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溫馨提示:本文約6700字,配圖35幅,原創不易,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世間存在過這樣一座監獄,它擁有百餘年的歷史,在相當長時間裡並不屬於任何一國的司法機構,而是由世界上最強大的四個國家共同管理,由四支操著三種語言的警衛部隊輪流守衛,但在數十年間關押的犯人卻只有個位數,他們在鋃鐺入獄前曾是位高權重的領導人物,策劃和參與了一場吞噬千萬生命的戰爭,因此受到審判並以餘生贖罪。當最後一位囚犯在獄中死去,這座監獄立即被夷為平地。這就是二戰後負責監禁納粹首要戰犯的柏林施潘道監獄,一座囚禁著第三帝國幽靈的牢籠。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從遠處拍攝的柏林施潘道監獄的大門及主樓,紅白相間的警示欄,黑底白字的警告牌和徘徊在門口的警衛充分說明了這座監獄的高度戒備。

國際監獄

施潘道監獄始建於1876年,位於柏林西郊施潘道區的威廉大街附近,於1879年投入使用,在1919年之前這裡一直是軍事監獄,在一戰後的魏瑪共和國時期也關押平民囚犯。1933年“國會縱火案”後,施潘道監獄成為納粹當局關押不同政見者和民主人士的場所,像捷克作家埃貢·基施、德國記者卡爾·馮·奧西茨基等著名的反納粹人士都曾在此接受所謂的“保護性拘留”,施潘道監獄扮演了“預備集中營”的角色。雖然監獄名義上由普魯士司法部管轄,但實際上處於蓋世太保的控制下,秘密警察對在押人員施以酷刑,百般虐待。當第一批集中營建立後,施潘道監獄的囚犯被轉移到集中營內。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德國著名記者馮·奧西茨基在集中營內,他曾在施潘道監獄內接受“保護性拘留”。

1945年5月,在蘇軍和盟軍的共同打擊下,希特勒宣稱的“千年帝國”土崩瓦解,德國宣佈戰敗投降。根據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達成的協議,德國領土及柏林由蘇、美、英、法四大戰勝國分區佔領,實施軍事管制。同時,戰勝國決定組織一個史無前例的國際軍事法庭,對德國戰爭罪犯進行公開審判,以清算納粹政權的罪行,弘揚正義,警示世人,這就是著名的紐倫堡審判。作為審判程序的一部分,戰勝國同時考慮選擇一處監獄作為戰犯的服刑地點。當時柏林地區有14座監獄可供使用,經過考察後位於英佔區的施潘道監獄被選中,因為該監獄的地理位置較為偏僻且相對孤立,便於守衛。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鳥瞰,可見佔地面積相當大,可是僅關押了7名犯人。

施潘道監獄作為一座由德意志第二帝國時期延續下來的國家監獄,原本就是高牆森壘,在1946年11月被選定作為戰犯監禁地後又在1947年初接受了一番改造,增加了警戒設施。監獄的主體建築是帶有近代城堡風格的紅磚樓房,最初設計時能夠容納約600名犯人,設有132間牢房,每間牢房長3米,寬2.7米,高4米。在改造時監獄一層的32間牢房與其他區域隔離開來,作為特別監禁區,還利用其他牢房改造了一間消毒室、一間醫務室、一座小圖書館和一座小教堂,此外洗漱間和淋浴間也做了重新裝修。與其他監獄相比,施潘道監獄的特別之處是有一座花園,其實就是監獄內部的庭院,也是日後囚犯們的主要活動場所。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從相鄰的斯姆特斯兵營內拍攝的施潘道監獄外景。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正門,兩座具有城堡塔樓風格的門樓是這座監獄最典型的特徵。

在監獄主樓周圍有多層防線將其與外界隔離,監獄原本就有5~10米高的圍牆包圍,在改造時又在圍牆之外增設了一道3米高的鋼絲網柵欄,在柵欄頂端架設有接通高壓電的帶刺鐵絲網,在最外圍還有一圈帶刺鐵絲網,在柵欄和鐵絲網之間留有巡邏通道,有牽著警犬的警衛來回巡視。在監獄高牆上新建了7座配備機槍的警戒塔,晝夜有哨兵值守。監獄周邊的所有樹木灌木均被清除,形成開闊地帶,在夜間處於強光探照燈的照射下,任何試圖靠近監獄的人都將被警衛發現。監獄內設有發電機間,可以不依賴外界獨立供電。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從監獄圍牆外拍攝的警戒塔,注意圍牆外側還架設了鋼絲網柵欄和帶刺鐵絲網,警示牌上的用英德兩種語言發出警告:任何靠近者將遭到警衛的射擊。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圍牆一角的警戒塔,從軍服樣式看應該塔內的哨兵是英軍。

