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李廣難封?

為何李廣難封?

李廣名氣之大,與衛青、霍去病相比不遑多讓,然而他又常常因“李廣難封”的遭遇引起後人的無限同情與嘆息,那麼為何他名利不能雙收呢?從他行伍生涯中的幾個片段我們便能窺知一二。

一 不守人臣之禮

漢景帝四年(前155年),暗中籌備了40年的吳王劉濞帶領楚王劉戊、膠西王劉卬等六位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七國之亂”。漢景帝劉啟拜“細柳將軍”周亞夫為太尉,僅用了三個月即平定這次聲勢浩大的叛亂。在這次作戰中,年輕的驍騎都尉李廣因為作戰勇猛,受到了身處平叛最前線的梁王劉武的賞識,並私下接受了他授予的將軍印。然此舉乃人臣之大忌也,本來七國之亂就是中央政權與地方諸侯王政權的一次終極較量,在此敏感時期,作為中央平叛軍的一員勇將,李廣不僅接受了自身也頗有政治野心的梁王的私下接見,甚至還接受了私下封賞,可謂有些得意忘形,不由得不讓景帝對之抱有戒心。也正因為這件事,勇冠三軍的李廣班師後沒有受到封賞。不守人臣之禮,可謂讓其錯過了一次封侯的良機。

二 不合行軍之矩

為何李廣難封?

李廣成名於七國之亂,名垂於漢匈戰爭。匈奴作為草原遊牧民族,其優勢在於機動騎兵的運用。儘管晁錯的“馬復令”對漢軍實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對等數量正面對決依然是不利於漢軍的,集中優勢兵力打埋伏圍殲追擊戰(例如中途流產的馬邑之圍)才是最佳選擇。而李廣自恃神勇,常喜歡帶領少量騎兵孤軍深入,自信能遊刃有餘地全身而退。運氣好時,他曾率100騎兵與數千匈奴騎兵對峙一夜,靠下馬休整,導致對方認為他們只是誘餌,身後埋伏有重兵的“空城計”而僥倖逃生;運氣差時,不僅全軍覆沒,自己被俘,最後只得裝死,並趁看守他的年輕匈奴士兵不注意,翻身奪馬,一路策馬狂奔回到漢營,花六十萬錢才贖得一條命。縱觀史冊,李廣其實敗多勝少,其戰功根本無法與衛青、霍去病此等擅長大兵團圍殲戰,動輒取首級上萬的將領相媲美。換言之,不合行軍之矩的李廣宜為驍將,難成大將,沒有衛、霍那樣封狼居胥,換來“漠南無王庭”局面的豐功偉績,自然在封侯之事上缺少話語權與主動權。

三 不懂為官之道

為何李廣難封?

漢文帝劉恆曾感嘆地對李廣說道:“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其實,我們不必說李廣懷才不遇,七國之亂與漢匈戰爭為之提供了足夠廣闊的舞臺,他也盡己所能,為國效力,為族爭光。儘管勇冠三軍,卻不守人臣之禮;儘管身先士卒,卻不合行軍之矩;儘管一心向上,卻不懂為官之道。我們回顧李廣的人生軌跡,會發現其終生未能封侯的悲劇既有時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其個人行為習慣與性格特點的問題。我們現代人在官場、職場上也應當吸取他的教訓,否則,李廣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