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奮鬥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

6月盛夏,縉湖深處,菡萏發荷花。又一批重慶大學的學子即將告別母校,踏上新的人生征程。

風華正茂的他們,懷揣夢想、揚帆學海、追求卓越,用激情奮鬥書寫無悔青春,也在重慶大學這廣闊的舞臺上綻放出奪目光芒。

在此,我們選摘了重慶大學2018屆部分優秀畢業生的故事,祝願畢業生們在逐夢遠方的人生路上建功立業,成長成才。也祝願所有重大人像他們一樣,以永不止步的奮鬥精神,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陳飛樾:

進入麻省理工的“築”夢者

五年前的九月,陳飛樾選擇了重慶大學建築學專業;五年後的今天,他考入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都市研究學系,並獲得半額獎學金和助教職位。

陳飛樾很關注建築學中的社會學色彩,提到對建築學的認識,他說:“這個學科外延很廣泛。一方面,建築學中很多理論是針對基本的結構、形態,另一方面又會向社會學方向延展。”

這種思考,離不開他對人文科學的熱愛。如果說學術是客觀冷靜的,那麼文學則充滿感性,“前者嘗試解釋世界,後者嘗試描述世界”,這種認知對陳飛樾的實踐活動產生了很大影響。

他曾深入北川開展社會實踐,實地調研後,他和幾名同學合作,進行了概念性的設計——試圖通過岸邊的港口以及水面上的裝置,對過去的北川進行重構。大四那年,陳飛樾選擇去日本熊本大學交換。這段交流生活給了他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體驗,也讓陳飛樾更想多看看不同的地方,所以他選擇出國深造。“收到麻省理工的通知很驚喜,我們學院申請留學的學生中,不少同學拿到哈佛、伯克利、賓大、哥大等名校Offer。身在海外的學長學姐,也都很樂於為後來申請的同學提出建議,我是從中受益的一分子。”

回顧五年的建築學生活,陳飛樾說:“建築學教會人如何去觀察世界,使人的格局變大、視野變寬,也讓人懂得要和這個世界去互動。”

劉 凱:

從學霸進階到科研牛人

2013年,劉凱考入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碩博連讀,研究方向是電工新技術,由於本科期間他較少涉及該領域,對很多知識和方法都相對陌生。壓力與動力並存的日子催促著他不斷前進。

“在這五年裡,我幾乎沒在晚上12點前睡過覺。”這個來自貴州的毛南族小夥子,一年365天幾乎有350天的時間都放在科研上,檢查實驗數據、學習、查閱文獻,直到晚上11點半才結束一天的工作回到宿舍。“在旁人看來,這樣的生活或許單調乏味,但我卻樂在其中。”劉凱說。

五年的奮鬥終究換來碩果累累。這五年,劉凱的足跡遍及浙江、河南、天津、廣州等地,為電力公司檢測變電站50餘座,排除了多處安全隱患。在校期間,劉凱獨立完成了國家電網科技項目,並在國家自然基金項目中擔任主研人員,主要負責完成接地網成像算法研究和現場測試。豐富的學術經驗讓這個年輕人顯得更加沉穩和自信。

值得一提的是,劉凱在與浙江電力科學研究院合作的項目中,作為項目主研人員,提出了接地網的建模方法,研製出了檢測接地網腐蝕狀態的裝置。這個項目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主持的鑑定會上得到“世界先進,國內領先”的評語,先後獲得浙江電力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網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項。

即將畢業,劉凱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選擇回家鄉貴州工作,他說,希望能用自身所學為家鄉的經濟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羅玥寬:

點滴積累成就發明達人

用“發明達人”形容動力工程學院的羅玥寬並不為過。本科四年,她獲得了8項發明專利。這個長相秀氣的女孩身上似乎總蘊藏著強大的能量,“綜合績點專業之冠,曾獲國家獎學金、唐立新獎學金、4項國家級別競賽獎”,各種亮眼的成績讓人驚豔。

“發明或許有一時的靈感乍現,但更需要長期以來的積累和堅持。”她的發明創造就是從改進教材裡的一些圖和裝置開始的。在學到波浪能擺動式的發電裝置時,羅玥寬正在做一個關於微藻的科研項目,於是她突發奇想,在海洋上,是否可以用波浪給微藻發電呢?通過不斷研究,她的項目“擺動式波浪能藻類養殖裝置及波浪能藻類養殖方法”成功申請專利,該技術改進後還獲得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競賽一等獎。

在羅玥寬看來,大學生的發明創造,“學以致用”最為重要,也正是這種帶著問題意識去理解所學知識、時刻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學習態度,使得羅玥寬不斷有新發現、新突破、新進展。狀態好時,她甚至在一個寒假裡就發明了五項專利。

畢業後,羅玥寬將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繼續深造,主攻電池能源研究。

劉金京:

將人生最美好的年華獻給軍營

“我宣誓:退伍不褪色,轉業不轉向,保守黨和軍隊秘密,繼續發揚優良傳統,永葆軍人本色,返鄉再立新功!”

