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像莆田|莆陽清明習俗

映像莆田|莆陽清明習俗

清明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因它源於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而得名。“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裡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清明時節,春光旖旎,風和日麗,生機蓬勃,真是“一年好景在清明”!莆田人在這節日裡,有傳統的掃墓、踏青和演出“清明戲”等習俗。

掃墓 莆田人家每於清明節做“清明龜”和“卷”為掃墓的祭品。“清明龜”是用麵粉和糖加工捏成一塊塊粉塊,然後把它用木刻的“龜印”印成龜形,蒸熟而成。古人說龜與鳳、龍、麟合稱四靈,故“清明龜”寓有祖先靈氣長存,子孫平安長壽之意。“卷”也是用麵粉加工成約三寸長的長方形面塊,當中壓一條小線,蒸熟後這條小線會自動展開恰似書卷的形狀,上面印著“紅花”,預祝一家紅火,子孫好學上進。清明節早晨,人家攜帶祭品上山掃墓。到了墓上,除以祭品對著墓牌(祖先)“呼神”致祭外,還要修剪墓圍的野草,疏通墓周的水溝,並在“墓龜”上培新土,放著一疊紙錢,用小石頭壓住,以示此墓的後裔 已來祭掃過,故掃墓有慎終追遠之意。孩子們幫著大人燒紙錢,風捲紙灰亂飛,真是“紙灰化作白蝴蝶”,逗得孩子們拍手嘻笑。祭掃畢,折下一叢松柏葉帶回來,以示枝榮葉茂,一家順意,子孫昌盛。

踏青 《武林舊事》載:“清明前後十日,貴家巨室爭先出郊,謂之探春。城中士女濃妝豔飾,金翠琛璃,接踵聯肩,翩翩遊賞。”吳惟信的詩中也有“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之句。這說明了古代清明節人們還有“探春”、“尋春”即踏青的活動。 如今,莆田還有不少人在這天作一日遊或半日遊,享受大自然的美,陶冶自己的情操。有的漫步上廣化寺、囊山寺,曲徑通幽,登高遠眺,遙望海峽彼岸親人,頓生“每逢佳節倍思親”之感!有的走進 蘆溪大橋上的“御史亭”,瞻仰“直聲震於都下”的江春霖御史的風采,令人肅然起敬。

清明戲 莆仙戲每於清明節演出清明戲。它多為人們所熟悉的《白蛇傳》的“遊湖”摺子戲——許仙因清明掃墓而與白素貞相識;《拾玉鐲》摺子戲,是傅朋在清明節上墳祭祖時,結識少女孫玉姣,在好心媒婆的撮合下,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節。《人面桃花》演的是唐代詩人崔護與少女杜宜春清明偶遇的一段充滿詩意的愛情故事。其中有詩云:“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至今膾炙人口! (莆田僑鄉時報記者 吳芹芹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