金城方圓不足百畝,民房密集、巷道窄匝,我們漫無目標的尋找,這些房屋和彎道總是遮擋了視線和塔樓的影子,致使原地打轉卻難以見到它的真面目。加之,金城堡的居民,都將塔樓叫為馮家舊宅老樓,故說到“金庫”“鴿子樓”都鮮有人知。這正是“不識‘金庫’真面目,只緣身在‘金城’中”。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夕陽斜照,暖色橘黃。尋覓了大半天,終於來到塔樓腳下。在高聳的塔樓之上,一群野鴿子或流連嬉戲,或棲息逗留,從容而自然,也難怪有人叫它“鴿子樓”了。塔樓高五層,大三間闊,青磚藍瓦一線到頂,方磚之間彌合緊密,據傳是用糯米汁與細白灰砌築,且每隔數米就鑲嵌鋼釘加固,既堅固耐用,又防潮防變。塔樓坐北面南,高牆在背陰面只在最高處開設一個方格窗戶;在南向正面,一層正中是僅兩米高的門洞,鐵板包裹著厚實的門板,並佈滿密密麻麻的門釘;再往上數米,是兩排等高分佈的拱券窗戶,頂層出簷下是三個小巧的方窗。從威嚴的整體佈局,到精緻的細節設計,無不突出了“安全第一”的原則和“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功能,也從側面證實了這是存放金貴之物的地方。塔樓前面東西兩側對稱分置著兩間廈房,看似普通,實則玄機暗藏。據一位自稱為馮宅第四代後人的老者講,廈房作為洽談生意、確認身份之用,這樣就避免了“閒雜人等”混進塔樓。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探秘富平老城之金城

據當地文化學者考證,該建築建於明代末期,是當年衙門專門存放金銀元寶、金錁、銀錁之重地,同時也是地方銀兩和鈔票的結算中心。幾百年來,歷代縣衙都在此存放金銀包括後期使用的紙鈔。因此緣故,才有了金城的稱呼(見孟軍政編著的《你不知道的富平》)。站在石佛原高處向北遠眺,老城之上有三座醒目的建築,即塹城的望湖樓、金城的明代塔樓和聖佛寺寶塔,三座建築自東向西一字排列,氣勢雄偉,煞是惹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