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孔子会“弃教从政”?又杀死了另一位学士少正卯?

马秦00992


首先孔子根本就没有所谓“弃教从政”一说,因为孔子的主张就是读书做官为民做主。儒家宣扬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次要解决“孔子诛少正卯”这个问题,就不得不从少正卯说起。

少正卯其人,最早见于《荀子》一书,真正让这么一个人出名的,也就是荀子记载的“孔子诛少正卯”这么一件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历史上真的存在孔子诛少正卯,为什么《左传》《国语》《论语》都没有记过这么一件事儿呢?

要知道《左传》和《国语》成书的年代距离孔子去世也不过几十年,这么一件大事儿为什么没人记载?


其次,春秋时期的孔子,作为一个大夫是没有权利杀死另外一个大夫的,历史上只有战国时期才会出现这样的事儿。更何况孔子不过上任三天呢。

再者,《荀子》这部书记载的东西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子类书籍,往往就是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自己的抱负,政治见解。明显“孔子诛少正卯”这一段中的孔子做法完全就不像孔子本人,倒像是提倡人性本恶的且身处战国末期荀子,这段称之为“荀子诛少正卯”都不为过。

原文如下
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

最重要的是,根据现在已知的史料来看,鲁国是没有“少正”这么一个官职,那么少正卯是怎么来的呢?

为什么“孔子诛少正卯”这么一个寓言故事变成了真实的历史事件呢?

说实话这个锅就要丢给司马迁的《史记》了,因为司马迁之前,大家都不认为这是真的历史事件,根本就没人把这事写进历史,结果司马迁就直接写进了《史记》,导致这件虚构的事从此流传千古。

其实这件事宋朝就已经有了结论,儒家第二位“圣人”朱熹就很明白的指出了这件事是虚构的。

中国人向来喜欢无端诋毁自家圣人伟人,他们更愿意相信圣人都是王八蛋,是流氓恶棍。

就拿朱熹本人来说吧,大多数人就只知道朱熹养尼姑睡儿媳,但却没人去了解这些都是来自政敌的“诬陷”,甚至很多人都拿这事儿当真的越传越离谱。元朝人修宋史写的很清楚“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

因为朱熹的父亲和岳飞一样,都是主战派,也都因此得罪了“秦桧”。朱熹被黑也是因为名声太大,又是主战派,所以才会被“议和派”的皇帝宋宁宗和汉奸韩侂胄联手搞臭了名声。

但大部分中国人就是喜欢相信朱熹是个睡儿媳娶尼姑的老王八蛋,你跟他说政治说历史,他懂吗?就像我跟你们说孔子没杀少正卯,只不过是荀子的寓言被司马迁带偏了,又有几个人信呢?


梦落楚尘


谢邀,不过目测这类问题就是出力不讨好,没流量的话题,算了,还是答下吧。我的看法是,这个故事出于编造,下面来些石锤。

首先,问题的描述有问题

孔子本就在鲁国教学,所以无所谓到鲁国做官一说,他最初隐居不仕数十年,后阳虎准备灭三桓,第一次表达了希望孔子出仕的意图。不过孔子只是口头答应,因为他既不喜欢季氏,也不喜欢阳虎,但这两个人是当时鲁国实际政权的把控者,他们之所以没杀掉“妄议朝政”的庶人孔子,大概是因为孔子很早就已经是鲁之达者,接见过齐景公和郯子等人的缘故,不容易杀掉。

另外,孔子年轻的时候确实有许多老师,但这些老师并不都很博学,而实际上人数也不多。当时已经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了,能读懂“六经”的人更是微乎其微,且孔子以前的教师大多是大夫或乐师,贵族士大夫阶层都稀缺的人才,民间那更不可能有了。如胡适所言,基本是以现代人视角来附会古代社会,并不可信。

其次,诛杀少正卯一事的文献出处有问题

先秦记载少正卯一事的有两本文献:一是《荀子》,二是被判定非王肃作伪的《家语》。后世所说的少正卯和孔子抢学生一事,则出自东汉儒生王充的《论衡》,多不可信。《淮南子》、《说苑》记载与上面两本文献略有些不同。就学界考订文献的方法看,主要是依据王国维的“二重考据法”,即地上文献和地下文献彼此对照,这就是“异文互见”之间的比对。实际上,即便地上传世文献,也多有“异文互见”的情况,所以需要旁征博引仔细甄别而不轻信。但民间多见一“异文”,便欣喜若狂,以为掌握了不世之秘宝,其实就是少见多怪,这样的情况持续几年下来,民间爱好者基本上也能学会文本比较。

