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孔子會「棄教從政」?又殺死了另一位學士少正卯?

馬秦00992


首先孔子根本就沒有所謂“棄教從政”一說,因為孔子的主張就是讀書做官為民做主。儒家宣揚的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次要解決“孔子誅少正卯”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少正卯說起。

少正卯其人,最早見於《荀子》一書,真正讓這麼一個人出名的,也就是荀子記載的“孔子誅少正卯”這麼一件事兒。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歷史上真的存在孔子誅少正卯,為什麼《左傳》《國語》《論語》都沒有記過這麼一件事兒呢?

要知道《左傳》和《國語》成書的年代距離孔子去世也不過幾十年,這麼一件大事兒為什麼沒人記載?


其次,春秋時期的孔子,作為一個大夫是沒有權利殺死另外一個大夫的,歷史上只有戰國時期才會出現這樣的事兒。更何況孔子不過上任三天呢。

再者,《荀子》這部書記載的東西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子類書籍,往往就是通過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抱負,政治見解。明顯“孔子誅少正卯”這一段中的孔子做法完全就不像孔子本人,倒像是提倡人性本惡的且身處戰國末期荀子,這段稱之為“荀子誅少正卯”都不為過。

原文如下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

最重要的是,根據現在已知的史料來看,魯國是沒有“少正”這麼一個官職,那麼少正卯是怎麼來的呢?

為什麼“孔子誅少正卯”這麼一個寓言故事變成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呢?

說實話這個鍋就要丟給司馬遷的《史記》了,因為司馬遷之前,大家都不認為這是真的歷史事件,根本就沒人把這事寫進歷史,結果司馬遷就直接寫進了《史記》,導致這件虛構的事從此流傳千古。

其實這件事宋朝就已經有了結論,儒家第二位“聖人”朱熹就很明白的指出了這件事是虛構的。

中國人向來喜歡無端詆譭自家聖人偉人,他們更願意相信聖人都是王八蛋,是流氓惡棍。

就拿朱熹本人來說吧,大多數人就只知道朱熹養尼姑睡兒媳,但卻沒人去了解這些都是來自政敵的“誣陷”,甚至很多人都拿這事兒當真的越傳越離譜。元朝人修宋史寫的很清楚“沈繼祖為監察御史,誣熹十罪”。

因為朱熹的父親和岳飛一樣,都是主戰派,也都因此得罪了“秦檜”。朱熹被黑也是因為名聲太大,又是主戰派,所以才會被“議和派”的皇帝宋寧宗和漢奸韓侂冑聯手搞臭了名聲。

但大部分中國人就是喜歡相信朱熹是個睡兒媳娶尼姑的老王八蛋,你跟他說政治說歷史,他懂嗎?就像我跟你們說孔子沒殺少正卯,只不過是荀子的寓言被司馬遷帶偏了,又有幾個人信呢?


夢落楚塵


謝邀,不過目測這類問題就是出力不討好,沒流量的話題,算了,還是答下吧。我的看法是,這個故事出於編造,下面來些石錘。

首先,問題的描述有問題

孔子本就在魯國教學,所以無所謂到魯國做官一說,他最初隱居不仕數十年,後陽虎準備滅三桓,第一次表達了希望孔子出仕的意圖。不過孔子只是口頭答應,因為他既不喜歡季氏,也不喜歡陽虎,但這兩個人是當時魯國實際政權的把控者,他們之所以沒殺掉“妄議朝政”的庶人孔子,大概是因為孔子很早就已經是魯之達者,接見過齊景公和郯子等人的緣故,不容易殺掉。

另外,孔子年輕的時候確實有許多老師,但這些老師並不都很博學,而實際上人數也不多。當時已經是“天子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了,能讀懂“六經”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且孔子以前的教師大多是大夫或樂師,貴族士大夫階層都稀缺的人才,民間那更不可能有了。如胡適所言,基本是以現代人視角來附會古代社會,並不可信。

