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為什麼歐洲海員會得壞血病,而鄭和下西洋時卻沒有得?

Kowloon九龍


所謂的壞血病其實就是維生素C缺乏症,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牙齒、皮、粘膜下出血,肌肉、關節疼痛,所以才叫做壞血病。

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果蔬之中,眾所周知,華夏先民是農耕文明,有悠久的食用果蔬的傳統,並不是以肉食為主,所以中國先民一般不會出現這種病狀。

但是在西方,尤其是在戰爭期間,由於飲食結構不均衡,蔬果補充不到位,將會導致這種病狀頻繁發生,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就有過其大範圍爆發的真實歷史記錄。

爆發歸爆發,但他們並沒有發現這種疾病的機理,也就無法對症下藥,找出解決的辦法,一直到17到18世紀,人們才發現新鮮的蔬菜、檸檬柑桔類水果具有防治壞血病的效果,才算是鬆了一口長氣。

大航海時代開始於十五世紀末,在那個時代,人們還缺乏對於壞血病的認識,所以才造成了大批船員的死亡,因此喪生的人數往往比其他病症和戰鬥帶來的損失要多的多,十五世紀末的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繞過好望角發現印度新航線之旅,船上的一百多名船員中,就有近三分之二的人死於壞血病。

比達伽馬們還要早上幾十年的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有沒有遇到過這種問題?

為了保證船員們的飲食結構的合理性,船隊至少有以下三個方面可以保證供給:

一、船艙儲備:

比較鄭和船隊與西方航海船隊,我們發現,他們的船隻類型有著明顯的差異。

十五世紀之前,歐洲人的海洋運輸主要是在地中海沿岸進行,正常情況下這裡風浪不大,幾乎相當於一個大型內湖,所以對船隻的強度要求不高,主要採用平底船和巴林格船。它們的載重量一般只有一百噸左右,船身上配置的是單桅固定橫帆。這樣的船隻在地中海綽綽有餘,但如果順著非洲海岸南行,它們無法直面來自大西洋上強勁的海風和本格拉寒流。

因此,為了適應遠洋航行,葡萄牙人推出了卡拉維爾帆船,這種採取懸掛一到三根拉丁帆桅杆的帆船更加具備逆風航行能力,但載重量不大,一般只有五十噸到一百噸,船身比較靈活,後期出現的克拉克帆船則解決了載重量不足的問題,噸位達到了二百噸到六百噸,戰船

甚至可以超過一千噸

麥哲倫的環球航海之旅的五艘船中,就有四艘是克拉克帆船,只有旗艦是卡拉維爾帆船。哥倫布的旗艦“聖瑪利亞號”則是克拉克帆船,另外兩艘是卡拉維爾帆船。其中的“聖瑪利亞號”的排水量僅為120噸。

而鄭和船隊的寶船最大的“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至今仍在爭議到底排水量是三千噸到一萬噸,但中型船隻排水量達到一千多噸卻是多方公認的事實。

花費這麼長的篇幅介紹船隻的載重量,是想闡述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鄭和船隊,是大塊頭有大肚量,完全可以有更多的食品貯備,不需要西方探險家那樣節衣縮食。

二、沿途補給:

無論是麥哲倫的橫穿南太平洋還是哥倫布的橫穿北大西洋,這一路無從停靠,幾乎沒有任何補給。

反觀鄭和七次下西洋,每一次都為下一次打好基礎,先考察清楚補給處、甚至建好補給站再走。通過他們的路線圖可知,從劉家港出發,國內可以先到福州或雞籠做首次補給;南海走過一半,必先去往占城做二次補給;之後的舊港和滿剌加更是自建補給站。一路走來,大多是貼著陸地沿岸航行,包括果蔬在內的補給要多便利有多便利。


三、獨門利器:

像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的行程中,需要穿越印度洋北部,這段航程距離較遠,沒有新鮮蔬菜怎麼辦?沒問題,鄭和船隊還可以在船艙內大搞木桶種植,你讓現代移民海外的中國老太太不剷除後院的雜草種上點菜,基本是難以想象的。古代的中國人對種菜那都屬於天生自帶的神奇技能。

說也奇怪,像黃豆綠豆這些乾枯的豆子,維生素C的含量極其微少,但一經發育成雪肌玉骨的豆芽,維生素C的含量立馬爆表,簡直是船員們的最愛之一。

另外一種最愛,莫過於中國人喜歡到骨子裡的茶葉了,除去無茶不歡的中國人,茶葉自從傳到遊牧民族那裡,便也成了他們補充維生素C的主要來源;傳到阿拉伯,更是成為了絲綢之路、茶馬互市的主要貨品種類;到了大航海時代,茶葉被帶回歐洲,導致的最直接後果就是——現代世界最愛喝茶的國家中,中國人的排名剛剛進入前二十名。

