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强化综合服务职能 引领村民增收致富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种子化肥、油盐酱醋、家用电器、烟花爆竹……如今,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供销社提供的优质服务。难怪这几年当地村民都说 “我们熟悉的供销社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供销社卖的东西质量有保证,生产中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出来还包销,比过去方便多了。”黔江区白石乡天河村2组村民黄万乾开怀地说。在白石乡供销社带领下,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发展产业,供销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供销社社办企业负责收购和加工,农产品不愁销路。与此同时,农民以土地入股,不但有分红还可在基地或企业务工。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的一系列综合服务,为当地农民增加了多条致富渠道。

创办供销社为农提供综合服务

白石乡供销社于2015年2月恢复重建,有1家社办龙头企业、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村级综合服务社,该社以“基层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运作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农服务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供销社为中心,社有龙头企业带动当地村民走增收致富之路。如今,白石乡广大村民在供销社的服务下享受到实惠。

白石乡供销社社有企业重庆尝必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主打产品渣海椒、盐菜、豆豉,主要原料是玉米、辣椒、儿菜、黄豆,这些原料都是当地农民生产种植的,农民的产品卖给了公司,同时企业又为农民提供了近百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务工、家门口增收。

“在家门口上班,不需要在外面那样来回奔波,既照顾了家庭,收入与外地没有两样,真是一件高兴的事儿。”复兴村3组村民贺友礼说,他在供销社社办企业上班两年,一年下来有5万多元的收入,很满意。

现在白石乡供销社形成了“农户(种养殖)+合作社(粗加工)+企业(深加工)+供销社(电商平台)+客户”的一条龙模式,供销社主任李清华称其为“W”模式,通过这种运作模式,既保障了农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又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又给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农民增收。

建原材料基地助农增收

“我家4亩地入股合作社,每年有800元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比自己种庄稼强多了。”天河村2组村民黄万乾说。据了解,天河村有93户村民409亩土地入股合作社,种植玉米、辣椒、儿菜等原材料,实行两季连作,让土地没有闲置,种植的农产品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了农户的种植收入。

在供销社创办的基地带动下,未入股的土地,按照供销社的模式,种植了1600亩玉米、辣椒,供销社仍然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供销社按同等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民只是没有土地入股分红而已。

做好综合服务,才能让村民有信心发展产业。鞍山村2组村民苏远洋,在白石乡供销社的帮助下,流转了100亩土地,循环种植儿菜和辣椒,一年收入近50万元。他说,没得供销社长期以来的技术支持,种子化肥的保障,他是没有胆量搞大面积种植的,也没有机会走上致富之路。

受益于供销社的服务,三阳村3组村民秦章,循环种植了120亩儿菜和辣椒,年收入超过60万元。但他以前却是一个“什么时候下种,怎样去铺地膜,怎么去防虫治病,什么季节施肥”都不懂的打工仔,秦章颇有感触地说,全靠供销社的帮助,搞产业发展,供销社就是他的靠山。

白石乡供销社重建后,与村民实行订单种植、订单收购,农民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没任何风险。“产品成熟后,供销社几乎每天都要来收购一次,不需要出门钱就到手了。”村民苏远洋说,供销社在产前提供优质种子肥料、产中提供技术服务、产后包销产品,供销社一系列举措,让农民种地有盼头,收入有希望,增收有渠道,无任何后顾之忧。

供销社成为“三农”服务中心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当地农民在供销社公司务工

白石供销社主任李清华介绍,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供销社开发建设了白石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经营面积达9000平方米,同时建起了庄稼医生、农资供应店、电子商务平台、日用品超市、烟花爆竹等功能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服务中心。

目前,白石乡供销社服务区域覆盖白石全乡及周边20个乡镇,涉及12个贫困村,引领发展种植农产品基地6500亩,其中辣椒3400亩、儿菜3100亩,带动2860户村民增收,其中贫困户达到240户。

同时,白石乡供销社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开展资本合作、生产合作、信用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合作,广泛吸纳农民和涉农经营主体入社入会,不断强化基层供销社与社员会员的组织联结和利益联结,带动农村合作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白石乡以‘基层社+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地+农户(贫户)’的模式带领当地农业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我们要发挥供销社综合服务优势,尽全力服务好‘三农’发展,让农民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享受优质服务,把供销社办成农民满意的服务中心。”李清华说。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做强旅游产品致富 构建流通系统增收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周末,在位于黔江区濯水古镇核心位置的濯水供销社内,琳琅满目的地方特色产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南来北往的游客,开心地挑选着当地村民生产的西兰卡普、土布鞋、挂件、饰物及土特产等。