其次,誅殺少正卯一事的文獻出處有問題

先秦記載少正卯一事的有兩本文獻:一是《荀子》,二是被判定非王肅作偽的《家語》。後世所說的少正卯和孔子搶學生一事,則出自東漢儒生王充的《論衡》,多不可信。《淮南子》、《說苑》記載與上面兩本文獻略有些不同。就學界考訂文獻的方法看,主要是依據王國維的“二重考據法”,即地上文獻和地下文獻彼此對照,這就是“異文互見”之間的比對。實際上,即便地上傳世文獻,也多有“異文互見”的情況,所以需要旁徵博引仔細甄別而不輕信。但民間多見一“異文”,便欣喜若狂,以為掌握了不世之秘寶,其實就是少見多怪,這樣的情況持續幾年下來,民間愛好者基本上也能學會文本比較。

就《史記》而言,其多有取材於《家語》的內容,此處記載誅少正卯僅一筆帶過,或即《家語》為底本。後世《白虎通》、《中論》記載也取於早期文獻。

現在來看《家語》:

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仲由問曰:「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以貴下人乎?」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屍於朝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掫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襃瑩眾,其強禦足以返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凡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荀子》: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闢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裡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說苑》:

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於東觀之下,門人聞之,趨而進,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貢後至,趨而進,曰:「夫少正卯者,魯國之聞人矣!夫子始為政,何以先誅之?」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王者之誅有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辯;三曰行闢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皆有辨知聰達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偽,則其知足以移眾,強足以獨立,此姦人之雄也,不可不誅。夫有五者之一,則不免於誅。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誅之也。昔者湯誅蠋沐,太公誅潘阯,管仲誅史附裡,子產誅鄧析,此五子未有不誅也。所謂誅之者,非為其晝則功盜,暮則穿窬也,皆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詩》雲:『憂心悄悄,慍於群小。』此之謂矣。」

最奇怪的地方,恐怕就是三處文獻記載的“XX誅XX”了。《荀子》、《家語》是七人,《說苑》是五人。荀子到秦國時,曾將手中的孔子之語、六國書和七十二子的一百多部竹簡送給了秦昭王,後來蕭何幫劉邦保存下來的文獻典籍裡就有這部分內容。所以,一般認為荀子當時是有《家語》的。但是,荀子時期的《家語》是尚未編訂的簡冊,《論語》大概就取自於這批竹簡的原本,剩下的才歸入《家語》、《孔叢子》、《禮記》等和現在所見的諸多地下文獻。

不過,並非沒有奇怪的地方,因為“子產誅鄧析”(注:駟歂誅鄧析,且儒家批評的是駟歂而非鄧析)和“孔子攝相”(注:若是這樣,就該定公和孔子給大夫發放祭肉了,那孔子也不可能離開魯國,春秋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發放祭肉就是祀之大事,這裡的相應是禮官)明顯不合史實,荀子是戰國末期人,距離孔子年代並不遠,且博學多聞三為祭酒,所以他不可能犯下這種低級的歷史錯誤。

最後,少正卯的可疑處

少正這個官職在春秋只一見,且為鄭國官職,乃世卿大夫。因為古人也以官職為氏,所以有可能少正卯就是鄭國世卿。但實際上,這並沒有證據進行佐證,因為少正這一族我們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記載。至於那些說儒家篡改文獻的人,那更簡單了,按照篡改這條思路,那少正卯本是沒有殺的,正因為篡改了,才變成了殺害。


不但少正一族找不到記載,連鄭人少正卯在魯國為大夫也很難讓人相信。春秋的世卿世襲是很嚴重的情況,遠非戰國可以相比,比如孔子在周遊列國時他國給出的待遇都很高,但沒有給相應的職務,其實就在於當時各國的世卿大夫掌握實權,他們若不想空出職位,國君也沒辦法。鄭國不過是一個小國,連新興霸主的齊國世卿在魯國也不過是個家宰,少正卯憑什麼當大夫?

再說了,少正卯若是大夫,弟子跟孔子持平,那他弟子也一定都在三桓那裡任職。這樣一來,即便是大司寇想要殺掉一個大夫,也難於登天,因為當時大法官根本沒有資格殺掉一個大夫。他首先需要請示的是相,即季氏,其次還得請示魯定公,等定公和季氏同意了,還需要其他同事認可,才能殺掉一個大夫。春秋殺大夫是大事,只要不像陳國那樣混亂,履職七天殺大夫只能是天方夜譚,何況還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大夫?