以上種種手段,足以保證在不知壞血病為何物的年代背景中,鄭和下西洋的船員們可以不瞭解維生素C或者是已糖醛酸,但這不妨礙他們秉承自身腸胃的旨意,享受到健康美味的中式飲食。


歷來現實


鄭和的船大呀,而且中國人擅長種菜,看一組數據你就明白了!鄭和船隊有寶船62艘,最大的一艘長148米,寬60米船分為上下四層,一共九根桅杆,可以掛12張帆,錨重量達千斤,吃水深度最大為6米,排水量高大20000噸。船員共2200多人,這是一個明代版本的海上航母戰鬥群,這麼大的船放在今天也是屬於巨輪了。

在鄭和航行的過程中,穿上有大量的純藏淡水的地方,還有種植蔬菜、養殖牛羊的地方。62艘大船浩浩蕩蕩的出海,人員中分配合理,舵手、生活等等,各司其職。充足的食物來源,尤其是蔬菜瓜果的補給及時,船員們很少缺乏維生素C,得壞血病得幾率就降低了。

反觀歐洲,最大得船隊也不過四艘船,而且船得體積都很小。麥哲倫200人得船隊已經算是打的了,可是和鄭和比還是太小了。食物蔬菜得短缺造成船員們缺乏維生素C;所以後來人們出海都帶上富含維生素C得蔬菜食物。


嘟嘟讀讀


估計很多人會說是因為中國人喝茶葉,以及在船上吃豆芽避免了壞血病的發生。

但其實這種說法並不靠譜。壞血病的主要病因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天然維生素C主要在 鮮棗、沙棘、獼猴桃、柚子,和一些酸味水果中。

豆芽和茶葉中的維生素C含量並不高,有人計算過,要靠豆芽避免壞血病,每個人每天要吃500克以上,鄭和艦隊的數萬人不可能靠在船上發豆芽滿足這個需求。

而茶葉也是如此,雖然綠茶中確實含有維生素C,但真要靠綠茶來補充,恐怕每人每天得吃好幾兩茶葉(吃茶葉,不是泡水),還得是新鮮的。

就那個年代的航海來說,補充維生素C最好最經濟的方法,其實是吃橙子和檸檬這類水果,(榨汁最佳)而東南亞,印度,乃至東非,正好是這些水果的出產地。

橙子實際上來源於東方,而檸檬則被認為原產於印度西北部地區。柑橘類水果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最重要的水果種類之一,其品種包括酸橙、甜橙、檸檬、蜜橘、葡萄柚及青檸。

所以比起歐洲人,鄭和航海最大的優勢,就是他只要上岸,就能方便的補充這些新鮮水果。

還有一個我們教科書一般迴避的問題:鄭和航海走的是已知開闢好的商船航路,鄭和艦隊出發之前,已經確定好要在哪裡停泊,這樣難度和危險性當然要遠遠小於歐洲人那種面對未知的探險。所以鄭和敢一次帶幾萬人出海航行,而歐洲人每次只敢出動幾艘船。

看看鄭和航海圖和 歐洲航海家航海圖就清楚,鄭和的航線沿岸航行居多,停泊次數也比較多。和歐洲航海家的“跨洋航行“是不同的。


閉家鎖的紅楓


首先就要先明確這個醫學常識:為什麼人會得壞血病?

壞血病,又叫“維生素C缺乏陣”,病人通常是因為長期缺乏蔬菜水果,出現乏力貧血甚至四肢腫痛癱瘓等症狀。嚴重時更危及生命。15世紀起的歐洲海洋航線上,蔬菜匱乏的歐洲船隊,自然成了“壞血病”的重災區。比如繞過好望角的達伽馬船隊,百分之六十的船員死於壞血病。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被壞血病折騰一路,最後只活下18人。對於當時補給有限的歐洲船隊來說,“壞血病”就是無解難題。

不過,這麼個無解難題,早在鄭和下西洋之前幾百年,即中國兩宋年間,就已被中國船隊完美解決。憑的卻是中國人一項獨家手藝:種菜。

劈波斬浪的航海征程上,居然可以種菜?的阿拉伯學者巴圖塔的《遊記》裡,就生動記錄了這奇景象:體魄巨大的中國海船,不但可以儲存一年的糧食肉菜淡水。而且四層的甲板上,到處可見奇特的木桶,桶裡除了栽培花花草草,還栽種各種各樣的蔬菜,幾乎每天都不缺菜吃。歐洲船上談之色變的壞血病?安心吃菜的宋朝船員表示:這真不是個事。

