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最近最火的电影要数《我不是药神》。

一个没有小鲜肉,没有太多笑料的电影9天票房20个亿。

看电影堪比“春运现场”。

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到底这个电影有啥看头呢?

其实电影剧情很简单,上海某男子得了一种病,叫慢粒白血病,正规治疗药物一盒要四万块钱。不得已,他只好求助于一个卖印度神油的中年大叔,求他帮忙去印度买仿制药。印度买药跟韩国代购不同,是犯法的,但因为有利可图,大叔铤而走险。在带药的过程中,大叔良心发现,主动掏空家底帮助病人,最后被捕入狱。

电影里,病人因为无钱吃药活活病死的镜头让人过目难忘。

一般来说,看完这个电影,观众有三个感受:

1、外国资本家心太黑,药卖太贵

2、活在中国,主要靠自救

3、民间有药神

这三点每一条都很扎心,所以电影院里好多人抹眼泪。

不过细想起来,这三个感受其实都跑偏了。

第一、药贵是因为外国资本家心黑?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们相信“进口药”?

所谓进口药,其实都是从欧美国家进口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科技进步,能研发出好药;一方面因为他们专利保护做得好,药企能赚到钱。

很多老百姓说,进口药贵,我去抗议。那么好,人家要是因为不赚钱不搞研究了,那可能世界上就没有新药了。

电影里的神药叫格列卫,现实中它的名字叫格列宁。它的确就是很贵,老百姓买不起,怎么办呢?

办法很简单,老百姓买不起,国家可以补贴,很多国家这个药都是列入医保的,病患不用钱或者很便宜就能拿到这种药。

所以问题不是药卖多贵,而是我们的国家希望它到老百姓手里的时候有多贵。

第二、活在中国,主要靠自救?

中国是一个大国,其实任何一个病拎出来都有成千上万的病友,都是一部血泪史。

前几年的三鹿毒奶粉、魏则西百度事件,包括电影里说的慢粒白血病,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个病压死一个人,压垮一个家庭的事情屡见不鲜。

为什么电影院有那么多人抹眼泪?不见得他们家人都了慢粒白血病,但是就医难、就医贵、就医无门的情况很多人都遇见过。

怎么办?

办法很简单,活在中国,主要靠自救。

首先是少生病,然后生了病也尽量不去医院。还有就是要疏通关系,平时多认识几个医院系统的朋友,以备不时之需。

这次《我不是药神》有很多保险公司包场。为什么呢?因为看过电影的观众都太绝望了,与其生了病等死,那还不如买点保险。所以这部电影简直是给保险公司做了宣传。

但其实谁都知道,自救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医疗落后、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解决的。

第三、民间有药神?

《我不是药神》里,徐峥饰演的程勇就是民间药神。

先是从印度走私药品,然后再是自己补贴把药价从2000降到500。最后他因为卖良心药被抓获。

程勇的这些做法简直就是活菩萨转世,所以才有了“药神”这个名字。

其实不只是药神,中国一直就有盼神、造神的传统。

因为太多东西解决不了,老百姓就幻想会有神出现。比如包拯就是官僚之神(清正廉洁)、武训就是教育之神(普及教育)、大刀王五就是民族之神(抵抗外敌)。现在又有了药神(惠济百姓)。

细数一下,其实世间造出的每个神命运都很悲惨,因为他需要跟整个社会体制抗争。

程勇被抓一点都不奇怪,他一个人代替大家出头,以一己之力抗击社会体制,不出事反而不正能量。

一个越是期待神出现的民族,越是没有希望的。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追求公平、公正的体制,而仅仅是寄希望于单个人物的奇迹。

最近,老百姓造的神是崔永元(正义之神),大家希望他能推动税务公开。说白了,这就像把崔永元丢到斗兽场,底下狮子老虎一大堆,而老百姓呢?大家趴在围栏上,看到到底谁能打赢谁。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不是药神》到底有什么看头呢?

我想,应该也有三点,借用罗素先生的三句话:

1、对爱的渴望

2、对知识的追求

3、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对爱的渴望

电影里,第一个病人叫吕受益,他为什么想活?因为他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他说看到这个孩子他就想活。这是生命延续的力量。

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后来为什么他又想死?因为他不想拖累家人,爱他的太太,慢慢长大的孩子。他不想因为自己让这个家走向毁灭。

在影片里,这样有爱的画面非常多。程勇爱自己的儿子小澍,脱衣舞娘思慧爱自己的女儿,肉联厂杀猪的黄毛爱自己的家人,刘神父爱他的教民。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定不是只为了自己。爱是一种本能,也是一种习惯。

二、对知识的追求

电影的最后,大家十里长街送程勇。这个场面是不是很熟悉?

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如果大家熟悉历史,这100年来,中国人在认识自己和自身能量上面几乎毫无进展。

这些戴着口罩的群众,依然是积贫积弱、毫无反抗之力的,他们只能寄希望于“等待”和“运气”。

其实,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对抗焦虑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学习。

学习不是混文凭,学习不是挣大钱,学习是培养内心的安全感和持久幸福的能力。

上一代人和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吃了不学习的亏。设想一下,如果整条街站的都是被知识武装的头脑,大家还会如行尸走肉一般等死吗?

如果你错过了学习的机会,那么从现在这一刻起,让你的孩子拿起书本,除了书包里的教材,拿起老祖宗留下的国学,拿起最新的科普书,拿起艺术读本。

中国下一代的问题一定不是钱和房子的问题,而是读书的问题。一定要培养孩子们对知识的兴趣。

三、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我不是药神》为什么好看?很多人在电影中看出了悲悯。

电影里有一幕,有一个老奶奶,她买走私药被警察抓住了,警察说,你快点交代,到底是谁卖给你的?

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这个老奶奶演得非常好,她说,我为了治病把房子卖了,家也垮了,就是因为我想活。你要抓了药贩子,我们买不起4万的进口药,我们都得死。

演警官的周一围这时候就动情了,他把大家都放了。

9天票房20亿,《我不是药神》到底有啥看头?

到底情大于法,还是法大于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一个人如果不怀有悲悯之心,这个人就走不远,一辈子也不会做出什么成绩。

远的不说,百度出了个魏则西事件——老百姓搜索医疗信息,出来的都是假广告,这就是没有悲悯之心。现在BAT三家,百度做得是最差的,也算现世报。

但悲悯不是爱心泛滥,程勇把自己牺牲掉能解决什么问题?现实中,代购印度格列宁的陆勇也是个悲情英雄。这些英雄故事可能是拍电影的好题材,但这些故事,反而会强化人们对“一人单枪匹马挑战社会的期待感”。

悲悯应该是全社会的共识。呼吁更多人关注慢粒白血病,呼吁更多人关注国家立法解决医疗难问题,这远比树几个道德楷模重要得多。

中国从来不缺有良知的君子,中国缺的是道德底线、敬畏感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一个药神绝对解决不了中国的医疗问题,一部20亿票房的电影也绝对唤醒不了沉睡的人民,只希望这小小的亮光,能带动更多人的自我觉醒。

毕竟当人强大了,我们才能不依赖于神。

一边写一边想

通过写作疗愈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