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探尋詩詞背後的故事之蘇軾與王弗 東方無疾原創)
那一年,他來到中巖書院王方先生處求學。閒暇之餘,他喜歡到中巖壁下臨流觀景。她是王方先生的之女王弗,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她卻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那一天,他在中巖山水間讀書。時值初春,流水清泉,山花爛漫美不勝收。她也走出閨房,到山間欣賞花開正濃的飛來鳳,她最鍾愛的花。她早已耳聞他才思敏捷英姿倜儻,賞花是隨意的,看他才是目的。綠草叢中,她痴痴地遠遠望著他,只是丫鬟的呼聲卻不合時宜的傳來,鏗然一葉,她如同沉睡中被喚醒,同時也打斷了他的思緒。他回首,只見一妙齡少女亭亭玉立於春草叢中,身姿飄渺如遺世獨立。四目相對,紅雲飛上了她的粉頰,她微笑著轉移星眸,嬌羞地轉身跑開了,只留下身後的他呆呆望著那翩翩而去的倩影。輕風微拂,腳下的那泓綠水蕩起了絲絲漣漪……
那一天,他與老師同窗再次來到丹巖壁下,只見那泓綠水,宛若彎月,靜如處子,他凝神觀賞片刻,禁不住撫掌嘆道:“如此好水豈能無魚?”不料話音剛落,巖穴處竟群魚踴躍而出,於水面嬉戲騰翔。眾人歡呼之餘,王方先生讓學子們為此彎水題名。各學子題就一一展示卻不盡人意。他正展出自己題字之際,卻見她的侍女走來,遞給先生一紙題字,展開一看,赫然“喚魚池”三字躍於紙上,竟與他題字相同。眾人皆驚歎二人的心意相通,不謀而合,韻成雙壁。他對耳邊驚歎卻充耳未聞,只是深深地凝視著她的題字,猶如在紙上看到了她那飄然而去的身姿……
他發覺,自己已經喜歡上她了,且他也能感受到她的心意,他開始了對她的思念……
為老師祝壽的那天,他醉倒在老師的家中。在酒意漸消之後,他踱步來到翠竹掩映的後院。明月如霜,院落一片清涼寂靜,只有那秀窗內燈火依舊。他抬眼望去,窗前的她正對鏡梳妝,如娥雙眉長帶綠。莫非她也正在思念我麼,他想。一向性情豪放的他快步走到窗前,將懷中早已準備好的飛來鳳花取出,向窗內投去。她先是一驚,繼而心跳不已,將那簇濃郁芳香的飛來鳳花緊緊地貼在自己的胸口,露出了甜蜜的歡顏……
他和她從此相愛了。中巖壁下喚魚池中,留下了他們依偎而立的倒影;明月下矮松前,夜蟲靜靜地聆聽著他們切切私語的情話;他們漫步于山花爛漫的山野間,清風為他們歌唱,溪流給他們奏樂,連白雲也亦步亦趨的追隨著,彷彿想分享他們的歡愉……
半年後,他們成婚了,那年她十六歲,他十九歲。從此後,二人情深意篤相敬如賓。她孝順賢惠,白天,孝奉公婆於堂前,夜來,伴君幽讀於書房。她知書達理,伴讀在側偶遇夫君遺忘,皆能從旁提醒。她敏慧謙謹,每每有客來訪,她常常立於屏後傾聽,事後與夫君提出對來人看法與預測,結果皆無不言中。她是他的賢內助,他對她更是恩愛有加,二人琴瑟和鳴,堪稱神仙眷侶。
忽忽間十一載過去,可恨造化弄人,天命無常,那年初夏,年僅二十七歲的她因病芳華消逝駕鶴西去,只留下孤獨的他悲慟不已……次年,他將她葬在眉州父母墳塋八步之側,以了卻她的遺願:伺奉公婆於泉下。下葬之日,他再次哀慟不已,寫下了《亡妻王氏墓誌銘》紀念她,讚歎她,悲痛她……那年他三十一歲,這是他最後一次回到故土。此後的宦海沉浮,人生境遇讓他身不自主,他飄零於江湖,再也回不到她的墳前訴說思念的衷腸及人生的淒涼,但她卻時常縈繞在他夢中,不曾離去。
這一年,他已四十歲,1075年正月二十日,在密州這一夜,他又夢見了她:她依然那麼美,依然是那種淡墨染不出的風采,靜靜地坐在窗臺下的妝臺前梳妝,他走了過去,她發覺轉過身來,眼前的他經已雙鬢如霜,二人四目相對,熱淚千行落下,他忍不住衝過去想要緊緊抱住她,只是卻發現懷中轉眼間空空如也,他失魂落魄般四處尋找,只是景物依舊,人去園空……
醒來的時候,枕巾已經溼透,淚珠還不停地從眼中滑落。他披衣起身,望著窗外清冷的月色,這悽清的月光想必也正灑在千里之外她的安身處,山荒水冷棺木寒,孤墳無處訴斷腸……思念至此,他忍不住又落下的淚水,提筆寫下他心頭千般衷曲。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想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 ……
敬請關注下期之:解讀詩詞背後的故事
若是喜歡本文,請在下方點個贊,您的鼓勵就是東方的動力,謝謝。
閱讀更多 東方無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