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獨角獸企業已達33家 總估值2006億元

海淀獨角獸企業已達33家 總估值2006億元

中宏網6月8日電(記者 韓鵬飛) 6月8日,在2018“創響中國”海淀站啟動活動中,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發佈了《2017年北京海淀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以及完善雙創生態的具體舉措之一《胚芽企業培育計劃》。

據《報告》顯示,2017年,海淀聚焦中關村科學城建設,高質量建設雙創示範基地,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落實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國家戰略部署,努力打造支撐北京創新發展、輻射京津冀和全國的雙創策源地和高地,在全球創新網絡中發揮關鍵節點作用。

從《報告》總結的成果來看,海淀在4個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一是創新創業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17年海淀區地區生產總值5915.3億元,總量和貢獻率均居全市第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水耗持續下降,以更少的資源消耗支撐起了更大規模、更高質量的經濟發展。

二是創新創業加速形成高精尖經濟結構。“一產融合、二產做強、三產更優”的特徵更加明顯,信息業、科研業、教育業和金融業對海淀區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合計為 76%。

三是創新創業助力科技企業快速成長。2017年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400餘家,總數達到8992家。新設立科技型企業2.1萬家。獨角獸企業33家,佔全國1/5強,總估值2006億美元,佔全國31.9%。

四是創新創業生態體系持續優化。截至2017年底,海淀區擁有國家級眾創空間93家,同比增長32.4%,市級眾創空間105家,同比增長34.6%,高居全國前列。創業黑馬掛牌創業板,成為國內首家上市的創業服務機構。

海淀區副區長李長萍介紹,通過過去一年的努力,海淀區創新創業生態不斷完善,服務體系持續優化,呈現出六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服務主體多元融合,集聚發展態勢顯著。微軟創投加速器、中航聯創、大唐網絡等大企業雙創平臺持續升級;清華X-lab、北大創業訓練營、北航臻迪夸克空間等高校雙創平臺不斷創新,呈現出政府、高校院所、專業機構、領軍企業、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融合交匯、相互賦能、協同構建創新創業服務生態的格局。

二是核心能力逐步升級,服務鏈條細分化、專業化。隨著雙創的深入發展,海淀區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努力尋求差異化定位、錯位競爭,在提供精準極致的優質服務上塑造核心競爭力。北京銀行中關村小巨人創客中心依託資本平臺,開展創業貸等創新服務,氪空間以物理空間為基礎,打造生態化的聯合辦公體系。

三是產業領域進一步聚焦,服務產業雙創能力不斷提升,服務領域逐步垂直化、細分化,服務內容更加精準化、深耕化,一批面向細分產業領域的服務機構,聚焦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以技術孵化為核心,技術含量更高、專業性更強、領域更聚焦的雙創服務正在步入發展快車道。

四是“硬創”持續活躍,支撐實體經濟發展能力不斷增強。中科創星(北京)、創客總部等一批“硬創”服務機構,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聚焦人工智能、基因技術、航空航天、腦科學、光子芯片、新材料等高精尖產業領域開展孵化和投資。“硬創”服務的活躍發展,體現了海淀區雙創與實體經濟更為緊密的結合。

五是跨區域協同強化,創新創業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增強。通過自建分支或與當地服務機構共建的方式,已在全國建立分支機構超過400家,帶動創新創業要素以及新模式、新理念在全國範圍內傳播。

六是跨國佈局步伐加速,創新資源鏈接能力加強。機構加速全球化發展,吸引全球創新要素在海淀集聚和發展。聯想之星、太庫等設立海外分支機構,全球創新社區建立中意眾創空間。

《報告》還提到,在推動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建設的過程中,一批駐區機構不斷創新和探索,湧現出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比如聯想之星探索出“公益化運作、無縫式銜接、接力式培育、前瞻性佈局、模式化輸出”的五大雙創孵化模式,帶動初創型企業成長;創客小鎮探索集體產業用地創新利用,打造職住一體創業社區;中關村軍民融合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構建線上線下一體化科技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生態系統;PNP中國鏈接大企業資源,探索跨境孵化投資模式。

李長萍表示,下一步,海淀將以“創新發展16條”及實施細則為抓手,激發各類主體創新熱情和活力,優化雙創生態體系,積極打造人才高地,提升國際化水平,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推動海淀雙創上水平,為全國雙創升級發展切實發揮好示範引領作用。(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