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五年前,退休后的杨民搬到了流亭街道西后楼社区,自此她和西后楼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热心公益,是居民身边贴心的“杨姐”;她聪明能干,是社区的“全才”。她说西后楼不把自己当外人,对她的工作百分之百地信任、支持;她说她把西后楼当家,这些年来自己也跟着“家人们”不断地学习和成长。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半岛全媒体记者 | 于田乐

理工女也有一副热心肠

“我觉得自己就是个闲不住的人,2012年退休之后还想着帮朋友打点生意,可那会儿身体状况不好,也没干多久。2013年我来到西后楼社区,刚开始也没想着呆这么多年。”杨民笑着说道,“2014年我加入了社区的志愿者团队,之后就经常和大家伙儿一起做公益活动,比如平时给社区的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包顿饺子送去,端午节时候为他们包个粽子,还经常给老人家上门理发、打扫卫生,等过年过节时候,我们都自费给社区的困难家庭送面粉等生活必需品……这些事儿我们经常做,其实都是些小事儿而已。”说着,杨民翻出了志愿者团队一起包饺子的照片,“大家凑一块儿说说笑笑,这本身也是一种乐趣。”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杨民(右二)和志愿者们一起为社区的困难家庭等群体包饺子。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杨民正在介绍西后楼的志愿者团队。

退休前的杨民曾是一名高级工程师,对多数人来说,似乎难以将“理工女”和“热心肠”两个角色联系起来。“我们楼里有个60岁的老太太患有抑郁症,之前治疗康复后又复发了,家人和朋友们去安慰、开导她很多次,但老太太就是听不进去。我们两家离着近,我就每天都去和她说说话,她也‘只认自己’,就愿意和自己聊天,这样过了半年多,老太太的抑郁症终于痊愈了。时间久了,我们俩关系也越来越近,现在我有时间便经常去她家看看她,陪她聊聊天解解闷,帮她做点儿家务活儿,她包饺子或是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给自己送点儿过来。”舒服、暖心,谈话间,杨民总给人带来一种淡淡的暖意;质朴、真诚,每一次帮人,杨民都尽心尽力、毫无保留。这些年来,杨民正是这样日复一日地为社区居民做好了一件又一件“小事儿”。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杨民(右一)参加文艺演出。

新市民变身“社区能人”

“平时在社区也都是帮着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儿。社区之前做了很多工作,但缺少一个将其整理成体系的人,自己来了之后,帮着社区把各项工作整理归档,比如之前社区做一些活动,留下来的照片很少,或是比较杂乱无章,自己就逐年逐月地挨个整理保存,加上自己文笔也不错,经常也帮着社区写点儿材料。一开始也没觉得这活儿多重要,但关键时候还真派上用场了。忙起来的时候,基本上天天都得来居委会这儿帮忙,甚至晚上得加班到十一二点,孩子和爱人都说,‘都退休的人了能多休息就多休息,把自己搞得这么累干嘛’,起初我来这儿也是打算养老的,可开始做了就得做到底,中间撂摊子哪儿行。”在杨民看来,社区的事儿就是自己的事儿,作为一名“新市民”,杨民并没把自己当外人,对于社区交给自己的各项工作一直竭尽所能,“西后楼不把我当外人啊,而且大家都很信任自己,办公室的钥匙都给我配着,社区给自己提供了一个能发挥余热的平台,自己还得多感谢西后楼呢!”杨民笑着说道。“现在社区的这些工作都上轨道了,自己已经轻松了不少了,也有时间和家人一起出去旅旅游。”

城阳故事|高级工程师退休扎根西后楼,“社区事儿”成了“自己的事儿”

杨民认真、做事有条理性,帮着西后楼社区将各项工作不断完善。

“杨民这些年来为社区牺牲太多了,有时候晚上七八点了,工作上有什么事儿打电话找她,她也立马到场。”西后楼社区妇女主任纪燕告诉半岛记者,“她聪明、坚持、执着、美丽,给西后楼带来了满满正能量,影响了社区很多人,是同事间的‘好老师’。我之前还跟她说,‘不论你以后在不在西后楼,你永远都是西后楼的人’。”

“我是西后楼的一份子”

“杨姐,准备回家了?”“杨老师,这是要去买菜了吗?”如今,杨民也成为了西后楼的“名人”,下班回家的路上碰着她,大家都愿意和她聊上几句。“这儿人人都很朴实,每个人都对我很好。自己之前在青岛市区住,野菜就认识荠菜这一种,这些年来也跟着大家长见识,什么苦菜、面条菜、海蓬菜都认过来了,现在正好是春天,野菜上市,邻居经常来给自己送着吃。而且我发现西后楼的居民都很长寿,80多岁都不算高寿,之前还建议自己的父母来养老呢。”杨民说道,“我原本是个挺内向的人,来西后楼这几年自己改变了不少。平时除了做些志愿活动,这几年来自己跟着大家学会了广场舞、太极、腰鼓,你看,这是我们的舞蹈队参加文艺演出的照片……”

从“初来乍到”到“崭露头角”,从之后的“小事儿大事儿都找她”到“彼此间相处得跟一家人一般亲”,这当中有杨民对西后楼社区全身心地付出,有杨民和同事们齐心共克难题的日子,流淌着互帮互助、其乐融融的浓浓邻里情。“我就是西后楼的一份子,很乐意一直在这儿住下去。”杨民如是说。

记者手记

打开心扉,拥抱你身边的“新城阳人”

在与杨民的交谈中,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她对西后楼如家般的依恋。这份感情的建立,离不开当地居民对她的关怀和照顾。

近些年来,我们身边的“新市民”朋友越来越多。他们有在城阳工作打拼、成家立室的上班族,有看准了城阳的发展前景,来这儿投资经商的商人,有看准了城阳日渐成熟的配套设施,来此置业定居的人,当然,也少不了跟杨民一样来城阳养老、安享退休生活的人们。

这是城阳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这也在召唤着这个社会应有的包容性。在近些年城阳区市民节以及大大小小的运动会、邻居节等群众文体活动的带动下,新市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也在不断加强。回想起杨民那句“西后楼不把自己当外人”,纪燕那句“不论你今后在不在西后楼,你永远都是西后楼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以这样的关怀去接纳身边的“新城阳人”呢?乐于对他人敞开怀抱,这个世界也会对你报之以快乐和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