當然,這類種菜種船上的大場面,也多限於載重量強大的宋朝大船上。換成一支大小船隻混雜,人員眾多的龐大船隊,“壞血病”也同樣是考驗。不過待到鄭和下西洋時,應付這考驗也毫無壓力——不止靠種菜。

鄭和船隊的艦船載重量,比起兩宋的海船,無疑是更巨大。雖說現代學者對鄭和大船的體積爭議頗多,但以出土文物估算,鄭和大船的最保守體積,也在長61米寬13米排水量1170噸以上。當之無愧的15世紀全球海洋巨無霸。不單食物儲備更充足,種菜也種的更高科技。以《流涯勝覽》裡記載,鄭和的船隊裡,就有不少大船專門負責種菜,整個船上滿眼都是菜。供應兩萬多人的伙食。

除了自己動手種外,鄭和船隊的鹹菜醃製技術,也是大顯身手。以《西洋番國志》的記載,每次鄭和船隊出航前,都要攜帶大量的鹽醬,用於醃製鹹菜。此外與沒頭蒼蠅般開闢新航路的歐洲船隊不同,鄭和船隊手中有精確的海圖,沿途可以及時在港口停靠並補充給養。作為和平使者的他們,自然可以很容易買到新鮮蔬菜。而不像那些走一路搶一路的歐洲船隊一樣,為了搶幾棵菜殺得頭破血流。

如此一來,比起缺菜缺到牙出血的歐洲船員來,鄭和的船隊,不但可以一路輕鬆吃菜,而且鹹菜與各國各品種新鮮蔬菜都能吃到。如此豐富的菜餚,自然可以輕鬆補充能量,把恐怖的壞血病,降到最低概率。而且就算不小心患上了壞血病,也難不住鄭和船隊強大的醫療保障——鄭和船隊配有醫生一百多名,以《派涯勝覽》記載,每一位都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良醫,更有充足的藥品儲備。完全可以保障艦隊以最健康狀態,傲然劈波斬浪!

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輝煌,同樣有這“健康狀態”的功勞。此情此景,也見證了古代中國航海,曾經全方位領先世界的榮光。


我們愛歷史


壞血病(scurvy)是由長期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疾病。在大航海時代,很多歐洲海員都因壞血病而喪命。例如,1497-1498年間,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Vasco da Gama)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時,船上160名海員中有100人死於壞血病;1519-1522年間,麥哲倫(Ferdinand Magellan)率隊環繞地球航行時,200多人的大船隊最後只剩下18人,很多船員都死於壞血病。

水和新鮮蔬菜食物的缺乏是壞血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對於進行長途航行的歐洲船隊,壞血病自然是多發疾病,因為船隻很難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進行資源補給。

這自然與鄭和下西洋的情況不同。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多齎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 由此可見,鄭和的寶船非常龐大,多可容納千人,攜帶大量糧食物資自然不是問題。根據鞏珍《西洋番國志》載:“下西洋去的內官合用鹽、醬、茶、酒、油、燭等件,照人數依例關支。” 鄭和的船隊能夠自給自足。

鄭和在下西洋的沿途中經過很多東南亞國家和港口,這種短途、階段式的航行使船隊能夠及時補充物資,確保水源和新鮮果蔬的充足。例如,《西洋番國志》中提到:“海水滷鹹,不可入口,皆於附近川澤及濱海港漢,汲取淡水,水船載運,積貯倉艚,以備用度。” 除此以外,馬歡在《瀛涯勝覽》中更是記載了很多東南亞的蔬菜果物,船隊可以隨時補給食用。


HuiNanHistory


原本這麼簡單的問題,看了前面好幾個回答,居然都回答是什麼豆芽菜和醃菜的,然後再進一步吹捧自己什麼古代人民的智慧之類的,智慧沒看到,只有一股智障的氣息撲面而來。

大航海時代歐洲的船隻上連水都沒有,哪來的什麼豆芽菜?鄭和下西洋是怎麼走的,上一張圖就知道

首先鄭和下西洋的航線是前人經常走的固定航班,怎麼走、向哪裡走、哪裡有地方可以補給都非常清楚。最重要的是,看圖上,鄭和都是沿著大陸走的,並沒有離開陸地太遠,只要鄭和想,隨時能夠上岸補給。