根據戰勝國達成的協議,施潘道監獄將由蘇美英法四國共同管理,每個國家各自任命一位典獄長以及助手,並提供一支60人的警衛部隊,此外還有來自四個國家的獄警、軍醫、翻譯、廚師、侍者、門衛等其他人員,確保監獄的日常運作。四個國家輪流管理監獄,每月輪換,英國負責的月份是1月、5月和9月,法國是2月、6月和10月,蘇聯是3月、7月和11月,美國是4月、8和12月,軍事管制理事會大樓前將懸掛當月主管監獄的國家的國旗。上述規則即使在鐵幕落下之後也沒有改變,施潘道監獄和柏林航空安全中心是冷戰時期僅有的兩個繼續維持四國合作的機構,而施潘道監獄更是西柏林唯一允許蘇軍進駐的地區。英法美三國的監獄警衛來自各國的西柏林駐軍,而蘇聯警衛始終從近衛第6獨立摩托化步兵旅第133獨立摩托化營選調。施潘道監獄的所有費用由聯邦德國政府承擔,年均花費約100萬美元。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86年5月1日,英美警衛部隊在施潘道監獄門前舉行換崗儀式。這樣的儀式每月舉行一次,可謂一道獨特的景觀。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83年擔負施潘道警衛任務的美軍衛隊,他們來自美軍駐西柏林的柏林旅,著裝相當正式。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81年秋季,蘇聯警衛部隊及官員在施潘道監獄門口列隊留影。

七囚徒

紐倫堡審判於1945年11月20日開始,由英法美蘇四國組成的國際法庭以策劃戰爭罪、參與戰爭罪、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四項罪名對24位納粹德國黨政軍及商界的高層領導人物提出控訴並進行審判,其中克虜伯公司總裁古斯塔夫·克虜伯因健康原因沒有受審,帝國勞工陣線領袖羅伯特·萊伊在審判前畏罪自殺,納粹黨黨務主任馬丁·鮑曼則是缺席審判,因此實際受審的戰犯為21人。經過216次開庭審理,紐倫堡國際法庭於1946年10月1日做出宣判,判處赫爾曼·戈林以下12人絞刑,判處魯道夫·赫斯以下7人無期徒刑或有期徒刑,馮·巴本等3人被無罪釋放。戰勝國原先預計施潘道監獄將關押上百名納粹戰犯,但最終僅有紐倫堡審判上的7名高級戰犯在此服刑,他們於1947年7月18日正式收監,每一名犯人在入監時都被編號。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46年紐倫堡審判期間,坐在被告席上的納粹首要戰犯,前排自左向右分別為戈林、赫斯、裡賓特洛甫、凱特爾和卡爾登布隆納,其中除了赫斯外,其他戰犯均被判處絞刑。

施潘道監獄的第一號犯人是巴爾德爾·馮·席臘赫,他於1925年加入納粹黨,在1931年至1940年間擔任納粹黨青年組織負責人和希特勒青年團領袖,之後出任駐維也納總督。席臘赫是希特勒的忠實擁護者,是希特勒青年團的創建者,不遺餘力地向德國青年灌輸納粹思想和軍國主義思想,使青年團成為德國軍隊的後備力量。紐倫堡法庭以反人道罪判處席臘赫20年有期徒刑。

第二號犯人是曾任德國海軍總司令的埃裡希·雷德爾海軍元帥。作為一名老派海軍軍人,他把畢生精力都致力於重振德國海軍的雄風,謀劃了戰爭前期的海軍作戰,尤其是積極建議希特勒侵佔挪威,這成為他在紐倫堡法庭上被重判的主要罪名。雷德爾以策劃戰爭罪、參與戰爭罪、戰爭罪被判處無期徒刑。他提出上訴,要求改判槍決,未被批准。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囚犯第一號和第二號:前希特勒青年團領袖馮·席臘赫(左)和前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海軍元帥(右)。