2014年12月1日,隨著這句響亮的誓詞,劉金京戴上光榮花,向軍旗敬了最後一個軍禮,收拾好行囊,揮手告別朝夕相處了兩年的戰友,登上從濟南返回重慶的火車。從部隊退伍回到重慶大學後,他像同齡人一樣,過上了平凡而充實的大學生活,然而,軍旅生涯的洗禮卻足以影響他的一生。

成為一名優秀的軍人,一直是劉金京的夢想。大一上學期,他看到徵兵宣傳信息,埋藏在心底的夢想開始萌動。“當時有兩個想法,一是響應國家和部隊的號召。大學生入伍,能夠提高部隊兵員素質,滿足國家強軍需求。二是滿足我從小的夢想。我對部隊生活很感興趣,想把自己人生中最美好的年華獻給軍營,獻給國防事業。”

軍隊的艱苦生活對大學生而言是一種磨鍊,一年四季緊張充實的訓練沒有嚇倒這個大學生新兵,反而磨礪了他的意志。參軍期間,劉金京連續兩年被評為年度“優秀士兵”。

回到闊別已久的重大校園,軍隊留給他的最大財富是一絲不苟的行事作風,嚴謹踏實的態度讓劉金京在計算數據、完成製圖等專業作業上取得了更高的成績。參加研究生複試的時候,面對導師的問題,他逐條陳述,邏輯清晰,得到了導師的一致好評。如今,劉金京即將在機械工程學院完成本科學業,已被天津理工大學錄取為碩士研究生。

未來,劉金京希望能夠從事特種車輛的研發,這和他在部隊的經歷是密不可分的。他說:“我曾經是一個兵,這一生軍人的血液都會在我身體裡流淌。我希望更多的同學參軍入伍,為國防事業作出貢獻。”

楊鴻城:

帶上爬樓機器人開啟創業逐夢之旅

在今年首屆全國大學生人工智能創新大賽上,一款名叫“小迪”的機器人一亮相,就驚豔了現場的專家評委。這款機器人由重慶大學幾名大學生自主研發設計,能自動跟蹤人行走,能爬樓越障,還能自主導航,用戶也可以通過機器人上的攝像頭反饋回的圖像,對它進行實時監控,主要解決快遞行業配送的“最後一公里”問題。項目最終斬獲金獎。

2017年,中國快遞件數突破四百億件,每當看到包裹寄存點前排起的“長龍”,團隊負責人、電氣工程學院學生楊鴻城便在想,能不能開發出一款運用無人駕駛和室內導航技術的機器人,代替人工配送和取件,將包裹送到家門口?楊鴻城和學院另兩名同學組成團隊,五個月後,他們研發出第一代爬樓機器人“小迪1.0”,在全國大學生智能設計大賽上奪得一等獎。之後,他們又研發出“小迪2.0”,機身從木質結構升級為鋁合金框架結構,並增加了伸縮杆的設計,當機器人遇到斜坡時,能夠根據坡度自動調整伸縮杆,使其底盤與坡度保持一致,載物也能始終保持平穩狀態。

歷時五個月的實驗,經過800餘次調試,他們研發出“小迪3.0”,也是功能完善的新一代物流機器人。團隊目前正在和一家企業商談融資問題,希望能進入快遞行業,全面投入商用。

楊鴻城現已被保送至華中科技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鄧曼玲:

一顆閃耀的川劇新星

一臺戲,一抹妝,舉手投足一段歷史的厚重滄桑;一句詞,一聲腔,驀然回首一曲佳話的千古絕唱。她是藝術學院2014級的鄧曼玲,舞臺上的她光彩奪目,生活裡的她,也是五彩多姿。

與川劇的緣分,要追溯到鄧曼玲高二的時候。一次偶然,她觀看了重慶川劇院演員吳熙表演的川劇《別洞觀景》。短短几分鐘,她就被川劇精湛的表演、婉轉的唱腔和精美的服飾所吸引,於是她拜師吳熙,認真學習川劇。進入大學,她加入了幽蘭戲曲社,與川劇聯繫更加緊密。她說:“隨著對戲曲的深入學習,我更加感受到了川劇演員的不易,每一次的排練都會產生新的感悟。”

