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非法集資,保護好您的「錢袋子」!

近年來,老百姓生活日益富裕,對自己的積蓄也有保值增值的願望。一些人除了購置房產等固定資產外,卻苦於沒有其他多樣化的投資渠道。許多打著“無本生利”、“投資分紅”等幌子的非法金融活動應運而生。很多群眾不懂投資,不核實是否合法,完全是抱著“天上掉餡餅”、賺取高利息的心態,參與了一些所謂高額回報的投資活動,最終被不法分子利用,落得血本無歸。

本期導讀

☑非法集資案例

☑非法集資普法小貼士

☑非法集資的危害及可能造成的法律風險

☑正確識別和預防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案例

俗話說:“你在想著別人的利息,別人卻在想著你的本金”。

近日,寶應的李女士日子過的很糟心,原來是兩年前聽朋友介紹說寶應的胡某做美國嘉康利直銷生意,生意好,利潤高,但急需資金擴大經營、墊資購買產品,借錢給胡某,不但可以隨時拿回本金,每月還可獲得遠高於銀行的利息。

李女士聽後十分心動,便託人找到胡某,表達了希望借錢給胡某的意思,胡某欣然接受。自此,李女士先是將自家的一些閒散資金借給胡某,胡某一開始也比較守信,每月按時將利息打給李女士,李女士對胡某越發信任,不僅自己投入全部家當,還開始將這個“發家致富”的好消息在親戚、朋友圈傳播,而且甘願為胡某的借款提供擔保,本以為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不想今年3月,胡某突然人間蒸發,李女士前往其經營的嘉康利店鋪查看時,發現人去樓空,門前聚集著跟她一樣前來要債的借款人多達數十名,借款金額高達數千萬元。李女士無奈,只得跟著大家前往公安機關報案。日前,犯罪嫌疑人胡某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被本院批准逮捕。但據胡某交代,其資金鍊斷裂,無法償還本息,李女士本人及親友的數百萬元借款最終可能血本無歸。

非法集資普法小貼士

非法集資的特徵:

1.未經批准:未經政府有關部門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經營的形式吸收資金。

2.公開宣傳:通過媒體、推介會、傳單、手機短信、微信公眾號、“口口相傳”等途徑向社會公開宣傳。

3.承諾高回報: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股權等方式還本付息或者給付回報。

4.面向社會公眾:向社會公眾即社會不特定對象吸收資金。

非法集資的慣用伎倆:

1.剛性對付:不法機構或者個人往往承諾一定期限內給付投資人、借款人還本付息。

2.高額回報:允諾遠高於銀行貸款利息的回報。

3.身份背書:假借自身或親戚關係人的某些特殊身份等,給與投資人、借款人營造出“十分可靠”的錯覺。

遠離非法集資,保護好您的“錢袋子”!

非法集資的危害以及可能造成的法律風險

非法集資的危害性:

1.經濟損失:參與非法集資的當事人通常會遭到經濟損失,嚴重的甚至血本無歸。用於非法集資的錢可能是集資參與人一輩子節衣縮食節省下來的養老錢,也可能是準備用於買房、子女教育、看病就醫等重大事項的儲備金,而非法集資人對這些資金則可能隨意使用,甚至揮霍、據為己有等,集資參與人往往很難收回本金。

2.金融風險:非法集資活動也嚴重干擾了正常的經濟、金融秩序,引發地區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3.社會風險:由於非法集資參與人參與集資的行為系違法行為,一旦有了損失,需要當事人自己承擔後果,這樣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造成社會不穩定等問題。

非法集資的法律風險:

1.民事法律風險:由於行為的違法性,參與非法集資形成的資金風險及損失一般都由參與人自行承擔,且高於法定最高利息的部分也不受法律保護。

2.刑事法律風險:

非法集資可能涉及的罪名主要有:

(1)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刑法》第176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最高可處十年有期徒刑,並處五十萬元罰金;

(2)集資詐騙罪:《刑法》第192條規定,以非法佔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最高可判處無期徒刑,並處沒收財產。

(3)擅自發行股票、公司、企業債券罪:《刑法》第179條規定,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批准,擅自發行股票或者公司、企業債券,最高可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並處非法募集資金金額百分之五的罰金。

遠離非法集資,保護好您的“錢袋子”!

正確識別和預防非法集資

正確識別和預防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的一般表現形式

1.不具有房產銷售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房產銷售為主要目的,以返本銷售、售後包租、約定回購、銷售房產份額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2.不具有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的真實內容或者不以銷售商品、提供服務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購、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3.不具有發行股票、債券的真實內容,以虛假轉讓股權、發售虛構債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4.不具有銷售保險的真實內容,以假冒保險公司、偽造保險單據等方式非法吸收資金的。

5.以投資入股、委託理財等方式或利用民間“會”、“社”等組織非法吸收資金的。

6.以部分價格低廉的紀念幣、紀念鈔、郵票有巨大升值空間為名,承諾在約定的時間後高價回購,從而非法吸收資金的。

7.通過發佈媒體公告、舉行財富講座、散發傳單、微信、博客、電子郵件等形式,以銷售理財產品、基金產品等為名非法吸收資金的。

正確識別和預防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的識別、預防

1.投資回報率是否過高。比照銀行貸款利率和普通金融產品,看回報率是否過高,多數情況下明顯偏高的投資回報很可能就是投資陷阱。

2.是否經批准或具備資質。通過政府主管部門網站等,查詢相關企業是不是經過國家批准上市的公司,是不是可以發行公司股票、債券,是不是國家規定的股權交易場所等。如果未經批准,或不具備主體資格,就可能涉嫌非法集資。

3.操作是否公開。很多非法集資行為具有隱蔽性,通過親戚朋友互相介紹發展下線,形成一個吸收資金的網絡,不簽訂正規合同,也不開具憑據,承諾返利但很少履行;編制所謂“好項目”卻不敢在市面上公開出售,而是地下操作,誘惑群眾購買,沒有政府主管部門把關,缺少行業協會自律約束,一旦集資人捲款跑路,追繳損失難度很大。

4.資金去向是否清晰可查。正規的投資項目都清楚說明吸收資金的用途,投資者也能夠了解自身的錢投出去到底幹了什麼。而非法集資吸收的資金,存入資金者很難知道錢的真實用途,或者看不到投資項目的實際依據。

5.是否有過負面新聞報道。一些影響較大的非法集資犯罪,新聞媒體都會進行報道,有理財需求的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高利投資信息,要學會通過媒體、互聯網發現、驗證這些是否屬於非法集資。

6.獲取專業投資建議。對親戚朋友“口口相傳”的“低風險、無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建議,要通過諮詢相關專業人士,判斷是否合法、合規,避免上當受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