第三號犯人是在1932年到1938年擔任外交部長的康斯坦丁·馮·牛賴特。作為職業外交官,牛賴特在任職期間積極推行納粹的外交政策,在出兵萊茵蘭、促成《英德海軍協定》等外交決策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作為保守派人士,他對納粹的極端主張有所牴觸,從1941年9月就拒絕出任公職,閒賦在家。儘管如此,牛賴特還是被法庭判定有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5年。

第四號犯人是有著“狼王”之稱的卡爾·鄧尼茨海軍元帥。他從1935年開始擔任德國海軍潛艇部隊司令,並在戰爭期間運用精心策劃的“狼群”戰術實施潛艇戰,給盟國造成了巨大損失,因此成為盟軍最痛恨的德國海軍軍人。鄧尼茨於1943年1月接替雷德爾擔任海軍總司令,並在希特勒自殺後繼任末代元首,最終被法庭以戰爭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囚犯第三號和第四號:前外交部長馮·牛賴特(左)和前潛艇部隊司令、末代元首鄧尼茨海軍元帥(右)。

第五號犯人是希特勒的御用建築師阿爾伯特·施佩爾。他原本默默無聞,因為設計風格受到希特勒的讚賞而飛黃騰達,進入納粹權力核心,在1942年初擔任軍備部長。他對德國工業生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組織動員,大幅提高了武器產量,使德國戰爭機器得以高速運轉。鑑於施佩爾對於增強德國戰爭能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及奴役外國勞工的罪行,紐倫堡法庭以戰爭罪和反人道罪判處他有期徒刑20年。

第六號犯人是瓦爾特·馮克。他是希特勒的經濟顧問,曾擔任宣傳部國務秘書、經濟部長、帝國銀行總裁等職務。雖然馮克不是參與策劃侵略戰爭計劃的核心成員,但他對推行排猶政策、進行戰爭準備及戰時對佔領區實施經濟剝削負有責任,因此被法庭判處無期徒刑。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囚犯第五號和第六號:前軍備部長施佩爾(左)和前經濟部長馮克(右)。

第七號犯人的身份最為特殊,他就是希特勒的昔日獄友,納粹黨副元首魯道夫·赫斯。他於1920年加入納粹黨,是希特勒最早和最堅定的追隨者之一,在啤酒館暴動失敗後與希特勒一同服刑,並協助完成了《我的奮鬥》。此後赫斯一直是希特勒的心腹,在黨內身居高位。1941年5月,赫斯神秘地駕機飛往英國,此後便被拘禁。由於赫斯在納粹黨崛起及戰爭策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紐倫堡法庭以策劃戰爭罪和參與戰爭罪判處他無期徒刑。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34年,赫斯(右)陪同希特勒(左)參加公開活動。從納粹運動早期開始,赫斯就是追隨希特勒的老戰士之一,他也是施潘道監獄的第七號囚犯。

桎梏鐵規

相比普通監獄,施潘道監獄作為特別戰犯監獄,其獄規自然更加嚴格縝密。所有囚犯收監後就不再稱呼名字,而以編號代之。他們均被單獨監禁,各自的牢房相隔很遠,以防彼此之間通過敲打牆壁或其他方式互通訊息。囚犯們的一舉一動都處在看守的嚴密監視下,其作息時刻表甚至精確到每分鐘。最初,囚犯之間被禁止交談,他們也被禁止閱讀報紙、寫日記和回憶錄,監獄圖書館內也沒有政治類或現代歷史的書籍。囚犯們被允許每月與家人通信一次,但信件不得超過4頁,而且內容要受到獄方審查,他們使用的每一頁紙都要記錄在案。囚犯們每兩個月才能接受一次親友探視,每次時間不得超過15分鐘。為了防止囚犯自殺,在夜間牢房每隔15分鐘開燈一次,以便看守檢視。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這幅照片攝於1946年紐倫堡審判期間,夜間所有戰犯的牢房外都有人監視,以防自殺,同樣的措施也在施潘道監獄執行了一段時間。

