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農業生產都是靠天吃飯,重要的自然災害前,我們肯定要來看一下,提醒農戶做好防護措施。”

7月10日,今年第8號強颱風“瑪莉亞”來臨前一天,浙江省亞熱帶作物研究所派駐平陽科技特派員夏海濤趕往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指導村民做好抗臺搶險工作,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

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夏海濤(右)在平陽縣青街畲族鄉指導村民做好抗臺搶險工作

時刻心繫著田裡的農作物,心繫著村民,這是夏海濤作為科技特派員的“初心”。這位80後科技特派員,帶著這顆“初心”,在7年時間裡,帶領著青街畲族鄉王神洞、南網等村的村民們,先後實施了毛竹低產林改造、筍竹兩用林改造、竹蓀種植等項目,成果頗豐。其中,2017年竹蓀銷售收入為50多萬元,2018年枇杷首次採摘上市,銷售收入7.5萬多元,為助推精準扶貧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以前這些地都是空著沒用的,筍長出來後,地都浪費了,現在多虧了夏老師過來教我們種植竹蓀,收入比以前高多了。”在王神洞村的竹林裡,農戶陳麗花告訴記者,以前挖竹筍,收入高的話也就1萬多元,少的話才幾千元。現在種植竹蓀,收入翻了好幾番。而這收入翻番的背後,是夏海濤的擔當和堅持。

2014年,當地一家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張全月有嘗試種植竹蓀的想法,在鄉政府的指引下找到了派駐青街的科技特派員夏海濤尋求幫助。在仔細考察了青街自然環境,分析了發展這個產業的優勢和前景後,夏海濤認為發展林下經濟也是提高林地產出、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並且青街的竹林很適合種植竹蓀,於是提出了先試種幾畝的建議。

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其實一開始我也不知道這個能不能賣出去。”談起當初的試種,夏海濤說道。“因為竹蓀並不是溫州人餐桌上的主流食材。但我覺得不管怎麼樣都比眼看著竹林荒廢要好。”在夏海濤指導下,幾畝地的試驗田經過精心照料後收穫的竹蓀口感和品質都非常好,在上海、杭州兩地賣得很俏,於是張全月將合作社更名為“平陽縣南網竹蓀種植專業合作社”,專業種植竹蓀。

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現在的訂單基本是供給滬杭兩地市場。銷路打開後,農戶的積極性也上來了,現在的模式是農戶負責種植,合作社負責銷售,去年的竹蓀種植面積已達到了40畝。”夏海濤說。

夏海濤:讓荒廢竹林變成農民的“聚寶盆”

在夏海濤的幫助下,王神洞、南網等村建立了毛竹低產林改造示範基地、筍竹兩用林改造示範基地、竹蓀種植示範基地等340多畝;幫扶建立4家專業合作社或家庭農場,幫扶王神洞村入選“浙江省生態文化基地”,幫扶申報竹蓀商標和綠色食品認證、QS認證,且均已授權或獲批,竹蓀也成為平陽縣第二個獲得綠色食品認證的農產品,並申報竹蓀發明專利一項。竹蓀種植示範基地還獲得了“浙江省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基地”、“溫州市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平陽縣農村科普示範基地”等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