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區基層供銷合作社「領頭雁」系列報導(3)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強化綜合服務職能 引領村民增收致富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種子化肥、油鹽醬醋、家用電器、煙花爆竹……如今,農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供銷社提供的優質服務。難怪這幾年當地村民都說 “我們熟悉的供銷社又回到了我們身邊!”

“供銷社賣的東西質量有保證,生產中為我們提供技術指導,產品出來還包銷,比過去方便多了。”黔江區白石鄉天河村2組村民黃萬乾開懷地說。在白石鄉供銷社帶領下,專業合作社帶領農戶發展產業,供銷社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由供銷社社辦企業負責收購和加工,農產品不愁銷路。與此同時,農民以土地入股,不但有分紅還可在基地或企業務工。供銷社為農民提供的一系列綜合服務,為當地農民增加了多條致富渠道。

創辦供銷社為農提供綜合服務

白石鄉供銷社於2015年2月恢復重建,有1家社辦龍頭企業、1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4個村級綜合服務社,該社以“基層社+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貧困戶)”運作模式,逐步發展成為農服務的完整產業鏈,形成了以供銷社為中心,社有龍頭企業帶動當地村民走增收致富之路。如今,白石鄉廣大村民在供銷社的服務下享受到實惠。

白石鄉供銷社社有企業重慶嘗必樂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主打產品渣海椒、鹽菜、豆豉,主要原料是玉米、辣椒、兒菜、黃豆,這些原料都是當地農民生產種植的,農民的產品賣給了公司,同時企業又為農民提供了近百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務工、家門口增收。

“在家門口上班,不需要在外面那樣來回奔波,既照顧了家庭,收入與外地沒有兩樣,真是一件高興的事兒。”復興村3組村民賀友禮說,他在供銷社社辦企業上班兩年,一年下來有5萬多元的收入,很滿意。

現在白石鄉供銷社形成了“農戶(種養殖)+合作社(粗加工)+企業(深加工)+供銷社(電商平臺)+客戶”的一條龍模式,供銷社主任李清華稱其為“W”模式,通過這種運作模式,既保障了農產品穩定的銷售渠道,又增加了農產品附加值,同時又給農民提供了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民增收。

建原材料基地助農增收

“我家4畝地入股合作社,每年有800元分紅,還可以在基地務工,比自己種莊稼強多了。”天河村2組村民黃萬乾說。據瞭解,天河村有93戶村民409畝土地入股合作社,種植玉米、辣椒、兒菜等原材料,實行兩季連作,讓土地沒有閒置,種植的農產品畝產值達到5000元以上,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了農戶的種植收入。

在供銷社創辦的基地帶動下,未入股的土地,按照供銷社的模式,種植了1600畝玉米、辣椒,供銷社仍然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供銷社按同等價格收購農產品,農民只是沒有土地入股分紅而已。

做好綜合服務,才能讓村民有信心發展產業。鞍山村2組村民蘇遠洋,在白石鄉供銷社的幫助下,流轉了100畝土地,循環種植兒菜和辣椒,一年收入近50萬元。他說,沒得供銷社長期以來的技術支持,種子化肥的保障,他是沒有膽量搞大面積種植的,也沒有機會走上致富之路。

受益於供銷社的服務,三陽村3組村民秦章,循環種植了120畝兒菜和辣椒,年收入超過60萬元。但他以前卻是一個“什麼時候下種,怎樣去鋪地膜,怎麼去防蟲治病,什麼季節施肥”都不懂的打工仔,秦章頗有感觸地說,全靠供銷社的幫助,搞產業發展,供銷社就是他的靠山。

白石鄉供銷社重建後,與村民實行訂單種植、訂單收購,農民在整個生產過程中沒任何風險。“產品成熟後,供銷社幾乎每天都要來收購一次,不需要出門錢就到手了。”村民蘇遠洋說,供銷社在產前提供優質種子肥料、產中提供技術服務、產後包銷產品,供銷社一系列舉措,讓農民種地有盼頭,收入有希望,增收有渠道,無任何後顧之憂。

供銷社成為“三農”服務中心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當地農民在供銷社公司務工

白石供銷社主任李清華介紹,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持下,供銷社開發建設了白石農副產品交易市場,經營面積達9000平方米,同時建起了莊稼醫生、農資供應店、電子商務平臺、日用品超市、煙花爆竹等功能的為農服務的綜合服務中心。

目前,白石鄉供銷社服務區域覆蓋白石全鄉及周邊20個鄉鎮,涉及12個貧困村,引領發展種植農產品基地6500畝,其中辣椒3400畝、兒菜3100畝,帶動2860戶村民增收,其中貧困戶達到240戶。