去年,鄧曼玲作為學校出國交流團的一員赴歐洲參加巡演。除了將川劇帶出國門,鄧曼玲還曾擔任志願者,將川劇文化帶入了小學,細心地教學川劇的唱腔和化妝,讓孩子們近距離接觸川劇文化。鄧曼玲說:“我希望能真正做一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弘揚者。”

今年6月畢業的鄧曼玲以優異的成績跨專業被保送到重慶大學經管學院就讀研究生。本科主修音樂表演的她選擇了會計學作為第二專業,並基於此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發展。鄧曼玲最喜歡的一句話是: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一直以善始善終要求自己。”

芳 萌:

做最出彩的留學生

在重慶大學,被中國學生推選為班長的外國留學生,芳萌可以說是第一人。“當班長讓我體會到同學們對我的認可,他們從來沒有讓我覺得自己是個老外,我什麼都不懂,他們卻一直支持我,理解我,配合我完成老師下發的任務。”在重大的七年,新聞學院、經管學院與國際學院見證了她本科與碩士階段的求學軌跡,從新聞學到國際商務,芳萌一直在追尋她熱愛的東西。優秀的學習成績,豐富的實踐活動,芳萌珍惜每一次展現自我的機會。

芳萌來自保加利亞,在“漢語橋”世界中學生中文比賽中,她以全國之冠的成績,與另外兩位隊友組成保加利亞代表隊赴中國參賽,最終取得了團體二等獎的成績。她因此也獲得了在中國學習一年的獎學金。芳萌選擇了重慶作為語言學習的地點。“因為這個比賽我來到了重慶,愛上了重慶大學美麗的校園”,她笑著說:“準備獎學金手續的時候,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重大。現在才知道,我那時的選擇就是選了我的現在和未來,我很慶幸。”

“我至今仍覺得2012級新聞1班是最棒的!”芳萌回想起了2016年的本科畢業典禮,臺上介紹優秀畢業生的時候唸到了她的名字。“我聽到了臺下同學們快樂的呼喊聲,現在偶爾想起本科的四年時光,我就會特別想念他們!”芳萌有些動情地說道。如今,即將碩士畢業的她,希望回國後能繼續做一些和中國文化有關的工作。

袁羽嬋:

多元大學經歷給予獨一的堅守

打開袁羽嬋朋友圈,近一年的動態記錄著這位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學生的點滴時刻,那時袁羽嬋正在國外完成為期一年的訪學交流。

不同於傳統的本科教學,聯合學院採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為期五年的學習裡,學生要完成課業學習,並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在最後一學年到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訪學並完成畢業設計。

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袁羽嬋先後多次在工業界和實驗室實習。豐富的實習經歷讓她更快地瞭解了學習之外的生活狀態,並培養了她快速融入新環境的能力。

除了能力的培養,袁羽嬋通過實習也明確了自己以後的發展規劃。為了增強自己的科研能力,袁羽嬋先後三次進入了不同的高校實驗室工作。科研經歷積累了她的科研素養,今年四月,袁羽嬋和她團隊的科研成果,成功通過了美國物理聯合會期刊《生物微流體》的審核,這意味著她的科研能力將得到當今微流控研究領域的主要國際刊物的認可。

到美國辛辛那提學院留學,袁羽嬋經歷了大為不同的生活。留學期間,沒有人會提醒她應該做什麼,“幾點回家,幾點睡覺,甚至上不上課都是自己的選擇”。即便看似擁有了更多的自由,袁羽嬋依然沒有放鬆學業,在辛辛那提時,她甚至比以往更加刻苦。因為她深知每一個選擇的後果都會由自己承擔。

今年五月,袁羽嬋完成了訪學項目,成為聯合學院首屆畢業生中的一員。在選擇繼續深造的學校時,她放棄了包括美國西北大學在內的眾多名校的錄取通知,選擇了在辛辛那提大學繼續完成碩博攻讀。

“對這個世界保持開放的心態,多嘗試。”袁羽嬋總結自己的成長曆程時說,這也是她大學五年來最大的堅持。

董 靖:

努力,獲得選擇的權利

董靖,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學院2014級學生,重慶大學優異生,裸績點3.56,以綜合排名專業之冠的成績被保送清華大學直博。獲唐立新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8項獎學金。