而歐洲大航海時代,歐洲船員不斷開闢新的航路,很多都遠離大陸而得不到補給,最典型的就是麥哲倫的環球航行,尤其是在橫渡太平洋的時候,200多人的船隊只剩下18人,多數死於壞血病,為什麼,因為他們沒種豆芽菜?別搞笑了,淡水都沒有,哪門子的豆芽菜,太平洋有多大

1.5億平方公里,如圖中直接就是半個地球,這上面更沒多少陸地,只有零星一些島嶼分佈,第一次航行到這片大洋上,難度不亞於一場星際旅行,有的時候好幾個月都找不到一個可以補給的島嶼,漂泊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甚至都會迷失方向。

船隻越遠離大陸,死亡的風險就越高,儘管如此,驅使著歐洲人駛向大海的,是那個永不熄滅的冒險精神,這種精神著實令人敬佩,而古代中國並沒有過駛向海洋深處的常識,這是令人遺憾的,也因此無法知曉其中的難度。


東皇泰一神


歐洲海員進行的是遠洋航行,經常一連幾個月碰不到一塊陸地。而鄭和下西洋則是在印度洋上航行,很容易就能碰的到陸地。洪湖濟南路上看鄭和下西洋的難度是遠遠低於歐洲的大航海時代各種航海家的探索。

歐洲大航海時代的航海家,有的甚至沒有特別好的航海圖來幫他們探索,尤其是像哥倫布探索新大陸的時候,面臨的幾乎是一片未知,他們所要面對的就是長期在海上漂泊,連陸地都看不到,拿不到任何給養,也就無法補充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了,這種的結果就是缺乏維生素C導致壞血病。本來大西洋上的島嶼就少,已知的就更少,在大西洋上探索,經常幾個月都得不到任何補給,新鮮的蔬菜和水果被吃完了之後,船員就很容易得白血病。

你在看鄭和下西洋航路上的島嶼,基本上都被探索過,畫在航海圖上,而且鄭和的海軍可以實力碾壓周邊任何一個效果,所以,補給上基本上沒有什麼困難,基本上可以航行,短時間內就能遇到下一個島嶼獲得補給。在獲得補給的難度上鄭和確實比當時西方的各位航海家要容易得多。

當然兩者的對比還有一些次要因素,比如說鄭和的船隻確實比同時代的歐洲航海家們要大,能夠攜帶的補給也更多。歐洲的航海家當時還意識不到缺維生素C是壞血病的原因,也並不是很重視蔬菜水果的補給。直到後來他們開始喝摻了檸檬汁的朗姆酒,壞血病才開始得到改善。


地球知識局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會得壞血病?

很簡單,因為飲食缺乏維生素C。維生素C是結締組織,骨樣組織以及牙本質的重要組成部分,萬萬不能缺少。

古代沒有維生素藥片,維生素C完全來自水果和蔬菜。

如果長期不吃水果蔬菜,就會患上這種壞血病。

壞血病是相當可怕的。症狀較輕的時候,患者會齒齦腫脹、出血,皮下瘀點,關節及肌肉疼痛。如果不加以緩解,病情繼續加重,就會危及生命。

古代的航海船隊,缺乏今天的冷庫,新鮮水果和蔬菜往往只能保存幾天。

自然,如果只是一二週不吃水果蔬菜問題還不大。

古代歐洲的船隊,航行路線除非非洲以外,大體都是地中海或者北海,有很多港口,還是能夠補充水果蔬菜的。


但航行非洲的船隊,會經過很多無人區或者不友好的黑人部族區,根本不可能靠岸。

所以,很多人因此得病,但送命的畢竟是少數。

然後,探險船隊可就不同了。他們往往連續航行1個月甚至幾個月,很多船員因此送命。

穿越好望角的達伽馬船隊,一半的船員死於壞血病。

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更慘。3個月航行後後,有的船員牙床破損流血,有的船員流鼻血不止,有的船員渾身無力不能走動。船隻終於抵岸後,原來的200多人,活下來的只有35人。

那麼,為什麼鄭和船隊沒有這種情況呢?