錢穆先生髮現誅殺少正卯正巧和駟歂誅殺鄧析的時期吻合,加上少正乃鄭國官職,故可能是好事者有意為之,此說比較可信。


肥嘟嘟的小不理


為什麼孔子“棄教從仕”以後,要殺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呢?讓我們來看看問刑以前,孔子所宣佈的罪行。

少正卯:

一、內心通達明白事理,卻行為險惡,愛投機取巧;

二、棄正途,闢捷徑,堅持走投機的路線,頑固不聽勸告;

三、言辭華麗卻不實用,又好爭辯,用勉強貼邊的詞彙來奪佔正理;

四、專好記種種醜惡,處處宣揚,為突出自己另闢蹊徑;

五、順迎犯錯的人,拉攏親近安慰,乃至鼓勵對方的惡習,宣揚扭曲的觀念,滋長敗壞的風氣。

(①心達而險②行闢而堅③言偽而辯④記醜而博⑤順非而澤。)

🎓🎓🎓

孔子做官以前開私塾。起初少正卯與孔子並不相鄰,刻意遷居到孔子學館的對面,常把孔子的弟子吸引去聽講,並因此沾沾自喜。而少正卯搶學生的辦法,就是:“順非而澤”。

一旦孔子責備某個弟子,他就去安慰迎合,甚至陪同縱容惡習。懵懂的弟子在受到責備後,遇另一個先生來安慰誇獎,便覺得親近,常去對面聚眾行樂,重新散漫松洩卻樂在其中。漸漸的背離了嚴師。

所以,難說孔子到底是為了什麼原因而“棄教從仕”噠。

🎓🎓🎓

如今,孔子創立的行為準則,已經與佛教術語一樣,深入了工作生活。只要是由人群組建的社會,都離不開孔子樹立的行為規範,如果有人違背太多,別人會像躲避災害一樣繞開你。

🎓 由此可見,孔子出世以前,人們大多數都是蠢鈍昏饋的,沒有道德行為準則的人們,常常用低能的手段去欺騙,又常會上別人的當。

🎓 但是,凡帶光環的人,就總會有人去挑剔失誤,以此標新立異。有的是希望別人把他看得與眾不同,有的則是因為一知半解,跟風學舌。



馬秦00992


孔丘滿口仁義道,暗地裡滿肚男盜女娼!它們以講學為藉口,組織,與羅網反對法治的舊的皇親國戚進行《克己復禮》所以它殺害了主張法治的代表人物少正卯可見孔丘是一隻政治上的小爬蟲!四處遊說,到處碰闢!十足的一隻喪家之犬!!!


手機用戶老頑童四公


孔子周遊列國的失敗,證明了孔子錯誤,孔子晚年的學術的專著,在客觀上又一次證明了孔子錯誤後的反省。

當然,人無完人,體無完膚,殺少正卯,在不能代表孔子正確的同時,也說明孔子的氣量還在修煉中。

孔子,就是一個最終有學術成就,政治主張過時,且嘗試失敗的人。後世門徒的追名逐利,掩飾了孔子的過錯。


愚人


孔子是僅次於老子的道家,道家的本能就是除惡楊善,少正卯就是儒家的代表,孔子把儒家文化稱為小人文化,道家文化叫君子文化,兩者水火不容。孔子當然要殺掉!不過,儒家精英多如牛毛,真正的道家戰勝儒家只有漢朝和唐朝這兩個朝代,其餘的時間幾乎都有儒家文化主導天下。說明:只要是真正的道家,有吃不了用不盡的財富,因此,道家對財富的關注極少。


興文192025802


我曾經說過,孔子不是單純的教育家,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代表特殊階層的特殊利益。

他的政治抱負是:官貴民賤,官舒民戚,“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他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為他的政治理想服務的。他任職魯國後,之所以要殺少正卯,是因為,少正卯是代表小人百姓利益,主張為小人百姓爭福利的“小人之傑雄”。這是兩種不同的根本利益之間的衝突與較量。不是私人政見不合的矛盾。孔殺少,孔之勝也是官紳特殊階層之勝。少之敗也是平民百姓之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