近年来,恢复重建的濯水镇供销社,在做好生产技术指导、农资配送、家电下乡等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发旅游产品,通过线上和线下运作,让当地农民吃饱“旅游饭”,做大做强旅游产品生产和销售文章。为服务“三农”,引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电子商务让农民享受实惠

濯水供销社依托电子商务、全国供销e家,广泛开展销售农产品服务,开设了黔江特产O2O线下体验馆,游客前来店里参观购买,只需留下寄送地址,供销社就会把产品邮寄到家,如果购买金额达到280元,还能享免邮费服务。因此,游客源源不断。

目前,濯水镇供销社经营的200余种农产品,其中专业合作社生产的达60余个,村民生产的农产品10余个。通过“供销e家”和建立的市场体系,供销社为农民销售腊肉、香肠、蜂蜜、桔子等农产品,实现了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通过供销社的服务,当地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已卖到了全国各地,效益也高于本地销售。”濯水镇供销社主任王永红说,供销社依托“供销e家”——亲戚田园,当地农民生产的产品,足不出户就销往全国各地,实现了较好的收益。到目前,濯水供销社通过“供销e家”亲戚田园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农产品销售200多万元,预计年总销售额达500万元。

销售渠道成农民的依靠

过去生产的产品销售渠道狭窄,自从恢复重建供销社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格局发生明显变化。“我屋的腊肉,经供销社在网上销售,比往年多卖三分之一。”濯水镇三门社区6组村民黄春艳说,过去制作的腊肉只在区内销售,在供销社帮助下,现在腊肉远销全国,一年增收5万多元。她说,有了供销社帮忙网上销售,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成本,不但销量大增,效益也明显扩大。

蒲花社区13组村民冉师伟,祖孙三代养蜂,由于销路不畅,让他找不到北。2014年,供销社重建后,帮助他在网上销售蜂蜜,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看到希望的他,在供销社的帮助下,成立了养蜂专业合作社,同时也带领更多的人养蜂。如今,冉师伟的合作社,年产蜂蜜达到4吨,蜂王浆500斤,花粉800斤,其中大部分产品由供销社负责销售,产值达到30多万元,同时带动50多户村民增收。

农民在生产中,一旦遇到紧急情况,供销社就是他们的靠山。2017年秋,部分乡镇农民专业合作种植的猕猴桃严重滞销,濯水镇供销社通过“亲戚田园”线上销售平台,帮助各地合作社销售猕猴桃达10余吨,为当地村民挽回了巨额经济损失。

“供销社为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放心农资和庄稼医院服务,开展农产品加工购销、电子商务、农技培训等业务,承接政府集中采购、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严格把守农副产品质量关,产品远销外地,解决了当地村民买难和卖难的问题。”王永红说,几年来,供销社都会不定期地对村民提供的产品进行质检,确保产品质量,扩大销售规模,带动农民增收。

流通系统促进农业发展

黔江区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头雁”系列报道(3)

供销社e家电子商务平台

王永红介绍,濯水供销社的农产品销售形势一路向好。濯水镇供销社今年内计划新建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及3个专业合作社,通过与供销e家——亲戚田园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建好濯水——黔江城区农产品流通线,特别是做好生鲜蔬菜的配送,协助当地的农民和专业合作社销售产品,让农民大胆生产、不愁销路。

“濯水镇供销社以‘基层社+乡村旅游+农民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积极挖掘适合当地的发展方式,在做好农资配送、技术服务的同时,侧重开发旅游资源,以售卖旅游产品带动当地村民增收。”王永红说。

“供销社在农特产品的收集、开发和销售方面做得不错,让农特产品走向市场,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具有很好的示范学习作用。同时,政府把供销社作为旅游接待、特产商品售卖的重点扶持对象,通过引导,带领游客前往观看购买农特产品,实现助农增收。”濯水镇副镇长庞建军在接受采访时说。

记者:刘良玉

通讯员:赵若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