原因有兩點。

第一,鄭和船隊對於長距離航行很謹慎。

鄭和船隊對於東南亞和印度、斯里蘭卡的航線,都是比較熟悉的。

畢竟當時已經是明代,這些地區又是人口稠密,早在唐宋就已經開通了來往中國的海上路線。

鄭和艦隊在這些地區,基本都是頻繁停靠,補給沒有問題。

相對比較困難的,一是北上到今天的波斯灣入海口和阿拉伯半島的紅海地區。

這一路航行比較遠,停靠點比較少,但也是阿拉伯人早已跑了幾百年的航道,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

最困難的,是穿越印度洋到非洲索馬里和肯尼亞的航線。

第一次到索馬里是三下西洋。在二下西洋的時候,鄭和已經到達斯里蘭卡,為穿越印度洋做好了完全的準備工作。

第二次到索馬里、肯尼亞,則是沒有穿越印度洋,而是沿著海岸從印度先到伊朗,再到阿拉伯半島,然後再到非洲。這條路線大體沿著海岸航行,還是可以進行物資補充的,也規避了印度洋深處的風浪。

所以,鄭和真正毫無補給的長距離航行,只有三下西洋的穿越印度洋。

鄭和是航海家不是冒險家,他的做法是很正確的,也是為部下負責。

所以,絕大部分時期,鄭和的水手絕對不會一二個月吃不到水果蔬菜。



第二,鄭和很聰明的在船上養殖蔬菜。

相比呆呆的歐洲人,只會在船上養一些雞和豬,鄭和特別注意蔬菜和茶葉。

眾所周知,茶葉中富含維生素C,長期喝茶吃茶就可以輕鬆補充。

同時,鄭和還使用了木桶種植新鮮豆芽的方法。

豆芽種植很容易,只要有豆子,用木桶淋水發一發即可。豆芽含有大量維生素C,完全可以杜絕壞血病。

有了豆芽和茶葉,鄭和的船隊哪裡會有壞血病呢?

但古代的洋鬼子不吃茶,也不知道有豆芽這種玩意,就只能等死了。

苯!


薩沙


壞血病是因為缺乏維生素C從而引起的一種疾病,在歐洲發現新大陸的那個時代很多的船員因為壞血病而命喪黃泉。在麥哲倫海上航行時,達伽馬發現好望角的過程中,哥倫布的航海過程,因為船上沒有水果蔬菜,而海上航行又基本都在船上,船員長期缺乏維生素C,所以才得了壞血病。

所以,缺乏水果和蔬菜是壞血病高發的主要原因。

但是鄭和下西洋的情況不同,目的是為了顯示明朝國力的強盛,加強和友邦鄰國的交流,所以鄭和的船隊到過很多國家,有資源補給。

還有種說法是因為鄭和下西洋的時候,瓷器中間放了豆子,潑上水自然而然就長出豆芽來了,豆芽含有維生素C。另外我國盛產茶葉,茶葉中含有維生素。

但是我比較傾向於第一種說法,鄭和下西洋是途徑各個國家的,所以有食物資源的補給,而新航路的開闢過程中,船隻隊伍是遠離大陸的,所以船上根本沒有水果蔬菜。


月光侃歷史


這是一個小時候就總在電視裡看到的常識,但是隨著看的多了學的多了,反而就有疑惑了。

關於鄭和的船員為啥不得壞血病,人們最常聽到的就是中國有豆芽、有茶葉、還有醃菜。

然而,一些有文化的人又跳出來駁斥這種說法,說因為鄭和的船隊航行路線多是阿拉伯商人們開拓好的航線,沿途可以經常補給水果蔬菜。

其實,這種看似科學的說法,有時候未免有些教條,鄭和有補給不假,但根本上還是因為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於西方不同。

要知道茫茫大海是有巨大的不確定性的,就算預先有計劃要到一些地方補給,也會遇到食物匱乏的情況。因此,鄭和的船員也不可能就一直衣食無憂,每天都能吃水果蔬菜。而這時候,像茶、豆芽、醃菜就是補充必要vc的佳品了。

東西方飲食習慣有巨大差異。中國人的飲食中,蔬菜比重很大,西方則以肉食為主。就算麥哲倫途經荒島,恐怕也是會讓船員們打些野雞野鴨,以補充糧食,他絕不會想著帶人挖野菜去。

另一方面,中國人喝茶的習慣也有助於補充維生素c。中國人喝茶的習慣是從明朝中晚期開始的,在明代以前多是“吃茶”,這樣攝取的維生素要更多,這對避免壞血病也大有幫助。

因此,鄭和的船員之所以沒有壞血病,本質上還是因為飲食習慣。如果鄭和也經歷那種毫無預知性的探險,飲食習慣也會指引他們尋找能補充維生素的野果野菜,得壞血病的幾率也一定比歐洲小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