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前段时间,看到一位同学在朋友圈里说,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印度电影长大的,对印度电影有着浓浓的情结,每部印度电影上映都要去看。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中国和印度同为东方文明古国,文化传统和美学观念相近,接受起来相对自然。我们孩童时,《流浪者》伴随我们长大。我们青年时,《大篷车》伴随我们成人。后来,来自印度的宝莱坞电影被来自美国的好莱坞大片打压,一度渺无踪影。幸好有网络,我们看到了《三傻大闹宝莱坞》《我的名字叫可汗》《地球上的星星》等,惊讶于宝莱坞绝不逊色于好莱坞的一面,于是穷追不舍。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随着中印关系的改善,印度电影重新回到中国电影院的大银幕上。《摔跤吧!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气势席卷中国院线,不仅在豆瓣上赢得9.1的高分,而且最终报收12.96亿元票房,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成为2017年电影市场的大新闻之一。于是,印度电影的引进开始加速,今年《起跑线》《厕所英雄》先后上映,但与《摔跤吧!爸爸》相比,这两部新引进的印度电影却出现明显的颓势。《起跑线》虽说豆瓣评分有8.0分,但最终票房只有2.1亿元。《厕所英雄》豆瓣评分7.1分,上映半个多月至今票房尚未过亿。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看完电影之后,我忍不住想把这3部电影拿来对比,分析印度电影创作中的一个走势,那就是政治和政策宣传的强势介入损害了电影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摔跤吧!爸爸》的成功之处,是把男女平等的宣传和人物塑造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阿米尔·汗饰演的男主角和他的3个女儿性格鲜明,个性生动,演绎了一个感人的励志故事。男主角把自己实现不了的理想顽固地转嫁到女儿们身上,从一个强健的肌肉男,演到一个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男,从性格上,形体上,表演上,无不令人信服和感动。3个女儿的阳刚之气和女儿之态浑然天成,可爱,可敬,可赞。所以,尽管《摔跤吧!爸爸》有着强烈针砭现实的色彩,但依旧因为它的艺术性和娱乐性,受到观众欢迎。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起跑线》和《厕所英雄》就不一样了。两者从片名开始就有了强烈的宣传色彩。前者着眼于对印度教育制度的反思,后者则是对莫迪政府“清洁印度”运动的直接宣传。《起跑线》前半部分还有些喜剧色彩,后半部分则变得生硬直白,一家三口的性格塑造基本为零,成了口号的演绎。《厕所英雄》从一开始就直奔主题,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完全没有基础,更无感人之处,剧情转折缺少可信性,几乎已经成了一部直白的政策宣传片。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起跑线》和《厕所英雄》所涉及的问题国人很能能理解,因为我们也有着同样的社会现象,但是影片采用的“活报剧”式的手法则难以感动观众了。这也让我们联想到中国的电影创作。对“主旋律电影”的狭隘理解,使很多这类电影成了肤浅的宣传品,毫无艺术感染力。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须知,艺术当然具有宣传的作用,但不是所有的宣传都可以成为艺术。电影应该首先成为一部艺术品,用艺术的方法来实现宣传的目的,不能堕落成平庸的宣传品。印度电影和中国电影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

做艺术品还是宣传品?——从《摔跤吧!爸爸》到《厕所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