就《史记》而言,其多有取材于《家语》的内容,此处记载诛少正卯仅一笔带过,或即《家语》为底本。后世《白虎通》、《中论》记载也取于早期文献。

现在来看《家语》:

孔子為魯司寇,攝行相事,有喜色。仲由問曰:「由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樂以貴下人乎?」於是朝政七日而誅亂政大夫少正卯,戮之於兩觀之下,尸於朝三日。子貢進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今夫子為政而始誅之,或者為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以其故。天下有大惡者五,而竊盜不與焉。一曰心逆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免君子之誅,而少正卯皆兼有之。其居處足以掫徒成黨,其談說足以飾襃瑩眾,其強禦足以返是獨立;此乃人之姦雄者也,不可以不除。夫殷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正,周公誅管蔡,太公誅華士,管仲誅付乙,子產誅史何,凡此七子皆異世而同誅者,以七子異世而同惡,故不可赦也。《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矣。」

《荀子》:

孔子為魯攝相,朝七日而誅少正卯。門人進問曰:「夫少正卯魯之聞人也,夫子為政而始誅之,得無失乎,」孔子曰:「居,吾語女其故。人有惡者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達而險;二曰:行辟而堅;三曰:言偽而辯;四曰:記醜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有一於人,則不得免於君子之誅,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處足以聚徒成群,言談足飾邪營眾,強足以反是獨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諧,文王誅潘止,周公誅管叔,太公誅華仕,管仲誅付里乙,子產誅鄧析史付,此七子者,皆異世同心,不可不誅也。《詩》曰:『憂心悄悄,慍於群小。』小人成群,斯足憂也。」

《说苑》:

孔子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於東觀之下,門人聞之,趨而進,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貢後至,趨而進,曰:「夫少正卯者,魯國之聞人矣!夫子始為政,何以先誅之?」孔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夫王者之誅有五,而盜竊不與焉。一曰心辨而險;二曰言偽而辯;三曰行辟而堅;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順非而澤。此五者皆有辨知聰達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偽,則其知足以移眾,強足以獨立,此姦人之雄也,不可不誅。夫有五者之一,則不免於誅。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誅之也。昔者湯誅蠋沐,太公誅潘阯,管仲誅史附里,子產誅鄧析,此五子未有不誅也。所謂誅之者,非為其晝則功盜,暮則穿窬也,皆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詩》云:『憂心悄悄,慍于群小。』此之謂矣。」

最奇怪的地方,恐怕就是三处文献记载的“XX诛XX”了。《荀子》、《家语》是七人,《说苑》是五人。荀子到秦国时,曾将手中的孔子之语、六国书和七十二子的一百多部竹简送给了秦昭王,后来萧何帮刘邦保存下来的文献典籍里就有这部分内容。所以,一般认为荀子当时是有《家语》的。但是,荀子时期的《家语》是尚未编订的简册,《论语》大概就取自于这批竹简的原本,剩下的才归入《家语》、《孔丛子》、《礼记》等和现在所见的诸多地下文献。

不过,并非没有奇怪的地方,因为“子产诛邓析”(注:驷歂诛邓析,且儒家批评的是驷歂而非邓析)和“孔子摄相”(注:若是这样,就该定公和孔子给大夫发放祭肉了,那孔子也不可能离开鲁国,春秋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发放祭肉就是祀之大事,这里的相应是礼官)明显不合史实,荀子是战国末期人,距离孔子年代并不远,且博学多闻三为祭酒,所以他不可能犯下这种低级的历史错误。

最后,少正卯的可疑处

少正这个官职在春秋只一见,且为郑国官职,乃世卿大夫。因为古人也以官职为氏,所以有可能少正卯就是郑国世卿。但实际上,这并没有证据进行佐证,因为少正这一族我们根本就找不到任何记载。至于那些说儒家篡改文献的人,那更简单了,按照篡改这条思路,那少正卯本是没有杀的,正因为篡改了,才变成了杀害。


不但少正一族找不到记载,连郑人少正卯在鲁国为大夫也很难让人相信。春秋的世卿世袭是很严重的情况,远非战国可以相比,比如孔子在周游列国时他国给出的待遇都很高,但没有给相应的职务,其实就在于当时各国的世卿大夫掌握实权,他们若不想空出职位,国君也没办法。郑国不过是一个小国,连新兴霸主的齐国世卿在鲁国也不过是个家宰,少正卯凭什么当大夫?

