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獨角獸」企業要把握五個度

“獨角獸”企業特指成立10年左右、估值在10億美元以上、創新意識和影響力強的創業企業,是創新創業浪潮中的耀眼“明星”,是地區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新產業發展的開拓先鋒。當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的“獨角獸”企業已成群出沒,成都、武漢、西安、南京等地正不遺餘力吸引和培育“獨角獸”企業。

在“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引領下,湖南已擁有適宜“獨角獸”企業成長的16家國家級園區、具備“獨角獸”企業潛質的2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支持“獨角獸”企業成長的100多萬高技能人才和110多家國家級研發機構,還擁有社會消費品零售人均支出居中部地區首位的巨大消費市場。與此同時,《試點創新企業境內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並上市監管工作實施辦法》等一系列新政策也利好 “獨角獸”企業發展。湖南應把握好五個度,多方發力培育“獨角獸”企業,用好、用活這把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的“金鑰匙”。

站穩高度:牢固樹立發展新經濟的理念

要破除傳統思維定式,擺脫慣性路徑依賴,以新視野引領新發展。

開展新經濟發展大討論。在政府和企業中深入開展“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的頭腦風暴,使發展新經濟的工作著力點由資金、土地、優惠政策向知識、技術、信息、數據轉變。

開展新經濟發展大學習。深入學研北上深杭等地新經濟的特點、規律與趨勢,並列入幹部培訓內容。組建新經濟研究智庫,加快培養一支懂新經濟的人才隊伍。

選準角度:深度挖掘和招引“獨角獸”企業

要善於用巧力、借巧勁,深度挖掘一批“獨角獸”企業,加快培育一批“獨角獸”企業,積極引進一批“獨角獸”企業。

定期開展“尋找獨角獸企業”活動。通過路演、海選等方式,由政府、行業協會、金融機構和創投機構等共同遴選出準“獨角獸”企業,建立“獨角獸”企業培育庫。

加快啟動“獨角獸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實施“獨角獸”企業培育計劃,針對“種子”企業、“瞪羚”企業(指成功跨越創業死亡谷後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的創新型企業)、“獨角獸”企業等不同發展梯度企業,在研發投入、投融資、成果轉化、人才引進、企業上市等方面精準施策。

著力打造“獨角獸企業第二總部”。力爭引進互聯網巨頭和其他“獨角獸”企業來湘落戶,全力打造中國互聯網發展“第四極”。引導創新型企業加強與阿里、百度、騰訊、京東、小米等在教育、健康、金融、文化娛樂等領域的戰略合作。

加大力度:著力打造“獨角獸”企業集聚的生態樂園

要充分發揮全省國家級園區的平臺優勢,打造“獨角獸”集聚發展的生態高地。

打造一流的創新創業生態圈。引導國家級園區對標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杭州(濱江)等世界一流園區,打造集創業資訊、創業培訓、融資對接、技術交易、股權創投、社交活動等於一體的創新創業生態圈。

推動資源向重點產業領域聚集。鼓勵國家級園區圍繞生物醫藥、基因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加強與國內外創新平臺、創業團隊的戰略合作。支持國家級園區通過設立股權投資基金、培育貸等來優化“獨角獸”企業融資渠道。

實施“平臺型”企業培育計劃。支持國家級園區在人工智能、區塊鏈、航空航天、電子商務、智能製造等領域打造一批本土的“阿里巴巴”。鼓勵大型互聯網平臺型企業和製造業平臺型企業對原業務體系進行裂變拆分,成為孵化“獨角獸”企業的重要載體。

傳遞溫度:努力營造優質高效的創新創業環境

要將創新創業的環境營造得足夠寬、寬容度足夠大,放水養魚,助力“獨角獸”企業成長。

大力弘揚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文化。廣泛宣傳促進創新創業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積極推介創新創業經驗和先進事蹟,引導創新創業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

深化創新創業領域體制機制改革。放寬新經濟領域企業登記條件,變事前設限為事中畫線、事後監管。推動科研項目績效評價從重過程向重結果轉變。賦予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決策權。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加快知識產權儲備中心、評估中心、交易中心建設。

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效能。進一步優化企業網上政務服務渠道,持續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造最優軟環境。

提升契合度:積極搭建“獨角獸”企業與資本對話的平臺

要幫助企業嫁接資源,充分利用金融資本的“活血”功能,為科技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成立“獨角獸”企業俱樂部。定期組織企業家、投融資機構、行業專家等開展互動交流,組織有融資需求的企業與頂級PE投資機構進行對接。

舉辦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品牌活動”。著力提升“互聯網嶽麓峰會”影響力,積極申辦如“全球獨角獸企業高峰論壇”等國際性會議、賽事,並以此為契機引進一批風險投資機構落戶湖南。

與深交所、上交所開展深度合作。力爭將符合條件的“獨角獸”企業優先列入擬上市重點企業名錄。實時追蹤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能、高端製造等領域企業上市快速通道制度,爭取“新經濟獨角獸快速上市”在湖南先行先試。

(作者陳文鋒 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