在監禁初期,上述規則被嚴格執行,但隨著時間推移,很多規則被漸漸放鬆或被看守們忽視了,只有在蘇聯主管監獄期間例外。蘇聯看守一絲不苟地執行獄規,蘇聯人認為這些納粹首惡都應該被絞死,他們不配得到任何寬恕。每年由蘇聯監管的三個月是囚犯們最難熬的時光,不僅管束加倍,伙食也很差,僅限於麵包、咖啡、湯和土豆。儘管西方國家反覆要求修改獄規,給予囚犯更人道的待遇,但都無一例外地被蘇聯否決了,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蘇方監獄長被突然解職後,蘇聯看守的態度才有所緩和,但仍比西方看守更嚴厲。有西方媒體指責蘇聯對施潘道監獄進行嚴格控制的目的是將這裡作為間諜活動的中心。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戰後初期,蘇美兩國警衛部隊在施潘道監獄門前舉行換崗儀式,一年中囚犯們最難熬的時光就是蘇聯監管監獄的三個月。

施潘道監獄的每日生活非常規律。囚犯們每天6時起床,洗漱、打掃牢房和走廊,之後用早餐;在上午如果天氣條件允許,他們將在花園裡勞作,天氣不好時則在戶內活動,寫信或讀書;午餐後他們被允許返回牢房午休,之後繼續回到花園或走廊裡;晚餐時間是17時,此後囚犯們各自返回牢房,22時熄燈。在每週星期一、星期三和星期五,如果必要囚犯們可以接受剃鬚和理髮服務,每週星期一囚犯們還要自己洗滌衣物。上述作息時間表除了在花園逗留的時間不定外,一年到頭都不會改變。

花園是囚犯們活動的中心區域,最初獄方在花園裡為每一位囚犯都劃定了一小塊土地,允許他們自由使用,通常是種植蔬菜或花卉。鄧尼茨喜歡種植豆類植物,馮克選擇栽培西紅柿,而施佩爾更喜歡種雛菊。蘇聯看守曾禁止種花,認為不如蔬菜實惠,因為按照規定花園裡的收穫都要送到監獄廚房,但囚犯和看守們經常違反規定,私下分配這些勞動成果。隨著獄規的鬆動,以及部分囚犯怠於勞作或因為健康原因無力打點,花園裡的份地最後被合成一整塊活動場地,卻為前建築師施佩爾提供了發揮才能的空間。作為囚犯中最年輕且精力最旺盛的人,施佩爾接受了重整花園的任務,他在看守的協助下將監獄庭院打造成一座佈局複雜,融匯了小徑、假山和花圃的真正花園。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這幅拍攝於1954年的照片罕見地展現了施潘道監獄內花園的景象,可以看到花園內的小塊份地上由戰犯們種植的蔬菜。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儘管獄規森嚴,囚犯們在監禁歲月早期還是建立了與外界溝通的秘密渠道,比如利用不受限制的衛生紙書寫密信,利用看守的同情或買通看守幫助傳遞消息等。儘管受到官方禁止,施佩爾還是在獄中秘密撰寫了回憶錄,並在出獄後以《第三帝國內幕》的名字出版,暢銷一時;鄧尼茨通過信件指示前任副官保護自己的財產;馮克則利用隱秘關係從獄外定期獲得白蘭地等其他違禁品,並不時與獄友和看守們分享。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佩爾在紐倫堡審判期間在牢房內的留影(右),他後來在施潘道監獄內秘密撰寫了回憶錄《第三帝國內幕》(左),並在出獄後出版。

施潘道監獄作為戰犯監獄的地位一直存在爭議。這座偌大的監獄僅關押了7名囚犯,卻有上百人負責看守,對比柏林其他監獄人滿為患的困境,這無疑是巨大的浪費,更何況西德方面每年還要為此支付高額費用,這讓西德政府,尤其是西柏林政府十分不滿。有人主張將這些囚犯轉移監獄與其他戰犯共同關押,或者在獄外執行監視居住,這種呼聲在1966年施佩爾和席臘赫出獄時達到頂峰,此時獄中只剩赫斯一人,但盟國和蘇聯不為所動,堅持繼續羈押。此舉一方面是維護紐倫堡審判的歷史地位,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這些前納粹要員依然具有影響力。1953年,在戰時因成功營救墨索里尼而名聲大噪的斯科爾茲內宣稱,只需100名可靠的手下和2架直升機就能把施潘道監獄的囚犯解救出來,這當然是危言聳聽,但讓戰勝國意識到這些戰犯仍被某些人視為德國昔日強權地位的象徵,他們重獲自由無疑將鼓動新納粹思潮的抬頭。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的蘇法警衛部隊在換崗,從背景看應該是在正門內的庭院裡舉行。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的英法警衛部隊在換崗,從諸多照片看這種儀式非常正式和莊重,所有人都身穿正裝參加。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20世紀70年代,一些德國右翼分子舉著要求釋放赫斯的宣傳牌招搖過市,他們的行為表明這些前納粹領導人在監獄外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囚牢眾生相