再说了,少正卯若是大夫,弟子跟孔子持平,那他弟子也一定都在三桓那里任职。这样一来,即便是大司寇想要杀掉一个大夫,也难于登天,因为当时大法官根本没有资格杀掉一个大夫。他首先需要请示的是相,即季氏,其次还得请示鲁定公,等定公和季氏同意了,还需要其他同事认可,才能杀掉一个大夫。春秋杀大夫是大事,只要不像陈国那样混乱,履职七天杀大夫只能是天方夜谭,何况还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大夫?

钱穆先生发现诛杀少正卯正巧和驷歂诛杀邓析的时期吻合,加上少正乃郑国官职,故可能是好事者有意为之,此说比较可信。


肥嘟嘟的小不理


为什么孔子“弃教从仕”以后,要杀掉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呢?让我们来看看问刑以前,孔子所宣布的罪行。

少正卯:

一、内心通达明白事理,却行为险恶,爱投机取巧;

二、弃正途,辟捷径,坚持走投机的路线,顽固不听劝告;

三、言辞华丽却不实用,又好争辩,用勉强贴边的词汇来夺占正理;

四、专好记种种丑恶,处处宣扬,为突出自己另辟蹊径;

五、顺迎犯错的人,拉拢亲近安慰,乃至鼓励对方的恶习,宣扬扭曲的观念,滋长败坏的风气。

(①心达而险②行辟而坚③言伪而辩④记丑而博⑤顺非而泽。)

🎓🎓🎓

孔子做官以前开私塾。起初少正卯与孔子并不相邻,刻意迁居到孔子学馆的对面,常把孔子的弟子吸引去听讲,并因此沾沾自喜。而少正卯抢学生的办法,就是:“顺非而泽”。

一旦孔子责备某个弟子,他就去安慰迎合,甚至陪同纵容恶习。懵懂的弟子在受到责备后,遇另一个先生来安慰夸奖,便觉得亲近,常去对面聚众行乐,重新散漫松泄却乐在其中。渐渐的背离了严师。

所以,难说孔子到底是为了什么原因而“弃教从仕”哒。

🎓🎓🎓

如今,孔子创立的行为准则,已经与佛教术语一样,深入了工作生活。只要是由人群组建的社会,都离不开孔子树立的行为规范,如果有人违背太多,别人会像躲避灾害一样绕开你。

🎓 由此可见,孔子出世以前,人们大多数都是蠢钝昏馈的,没有道德行为准则的人们,常常用低能的手段去欺骗,又常会上别人的当。

🎓 但是,凡带光环的人,就总会有人去挑剔失误,以此标新立异。有的是希望别人把他看得与众不同,有的则是因为一知半解,跟风学舌。



马秦00992


孔丘满口仁义道,暗地里满肚男盗女娼!它们以讲学为借口,组织,与罗网反对法治的旧的皇亲国戚进行《克己复礼》所以它杀害了主张法治的代表人物少正卯可见孔丘是一只政治上的小爬虫!四处游说,到处碰辟!十足的一只丧家之犬!!!


手机用户老顽童四公


孔子周游列国的失败,证明了孔子错误,孔子晚年的学术的专著,在客观上又一次证明了孔子错误后的反省。

当然,人无完人,体无完肤,杀少正卯,在不能代表孔子正确的同时,也说明孔子的气量还在修炼中。

孔子,就是一个最终有学术成就,政治主张过时,且尝试失败的人。后世门徒的追名逐利,掩饰了孔子的过错。


愚人


孔子是仅次于老子的道家,道家的本能就是除恶杨善,少正卯就是儒家的代表,孔子把儒家文化称为小人文化,道家文化叫君子文化,两者水火不容。孔子当然要杀掉!不过,儒家精英多如牛毛,真正的道家战胜儒家只有汉朝和唐朝这两个朝代,其余的时间几乎都有儒家文化主导天下。说明:只要是真正的道家,有吃不了用不尽的财富,因此,道家对财富的关注极少。


兴文192025802


我曾经说过,孔子不是单纯的教育家,他首先是一位政治家。他是代表特殊阶层的特殊利益。

他的政治抱负是:官贵民贱,官舒民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他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他的政治理想服务的。他任职鲁国后,之所以要杀少正卯,是因为,少正卯是代表小人百姓利益,主张为小人百姓争福利的“小人之杰雄”。这是两种不同的根本利益之间的冲突与较量。不是私人政见不合的矛盾。孔杀少,孔之胜也是官绅特殊阶层之胜。少之败也是平民百姓之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