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须不一样才能精彩,让自己长出甘于平凡的勇气

无须不一样才能精彩,让自己长出甘于平凡的勇气

你是不是常犹豫着,好想不顾一切地去做点疯狂的事情,实践精彩的人生,好让此生不留遗憾;但又觉得不切实际,也没那么有把握,不如过着平凡的日子?

没做点不一样的事,怕以后会后悔

任教第一年的毕业学生回来找我。一转眼,研究所就快毕业了。

“我在想,是不是毕业后,先出国去打工度假个一年,再回来找工作。”

“很好呀!趁还没工作与婚姻之前,出去闯一闯,应该很有意义!”

“不过,我很犹豫,”她说,“在我们这一行,晚了一年,很可能就卡不到位了,我蛮担心会因此错过不错的工作机会。”

我记得,她非常热爱自己目前钻研的领域。我问她想出国打工度假的原因,她眼神发亮地告诉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这么做。我想,我也该趁年轻去做点特别的事,看看不一样的人生风景,累积不一样的人生经验吧!”

“可是……”她低下头,低声地说:“其实我也没有这么想出去啦!只是觉得不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好像很可惜,又怕以后会后悔。别人都有尝试,我却没有。”

原来,她正挣扎于要老老实实地去找份工作,展开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还是趁青春年少到地球的彼端闯一闯。前者是她一直以来的打算,后者则是害怕不做会后悔,但实际上也没这么想做的事情。

在这个鼓励年轻人勇敢冒险的年代

这是一个鼓励年轻人筑梦、追梦与挑战自我的年代。名人的励志故事总要人走出舒适圈,勇于挑战,创造绚烂的人生体验。这些名人在受到众人注目之前,都是些平凡人,却能首开先河,创造出不平凡的故事,诸如边玩边赚钱、壮游世界、国际志工、偏乡服务……等事迹,多么吸引人呀!挑起了众多平凡年轻人心中那不安分的神经。

于是,越来越多年轻的孩子在学业告一段落,甚至求学途中,纷纷大胆尝试那些不平凡的事情,此起彼落,蔚为风尚。他们暂时将就业、婚姻等人生任务搁下,甚至不惜与父母反目,也要为充实自己的人生冒险一次。

会不会只是从众心态作祟

谁说现在的年轻人是草莓族,他们肯冒险、勇于尝试;有理想,有抱负,更能独当一面,自我决定,自我负责。他们能打破传统框架,知道自己想追求的是什么,而大胆行动。

不过,也有些孩子,并没有认真地想过—从事这些看似不平凡的事情,究竟为自己的人生带来什么意义。他们可能只是还没玩够,或者逃避就业压力,或者不想那么快进入责任重大却又索然无味的成人世界。

更有些人,只是因为一种“大家都这么做,我也不能例外”的从众心态作祟,便决定起而效尤;然而内心却不是这么充满热情,甚至不一定喜欢这些所谓不平凡的事情。

为什么要从众?因为内心空洞。于是透过仿效与认同那些勇敢挑战自我的楷模行为,想像自己变成他们之后,心灵就丰足圆满了。然而,事实上,只是缘木求鱼罢了。甘于平凡的勇气

在这个极力鼓吹人们去创造精彩人生,以及踏上挑战未知之旅已成为时尚与流行的年代,能不能,让我们保有一个选项是“甘于平凡”?

阿德勒心理学里有个重要概念就是

“甘于平凡的勇气”。“甘于平凡”不为别的,就只是想平平凡凡地做好相当一般的事情,在平凡中过着心里安适的生活,不必去羡慕任何人。

找份稳定的工作,薪水够用就好;过着朝九晚五的规律生活;上班认真工作,下班陪伴家人,看看电视、阅读书报;周休二日找三五好友聚聚聊聊,或与家人到郊外踏青。不必有显赫的头衔,不必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就在平凡的日复一日之中,度过一生。

不同的生活选择有着不同的个人意义

生活方式是一种选择,没有最完美的,却只有最适合个人的。精彩绚烂也好,平凡朴实也好,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不同的意义。

我在思考的是,当我们为孩子秀出一则又一则的名人典范,鼓励孩子勇敢筑梦、追梦与挑战自我,好为人生写下不平凡的故事而不枉此生时;可不可以,也让孩子们知道,还有一种选项是“甘于平凡”?

当人们都疯狂地做着那些看似不平凡的事情时,能够甘于平凡,或许也是一种勇气的展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