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石山县:“精神扶贫”引领小康路

2016年9月2日,积石山县在柳沟乡樊家沟村和石塬乡苟家村率先召开了村民知情大会。会上,两个村分别通报惠农政策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选举产生了村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和矛盾纠纷调处小组。群众代表就实施项目和下一步急需帮扶项目提出意见建议,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了扶贫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使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全面落实。

一石激起千层浪。“村民知情大会的效果出人意料,比当初设想的要好,精准扶贫工作进展十分顺利。”石塬乡党委书记负责人说。

县扶贫办负责人表示:“村民知情大会主要有这样几个作用,一是传递政策讲明措施,给群众吃好‘定心丸’;二是阳光运行列出清单,给群众算好‘明白账’;三是畅所欲言听取民意,给群众念好‘致富经’;四是立志扶智激发动力,给群众打好‘强心剂’;五是盯人盯事盯项目,给群众办好‘贴心事’;六是解开疙瘩化解积怨,给群众奏好‘和谐曲’。”

由于积石山县是个深度贫困县,所以还存在一些贫困户仍然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和心态,使各级帮扶政策措施的实施打了折扣。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以文化扶贫助力精神脱贫的多元途径,创新载体,探索出“三场会”制度,大力推进“精神扶贫”工程,实现精神扶贫与文化扶贫相互促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2017年2月15日,刘集乡肖家村率先召开了两户见面会。“脱贫户代表讲述脱贫经历,传授脱贫经验,通过生动鲜活的致富实例和互动交流,贫困户学到了很多好点子、好经验。”肖家村支书肖继元说,“2013年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91户1365人,贫困面为47.39%,2017年底贫困面为2.81%。这一成绩地取得,归功于两户见面会,让贫因户和脱贫户面对面、心对心地交流经验,通过身边事促进贫困户由‘要我脱贫’转变为‘我要脱贫’。”

走进关家川乡宁家村,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个个村落很整洁……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发生巨大变化的不光是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认识的深刻变化。“我们村是贫困村,村容村貌之所以今天这么好,与县上‘三场会’制度分不开。”宁家村村支书马文德说。

今年3月12日,宁家村举行全县首场“三说三抓”大会。会上,群众代表踊跃发言,提问了卫计、教育等10个方面的16个问题,县上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一一作了详细解答,特别是法官对法律法规的讲解通俗易懂。

干部与群众拉家常、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的大会,开通了群众和干部的“直通车”,也架起了群众和干部的连心桥。

精准扶贫各项措施和政策掷地有声,正在改变着全县26万多各族干部群众物质、精神、生态、生活的家园。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高亢的“花儿”唱起来,自信的笑脸露出来……每当夜幕降临,石塬乡肖红坪村的村民们来到村文化广场,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唱歌跳舞。

“自从村里有了文化广场和活动室,村民们聚在一起讨论去哪里打工、种什么庄稼能挣钱等问题。”肖红坪村村支部书记樊学春说,文化广场和活动室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贫困户向脱贫户“取经”的好地方。

积石山县把正能量宣传和农村文化振兴战略作为打造精神扶贫主战场、主阵地的重要抓手,以开展“多彩积石宣传年”活动为载体,紧贴全县工作大局,聚焦脱贫攻坚,突出文化建设,唱响主旋律,提振精气神,聚集正能量,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近3年来,全县累计投资8500多万元,建成并投入使用村级文化广场147个;开展宣讲72场次,联系乡村的省、州、县领导宣讲63场次,受教育人数近20万人次;组织“送文化送政策进基层”巡回演出200多场次,观看群众达10万多人,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

在“精神扶贫”工程的引领下,积石山县贫困群众脱贫信心倍增,正鼓足干劲,向着小康迈进。

记者:尹始学 马玉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