俗話說有人就有江湖,監獄囚犯們拉幫結派是很常見的,但是讓施潘道監獄的管理者們驚訝的是,獄中僅有的7名囚犯居然都親疏有別,各行其是。他們過去都是第三帝國的權勢人物,而他們在軍政界的關係和地位也延續到監獄之中,分化成幾個小派別。在囚犯中施佩爾和赫斯最為孤立,不為其他人所喜。施佩爾在紐倫堡法庭上的悔罪態度引起其他戰犯的反感,而赫斯那神經質的反常人格只能讓人敬而遠之。兩位前海軍元帥雷德爾和鄧尼茨自然結成一派,實際上從1943年鄧尼茨取代雷德爾之後兩人的關係就不再融洽了,只是由於同為軍人而彼此接近。席臘赫和馮克關係親密,甚至被形容為形影不離。前外交官牛賴特依然善於交際,待人溫和,和所有人都保持合適的關係。儘管這些囚犯長年朝夕相處,但相互間的好惡並無太多改變,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鄧尼茨直到出獄都對施佩爾心懷怨恨,他認為是施佩爾向希特勒推薦他繼任元首,而施佩爾對此始終否認。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這兩張模糊的照片是施潘道監獄內囚犯服刑時的罕見留影,左圖為施佩爾在花園內勞作,右圖是三名囚犯在花園內,其中兩人可能是施佩爾和赫斯。

施佩爾是所有囚犯中最活躍的一員,總是充分利用監獄中的每一分時光。他像當年執掌軍備大權一樣給自己制定了嚴格的體力和腦力工作計劃,並且每隔幾個月就會安排兩週的“休假”。施佩爾在獄中隱秘地完成了兩本書,通過看守和後勤人員將書稿偷運到獄外,並在他獲釋後出版。他還發揮藝術家的專長,為看守設計了加利福尼亞風格的避暑別墅,還重新規劃了監獄花園。施佩爾在獄中的嗜好是依據圖書館中的地理書和旅行指南在花園裡做虛擬的環球旅行,想象自己正漫步在世界各地,在出獄時他的旅途里程已經達到31936公里。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66年9月30日,施佩爾刑滿出獄時在妻子的陪同下離開施潘道監獄。

雷德爾和鄧尼茨經常一起工作,被其他囚犯戲稱為“海軍部”。他們習慣於遠離旁人,單獨相處。雷德爾偏愛嚴格的秩序和嚴謹的系統性工作,他任命自己為監獄圖書館館長,而鄧尼茨成為他的助手。雷德爾對於其他平民身份的獄友很輕視,認為他們傲慢自大,缺乏自律,而鄧尼茨在牢獄中依然以末代元首自居,甚至計劃出獄後投身政界。這兩位前海軍總司令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從戰爭時期延續下來的爭論上,為戰列艦或潛艇誰能決定海戰勝負而各執一詞。鄧尼茨於1956年刑滿出獄,雷德爾因為健康原因於1955年提前獲釋。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55年9月26日,被判處無期徒刑的雷德爾因為健康原因被提前釋放,與前來迎接出獄的妻子相聚,他於1960年去世。

赫斯是施潘道監獄中最特殊的囚犯,他與雷德爾和馮克同被判處無期徒刑,但後兩人分別在1955年和1957年因病提前獲釋,他是唯一堅持服刑到去世的人。赫斯被認為是獄中最懶散的人,他竭力逃避任何勞動,認為在花園中勞作有失尊嚴,他也從不參加週日教堂禮拜。赫斯存在嚴重的精神問題,總是疑神疑鬼,不斷抱怨自己患上各種病痛,還懷疑食物中被人下毒,因此總是從距離自己最遠的盤子中取食。無論白天還是晚上,赫斯常常聲稱胃痛,做出痛苦的表情和持續的呻吟,而其他囚犯和獄方永遠搞不清他的病情是真是假。雷德爾、鄧尼茨和席臘赫認為赫斯是為了偷懶而裝病,而施佩爾和馮克認為是精神問題,並對赫斯保持友好。也許是同樣處於被孤立的地位,施佩爾是唯一樂於幫助赫斯的人,會拿自己的衣物給他禦寒,並在獄方面前盡力維護赫斯。赫斯經常在夜間呻吟,影響其他囚犯休息,此時獄醫會假裝給他注射“鎮靜劑”,實際上卻是蒸餾水,但注射後赫斯反而安穩地睡著了。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46年紐倫堡審判期間,赫斯在牢房中用餐,精神尚好,但是在施潘道監獄服刑時他的精神狀態始終不太穩定。