“你必須非常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這句話多次被董靖用作個性簽名。作為別人眼中事事一帆風順的幸運兒,董靖用他努力的經歷向別人詮釋所謂的“幸運”。他說:“生活就像拉普拉斯算符一樣,是動態的、三維的、隨機的、可變的,但我們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尋求生活的較優解,擁有選擇生活的權利,而不是被迫生活。”

人生就像玩遊戲一樣,你需要點亮很多技能,擁有很多裝備,解決沿途遇到的各種難題,最後才能勝出。每個人遇到的困境都一樣多,但是越努力的人,遇到困難時才有更多方法去解決它、戰勝它。只要你夠努力,足夠了。

四年來,董靖研究學術,積極創新,屢獲大獎創佳績。他曾獲國際、國家級別競賽多項大獎,他積極關注校園水環境生態,擔任國創項目負責人,研究學校縉雲湖富營養化問題。這些都是他成倍付出時間和精力的結果。

在人生的奮進中,董靖是別人眼中公認的“大神”。對於別人給自己定義的“優秀”“大神”等標籤,董靖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完美。他說:“人的知識就像不斷變化的圓圈,圈內是你掌握的知識,圈外則是未知的世界,當你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圓圈就會變大,圓圈的周長會變長,你所能接觸到、意識到的未知世界反而越大。”

“因為我永遠都有無知的一面,學習不是為了無所不知,而是為了有所知有所不知,便會為了每一天的收穫而滿足和喜悅。”董靖說。

在別人看不見的時候努力,取得別人看得見的優異成果,從而在人生這場“遊戲”中收穫頗豐,令人豔羨。董靖正是這樣一直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最終得償所願。

崔 歡:

在西部廣闊天地書寫青春

大四就業季來臨,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崔歡曾經也與許多同學一樣,想去一線城市闖蕩,或是考進銀行或是做一名公務員,尋求一份穩定的工作。但她靜下心來思考未來時,一些往事卻改變了她的人生規劃。

高中時,崔歡曾在青海生活了一段時間,那裡美麗的山水和淳樸的民俗民風讓她留戀嚮往。廣闊天地,大有作為,她想,基層雖苦,但能在西部地區的基層崗位上發光發熱,不僅能收穫更多的滿足感與成就感,基層工作還能更好地鍛鍊年輕人的意志。於是,崔歡決定考取青海的選調生。

她每天一大早就去圖書館學習,參考資料堆了滿滿一桌。此外,她還隨時關注時政新聞、練習公文寫作。通過筆試後,她常常一個人對著鏡子練習面試技巧。“當我知道自己被錄取的那一刻,心情很激動,自己的努力總算是沒有白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崔歡笑著說,“雖然目前我並不清楚會分配到什麼崗位,但我對未來充滿期待,也樂於接受工作中的挑戰。”

“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對崔歡而言,這並非口號,而是實現人生價值的一條道路。青春無悔,她終將把最美好的故事寫在那片廣闊的土地上。

董立揚:

有味詩書苦後甜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後甜。”新聞學院董立揚這樣形容自己的大學生活。一直痴迷閱讀的他在大學四年光陰裡,累計讀完了600餘本書,這些書陪伴他度過了一個個平凡的日子,也給了他前行路上的勇氣與力量。

作為一名文科生,對於閱讀,董立揚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理解:“讀書不追求數量,不追求名氣,這段時間需要什麼書就讀什麼書。”除學業所需的專著外,董立揚格外鍾情國學與歷史類書籍。國學經典《史記》和《資治通鑑》,晦澀難解的文言文讓旁人望而卻步,董立揚卻能沉下心來細細品讀。出乎意料的是,隨心所欲的閱讀竟在升學的關鍵時刻“幫”了他一把:參加北大法學院的保研筆試時,董立揚遇到了一道考查我國古代法制狀況的題目,以往的積澱讓他輕鬆解題,最終成為保研路上的加分項。

大一時,為了找到自己的興趣,董立揚常常跑到其他學院“蹭課”。有一天,他走進了法學院的課堂,旁聽了“法律邏輯學”課程,老師生動幽默的講授和法學的思辨邏輯深深吸引了他,也讓他漸生對法學專業的興趣。後來,董立揚選擇了輔修法學。

去年9月,董立揚參加北大法學院的保研面試,面試結束的晚上,他第一次騎著自行車遊覽北大校園,面對那裡的一草一木,回望四年的刻苦經歷,董立揚心生無限感慨。讓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流下的汗水已經結成了果實。一週之後,北大的錄取通知書悄然而至。他用堅韌與執著完成了跨專業保研北大的艱難探索,實現了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