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交通是一個城市的命門,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路口,也紮實影響著成千上萬居民的生活,大意不得。

西安這段時間大刀闊斧的在城區劃分左轉專用道,本意在於解決車車衝突和人車衝突,奈何現實依舊殘酷。好的變壞,壞的更壞,被各種聲音裹挾的“改變”成了眾矢之的。

都說“比改變更可怕的是不變”,那麼比不變更可怕的大概就是亂變吧?說到“改變”就不得不翻一翻舊賬了,最近這兩年西安在馬路上的折騰其實也不少。

倡導二環“快速通行”,可二環之堵並不是朝夕之間就可以解決的;“單排等待,雙排通行”,玩法之複雜,老司機都蒙圈了;公交車“感恩交通”標語傍身,隨時開啟雞湯之旅……真正有療效的手段有嗎?嗯,自助人行紅綠燈還是不錯的。

劃分左轉車道算不算亂變?不全是

不看廣告看療效,劃分左轉車道效果如何,移步相關新聞的評論區——在當下,它給西安的交通環境帶來的最大改觀在於“車讓人”,

左轉車和行人搶道的情況大幅減少,斑馬線上秩序井然,這種肉眼可見的樂觀情形的確讓人心甚慰,西安一舉將城市幸福感拉昇了八個度,見諸頭條的新聞都是“堅守道德底線 彰顯城市文明底色”。

但引發的其他問題也不可忽視:左轉的車因為燈時太短過不去,直行的車因為排隊的車太多過不去,大家都在等燈等燈等燈。車輛在滯速狀態下,尾氣排放的汙染物更多了,“順便”還汙染了環境。西安上半年臭氧超標,這個鍋背不背——這就是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了。

西安交警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以左轉直行分道而行為代表的“精細化的管理模式是勢在必行的”,也是為了未來的“智慧交通”打下基礎,“現在大家感覺到擁堵,可能是短時間內改造的路段太多,市民還沒有適應這種變化“。

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精細化管理”大概所有人都會同意,此前坊間對此也多有呼聲。但我們做的夠的上是精細化嗎?空中指示牌到位了嗎?左轉待轉區畫好了嗎?綠燈時長合理嗎?答案就在西安的每個路口,一看便知。

“智慧交通”聽起來也很美氣,有朝一日如果實現相信也會對交通有切實的改善,但對當下的西安來說還只是一塊有那麼一點遙遠的大餅。交通規劃固然需要前瞻性的思維,但不著眼當下的前瞻也可以認為是一種不太負責的態度。畢竟,我們在多數時候都需要尋找一個平衡點,既要規劃未來,又要把對現在的影響降到最小。

如此設置難以排除公權力濫用的嫌疑

有西安市民反映,左轉專用道的改造年初就在長安區開始實施了,“韋曲都堵了大半年了”,而堵車還在繼續。如果是這樣,既然在小範圍改造後已經出現了不良的效果,為何還要不加改進的“執意”在全市範圍內推廣呢?難怪有些網友會認為交警的做法是“為了完任務一刀切”。

左轉和直行剝離,不是劃條車道,加一盞燈就完事了。前期需要結合實地情況的調研,後期需要接受反饋信息積極改造,單純的“拿來主義”顯然是行不通的。公權力大筆一揮,民眾就要跟著“享受”改變的成果,上班遲到的罰款誰給報銷一下?

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媒體也持續對堪稱“西安改變之怪現狀”的左轉分離道路進行了集中報道,交警在對西安晚報、三秦都市報的回覆中都用了“適應”一詞——“擁堵只是暫時的,慢慢會隨著交通參與者交通習慣的變化,有個消減的過程”,“可能是短時間內改造的路段太多,市民還沒有適應這種變化,而且市民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華商報也在12號刊文——信號燈直行左轉分離引熱議,交警解釋:通過改造,力求安全、秩序、暢通。交警對於“市民覺得改造後更堵了,為什麼呢?”的回答依然是市民有一個不斷適應的過程。這裡的所謂“適應”又該如何理解呢?

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甚至,我們還看到了這樣一篇報道,交警認為,司機朋友們未能注意查看相應的指示標牌,繼續沿主道內直行車道前行,造成主道內車流積壓,才導致了擁堵。我們當然不排除有這樣的現實情況存在,但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嗎?交警的答覆反而倒是讓人想到了一項“體育運動”,名叫“甩鍋”。

劃左轉道改信號燈西安仍擁堵?交警回應:需要適應的過程

西安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隊警官解答網友的疑問(圖自華商論壇)

保證路權、各行其道,才是真正精細化

人與車、車與車、人與路、車與路……太多問題僵持不下。

針對此事,我們採訪了長安大學公路學院交通與道路總體研究所所長王元慶教授,他認為,解決路權不分離造成的擁堵,本身是有副作用的,設了左轉車道必然就壓縮了直行和右轉的車道,或者慢行的車道。交通是數時性的,這一時刻的好,不等於永遠的好。

調整是複雜的,不同使用者的路權受影響,就會有不同的感受。以往大家習慣了那樣一種出行情形,改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的“痛苦”。

至於廣大市民認為的“一刀切”,王教授這麼說:這裡面有兩個事兒比較關鍵。

第一個大問題是,從國內外的研究經驗看,這樣的改變對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大概只有5%-10%的提高。西安目前這樣的一種做法會吸引更多的車輛往左轉道上走,人都是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選擇的,暫時緩解後可能依然會出現問題。動態來看,

交通擁堵的大格局不會改變。依靠道路通行能力治堵,從全世界來看形勢都是不太好的。

第二個,目前比較棘手的是,公交專用道取消了一些、自行車道被壓縮,亂停亂放不好好管理,這其實是一個比較可怕的現象。這種混亂導致人們更多的佔用了車道的空間,僅僅給汽車緩堵意義不大,能解決的通過能力空間很小。路權要保證好,各行其道,將參與到道路中的各種出行工具一起來做調整和優化,會更有效。“以人為本”還是“以車為本”,道路面積一定,城市交通不只是解決有序的問題,還有舒適的問題,這是一種平衡。市民其實也需要有一種意識就是“公交優先、慢行優先,對汽車不依賴”,從越堵越改越改越堵的困境中跳出來。

那麼交警方做法是否有欠妥呢?王教授稱,對信號的調整導致燈時更長了,未必是個好辦法。一般情況下城市交通燈的燈時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比如美國規定不能超過80s,德國不超過70s,現在司機等待的時間更長,這就挑戰了人們的忍耐極限,“通行週期被拉長,擁堵情況就會越嚴重,我認為可以多做些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另外一點是,智能化方面,王元慶教授認為可以借鑑一些南方城市的經驗將智能化、交通量、信號的設置統一起來,實時的掌握通行車輛的數量、調控燈時、車道方向等,“

信號設置在擁堵的城市裡不應該一味地追求通行能力最大,應該是一種公交、慢行暢通,汽車有序的狀態。”

我們不抹殺交警改造交叉口信號燈的“好心”,是解決“人車衝突”、“轉向車輛與直行車輛衝突”及“信號配時不合理”等市民反映的問題。但但凡涉及到人的問題總是複雜,一種出行方式就是一種要求一種對城市交通的考驗。

在接受媒體採訪中,西安交警表示已經開展為期3個月的信號燈優化整改活動。“凡事預則立”並非一句空話,目前來看,只能將一切交給時間。

那麼,3個月之後,江湖再見。

華商網“西安左轉專用道”此前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