1966年,施佩爾和席臘赫刑滿出獄,赫斯此後成為施潘道監獄僅有的犯人。對於這個年過七旬、體弱多病的老人,嚴密的監控已經多餘了。獄方對於赫斯的待遇大為放鬆,他的牢門從不上鎖,可以自由出入庭院和圖書館,還得到一隻小火爐,以便隨時熱茶或咖啡,後來還在花園中修建了一座小屋供他獨居。隨著身體每況愈下,赫斯在1969年被允許保外就醫並見到了妻子和兒子,而在過去二十多年中他始終拒絕探視。此後,赫斯經常在西柏林的英軍醫院治療,此時英軍會把整個樓層封鎖,並派憲兵貼身保護,還調動一個步兵營警戒醫院外圍,防止赫斯與外界接觸。在1964年至1972年間擔任施潘道美方典獄長的尤金·伯德中校與赫斯交往甚密,他因受到調查,丟掉了官職並被迫退伍。伯德撰寫了《世界上最孤獨的人》一書,披露了赫斯的獄中生活。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66年以後,赫斯成為施潘道監獄裡唯一的囚犯,並孤獨地度過了20年時光,圖為老年赫斯在監獄庭院內獨自散步。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在1964年至1972年間擔任美方典獄長的伯德與赫斯建立了友誼,並因此丟官棄職。左圖為伯特向媒體展示他撰寫的有關赫斯的新書,右圖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人》的封面。

1987年8月17日,在服刑40年後,赫斯在監獄小屋內結束了生命,官方公佈他死於自殺,但現場種種疑點都表明他的死亡並不簡單,包括赫斯的家人及伯德在內的很多人都懷疑他是死於謀殺,其真相恰如他1941年飛往英國一樣神秘莫測。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在囚禁後期,獄方在監獄庭院內為赫斯修建的小屋,為了便於監視,小屋一側完全透明,赫斯就是在這裡死去的。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1987年8月17日赫斯死亡之後,他的兒子沃爾夫站在父親的屍體旁,他始終認為父親死於謀殺。

後記

隨著赫斯的亡故,施潘道監獄完成了特殊的歷史使命,同時也迎來了命運的終點。為了防止這座監獄成為新納粹組織膜拜的聖地,盟國及西德政府決定將其立即拆除。這大概是史上最為徹底的拆除工程,施潘道監獄的所有建築材料都被集中起來加以銷燬,一磚一瓦都不留,全部粉碎後傾倒到北海里或掩埋在西柏林的英軍加託空軍基地內,監獄所在的土地被劃入相鄰的英軍斯姆特斯兵營範圍內,並列為軍事禁區。此後,在監獄原址上修建了一座供駐德英軍使用的購物中心和一座停車場。冷戰結束後,駐德英軍撤離,原購物中心成為商業地產,接受超市和其他公司入駐,直到2008年被廢棄閒置。有報道說,施潘道監獄舊址的建築在2011年被拆除,目前仍無進一步的開發計劃,而那座停車場已經重新種上了樹木。如果不刻意尋找,沒有人會知道這片荒廢的土地上曾經存在過一座特殊的監獄。不知在夜深人靜時,那片樹林中是否能夠聽見赫斯那似假還真的呻吟聲……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赫斯死後,施潘道監獄立即被拆毀,從外面拍攝的拆除現場,鐵門緊閉,工程是在封閉狀態下進行的。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的原址被夷為平地,不留半點痕跡。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在施潘道監獄原址上建立的駐德英軍購物中心。

幽靈囚籠 西柏林施潘道戰犯監獄史話

■ 施潘道監獄之前的花園現在已經是茂盛的樹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