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如果你剛開始學茶,就不得不好好看下這篇文章,學茶於學業不一樣的,是有方法的。小七根據很多愛茶人士的指導建議,整理這篇學茶的文章,希望真正愛茶的人能看到。沒基礎也是可以學習的,按部就班完成下面的學習,等到熟練了 就有一套自己的泡茶手法,有自己一種獨特的看茶方法了。

 一.瞭解按工藝劃分的六大茶類

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上世紀七十年代,陳椽教授撰寫了《茶葉分類與理論實踐》,從科學角度闡釋茶葉分類的原理並提出分類方法。我們現在所說的六大茶類,是按茶的發酵工藝程度進行分類的。

這個階段,需要了解六大茶類是哪六種,它們的茶葉形態、茶湯色澤、滋味各有什麼不同,需分別一一對照品飲、瞭解。能夠做到看幹茶、聞香氣、喝滋味、觀葉底便可判斷它屬於哪一類茶。

這個階段是入門的基礎,此時其實並未開始真正學茶。

 二.進入“知”的層面——海量讀書

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關於茶的典籍很很多,這個階段的海量讀書多指的是近代、當代的學術讀物。原因是這些書、刊多以茶葉作為農副產品的角度,闡述茶葉的物質原理。世間一切事物皆以物質屬性為基礎、以其精神屬性為發展,打好基礎即便將來走到“茶道”的領域,也能不忘初心、記得它本來的樣子。

 書刊涉及:

中國茶葉史、近代世界茶葉史(茶葉通史);茶樹栽培學(茶作學);製茶學(製茶技術理論與製茶機械);茶藥學;茶葉檢驗學;茶葉商品學、茶葉市場學、茶葉貿易學、茶葉經濟學等等。

這個階段,在讀書的同時,慢慢對六大茶類進行細分。諸如,江、浙的綠茶與安徽綠茶的區別、廣東烏龍與福建烏龍的差異、花香紅茶與果香紅茶的不同、能辨別水仙與肉桂、名優茶與非名優茶的不同等等。

總之,在海量讀書的同時亦需要不間斷的喝茶,這個階段能細分茶葉因品種、產地、工藝不同而呈現出茶湯的各種不同,勿需急於追求茶葉的段位高低。

 三.進入“行”的層面——走茶山

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當你有了一定理論認知以後,去茶山走走,看一看書本上的記載究竟是怎樣的一片葉子。

可以給自己制定一個規劃地圖,在每年的採茶期分別走訪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幾個方面,茶樹的山場環境、茶葉的生長狀態(這裡可看出茶農對茶葉的栽培維護管理);採摘結束可在廠裡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藝(這裡可仔細對照實踐工藝與書本理論的異同);好茶需好水來發,不要忘記品飲一下當地的水(若有隨身攜帶儀器,也可檢測一下水性,更好的瞭解一方水土)。

進行實踐學習,多與茶農交流。此時,若發現理論與實踐的不同,切忌不要輕易判斷理論的錯誤或者實地的錯誤,多思考這些差異的原因。茶,本是一個生命,每一片葉子都不一樣,多感悟恆定之中的變數、無常中的永恆。世間萬物無非動、靜二字,思變則通,你會一下子明白許多道理。

這個階段,對品茶開始進入段位上的區分。諸如,同樣的肉桂,不同的山場環境、工藝上細微的差別,對應出茶湯有什麼不同。由喝茶進入品茶的領域,由口感到體感,由感官入心,慢慢體悟“茶氣”這個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到了此時,方能明白何謂泡好一杯茶,出現怎樣的口感說明沒泡好,問題出在哪裡。你的“明白”都與之前階段的沉澱有關,時間的果可驗證先前所種的一切因。

這個階段,可讀些古籍,瞭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乃至任何一門藝道)都會為你打開一扇時間的門,讓你常與古人精神往來。此時,會感悟到“茶是一輩子的陪伴”,即便窮盡畢生,都沒有到盡頭的那一天。

 給學茶的朋友提六個建議:

一、讀茶書

學茶,從零開始的四個階段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歷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產茶區(含製茶廠)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開時少接觸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頭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開時少與雜七雜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參訪茶界真正的茶人做為自己的明師

學茶就是多內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見地下功夫,勿四處攀緣。經典上多讀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經多歷、外求歸於內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