同時,白石鄉供銷社引導農民和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資本合作、生產合作、信用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合作,廣泛吸納農民和涉農經營主體入社入會,不斷強化基層供銷社與社員會員的組織聯結和利益聯結,帶動農村合作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白石鄉以‘基層社+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基地+農戶(貧戶)’的模式帶領當地農業發展,取得了不錯的收益。我們要發揮供銷社綜合服務優勢,盡全力服務好‘三農’發展,讓農民在產前、產中、產後服務中享受優質服務,把供銷社辦成農民滿意的服務中心。”李清華說。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做強旅遊產品致富 構建流通系統增收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週末,在位於黔江區濯水古鎮核心位置的濯水供銷社內,琳琅滿目的地方特色產品,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遊客。南來北往的遊客,開心地挑選著當地村民生產的西蘭卡普、土布鞋、掛件、飾物及土特產等。

近年來,恢復重建的濯水鎮供銷社,在做好生產技術指導、農資配送、家電下鄉等服務的同時,大力開發旅遊產品,通過線上和線下運作,讓當地農民吃飽“旅遊飯”,做大做強旅遊產品生產和銷售文章。為服務“三農”,引領當地農民增收致富創造了條件。

電子商務讓農民享受實惠

濯水供銷社依託電子商務、全國供銷e家,廣泛開展銷售農產品服務,開設了黔江特產O2O線下體驗館,遊客前來店裡參觀購買,只需留下寄送地址,供銷社就會把產品郵寄到家,如果購買金額達到280元,還能享免郵費服務。因此,遊客源源不斷。

目前,濯水鎮供銷社經營的200餘種農產品,其中專業合作社生產的達60餘個,村民生產的農產品10餘個。通過“供銷e家”和建立的市場體系,供銷社為農民銷售臘肉、香腸、蜂蜜、桔子等農產品,實現了線上線下齊頭並進。

“通過供銷社的服務,當地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已賣到了全國各地,效益也高於本地銷售。”濯水鎮供銷社主任王永紅說,供銷社依託“供銷e家”——親戚田園,當地農民生產的產品,足不出戶就銷往全國各地,實現了較好的收益。到目前,濯水供銷社通過“供銷e家”親戚田園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農產品銷售200多萬元,預計年總銷售額達500萬元。

銷售渠道成農民的依靠

過去生產的產品銷售渠道狹窄,自從恢復重建供銷社後,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銷售格局發生明顯變化。“我屋的臘肉,經供銷社在網上銷售,比往年多賣三分之一。”濯水鎮三門社區6組村民黃春豔說,過去製作的臘肉只在區內銷售,在供銷社幫助下,現在臘肉遠銷全國,一年增收5萬多元。她說,有了供銷社幫忙網上銷售,既節約了時間又節約了成本,不但銷量大增,效益也明顯擴大。

蒲花社區13組村民冉師偉,祖孫三代養蜂,由於銷路不暢,讓他找不到北。2014年,供銷社重建後,幫助他在網上銷售蜂蜜,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看到希望的他,在供銷社的幫助下,成立了養蜂專業合作社,同時也帶領更多的人養蜂。如今,冉師偉的合作社,年產蜂蜜達到4噸,蜂王漿500斤,花粉800斤,其中大部分產品由供銷社負責銷售,產值達到30多萬元,同時帶動50多戶村民增收。

農民在生產中,一旦遇到緊急情況,供銷社就是他們的靠山。2017年秋,部分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種植的獼猴桃嚴重滯銷,濯水鎮供銷社通過“親戚田園”線上銷售平臺,幫助各地合作社銷售獼猴桃達10餘噸,為當地村民挽回了鉅額經濟損失。

“供銷社為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放心農資和莊稼醫院服務,開展農產品加工購銷、電子商務、農技培訓等業務,承接政府集中採購、統防統治等社會化服務,嚴格把守農副產品質量關,產品遠銷外地,解決了當地村民買難和賣難的問題。”王永紅說,幾年來,供銷社都會不定期地對村民提供的產品進行質檢,確保產品質量,擴大銷售規模,帶動農民增收。

流通系統促進農業發展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供銷社e家電子商務平臺

王永紅介紹,濯水供銷社的農產品銷售形勢一路向好。濯水鎮供銷社今年內計劃新建2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及3個專業合作社,通過與供銷e家——親戚田園電子商務平臺進行深度合作,建好濯水——黔江城區農產品流通線,特別是做好生鮮蔬菜的配送,協助當地的農民和專業合作社銷售產品,讓農民大膽生產、不愁銷路。

“濯水鎮供銷社以‘基層社+鄉村旅遊+農民合作社+農戶(貧困戶)’的模式,積極挖掘適合當地的發展方式,在做好農資配送、技術服務的同時,側重開發旅遊資源,以售賣旅遊產品帶動當地村民增收。”王永紅說。

“供銷社在農特產品的收集、開發和銷售方面做得不錯,讓農特產品走向市場,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具有很好的示範學習作用。同時,政府把供銷社作為旅遊接待、特產商品售賣的重點扶持對象,通過引導,帶領遊客前往觀看購買農特產品,實現助農增收。”濯水鎮副鎮長龐建軍在接受採訪時說。

記者:劉良玉

通訊員:趙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