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羅浮宮和凡爾賽宮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一個是"帶著法蘭西曆朝王者的無上威嚴,帶著巴黎人最天然的驕傲氣場,帶著塞納河悠然的優雅情懷"的盧浮宮,一個是"奢靡時代的紀念,無以復加的雍容華貴,舉手投足間都寫滿法國路易王朝巔峰時期的霸道和奢華"的凡爾賽宮,同是王宮建築,可謂莊重典雅,而凡爾賽宮則浮華豔麗。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探訪這兩座建築和藝術史上舉足輕重的宮殿。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巴黎盧浮宮(TheLouvre,Paris,公元1546~1878年)

在中世紀時,盧浮宮原是國王的一箇舊離宮。1546年,法蘭西斯一世委派勒斯考(PierreLescot, 1515~1578年)在原有哥特式建築的位置上重新建造新的宮殿,就是現在盧浮宮院的西南一角。這個設計採用了16世紀法國最流行的文藝復興府邸的形式,平面是一個帶有角樓的封閉的四合院。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1624年,路易十三決定擴建盧浮宮。將庭院面積擴大到120米見方。但只是延長了西面已建成的部分,完全照樣造起了對稱的一翼,並加上了中央塔樓,形成西面的主體。內院的立面還保持著原狀。這一部分一共有9個開間,第1、第5、第9個開間向前凸出,形成了立面的垂直分劃部分,它們的上面有弧形的山牆。這種處理,雖然完全用的是柱式,但卻是法國的傳統手法。閣樓的窗子不再是一個個獨立的老虎窗,而是連成一個整齊的立面,好像是第三層樓。中央塔樓部分比兩側高起一層,屋頂也特別強調法國的傳統做法,重點很突出。整個立面的裝飾很精緻,由下而上逐漸豐富。第一層是科林斯柱式,在簷壁上有些浮雕;第二層是混合柱式,簷壁上的浮雕比第一層的深,而且窗子上的小山花裡也刻著精緻的浮雕;閣樓的窗間牆上佈滿了雕刻,它的簷口也有一排非常細巧的裝飾。路易十四時期,勒服(LeVau)曾在盧浮宮做了許多工作,設計了盧浮宮的南面、北面和東面的建築物。這三面建築物朝內院的立面都是按照已經完成的部分設計的,它的風格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的思想文化潮流。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1667~1674年,路易十四指定勒服、勒勃侖(LeBrun)和彼洛(ClaudePerrault)三人合作重新改建外立面,於是建成了聞名遐邇的盧浮宮東柱廊。它的設計與建造是古典主義原則的勝利。盧浮宮東廊是添加在已經建成的東部建築物上的,雖然在建造它的時候拆改了部分原有的建築物,但它和內部房間仍沒有很好的聯繫。東立面總長183米,從現在的地面算起,高29米。在建造的時候,因為有護壕,所以下面還有一段重塊石的基牆。這個

立面分成五部分,由於整個立面橫向很長,因此立面上占主導地位的是兩列長柱廊。中央部分和兩端僅僅以它們的實體來對比襯托這個廊子。廊子用14個凹槽的科林斯雙柱,柱子高約12.2米,貫通第二、第三兩層。第一層作為基座處理,以增加它的雄偉感。這個東立面是皇宮的標誌,它摒棄了繁瑣和複雜的輪廓線,以簡潔和嚴肅取得紀念性的效果。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用同樣的手法,又重建了盧浮宮院的南、北兩個立面。在這個立面上,柱式構圖是很嚴格的,在縱橫方向都以中央一段為主,產生了明確、和諧的效果。兩端的突出部分用壁柱裝飾,而中央部分用倚柱並有山花,因而主軸線很明確。有一個明確的垂直軸線,各部分被統治在這條軸線之下,向心性很強東立面主要部分的比例保持著簡單的整數比,如中央部分約是正方形;兩端突出體是柱廊寬度的一半;雙柱中線距是柱高的一半。這種構圖具有精確的幾何性,是古典主義的唯理主義思想的具體表現。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17~18世紀,古典主義思潮在全歐洲佔統治地位時,盧浮宮的東立面極受推崇,普遍地認為它恢復了古代"理性的美",它成為18和19世紀歐洲官場建築的典範。盧浮宮裡的阿波羅長廊(GaleriecTAPollon,1662年)的內部裝修是勒勃侖的作品,在1849~1853年由都班(Duban)最後完成。它長61米,寬9.4米,最高點11.3米,是路易十四時代宮殿內部裝飾的代表作品之一。17世紀末,路易十四以全力經營凡爾賽宮,盧浮宮的建築停頓下來,直到19世紀初拿破崙一世時又擴建了盧浮宮院的西部外立面,並擬將盧浮宮與都勒利宮連接起來。這個意圖直到拿破崙三世時才最後完成。現在的路易拿破崙廣場南北的建築物(1850~1857年),即所謂的"新盧浮宮"。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2.巴黎凡爾賽宮(PalaisdeVersailles,Paris,1661-1756)

凡爾賽原來是帝王的一個狩獵場,距巴黎西南18公里。1624年,路易十三曾在這裡建造過一個獵莊,平面為三合院式,幵口向東,外形是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還帶有濃厚的法國傳統手法,建築物是磚砌的,有角樓和護壕。1661年,路易十四決定在舊獵莊的位置上新建宏偉的凡爾賽宮,並將勒伏從盧浮宮的施工現場上調來設計建造這裡。路易十四有意保留原有古老的三合院磚建築物,並且使它成為未來的龐大的凡爾賽宮的中心。這就是後來的"大理石院"。勒伏奉命在原來建築物的外周南、西、北三面擴建,又把兩端延長和後退,在大理石院前面形成一個御院,在御院東端正中立有路易十四的騎馬銅像,成為整個建築群的焦點。在御院前面由輔助房屋和鐵柵形成凡爾賽宮的前院。再前面則是一個放射形的廣場,稱之為練兵廣場

。新的建築物都是用石頭砌的。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的規模和麵貌主要是在1678~1688年間由學院派古典主義的代表者,裘·阿·孟莎(JulesHardouinMansart)決定的。他設計了凡爾賽宮的南北兩翼,使它成為總長度略微超過400米的巨大建築物。在中央部分二層的西面,J.H.孟莎補造了凡爾賽宮最主要、最負盛名且藝術價值最高的大廳——鏡廳,它高13.1米,長73米,寬9.7米,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大廳。鏡廳用白色大理石貼面,鑲淺色大理石板,天花是圓筒形的,分劃很簡單,有大面積繪畫,上著金色。長廊的西面是17個大圓額落地窗,保證室內光線充足,東牆上和窗子相對的,是構圖和窗子完全相同的17面大鏡子,它們與花園景色相映生輝。這個鏡廳可以和盧浮宮的阿波羅長廊媲美。大理石院的中央部分,因為是舊獵莊的正房,是路易十四的生活部分,所以這時候也把它的立面稍稍修整了一番。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鏡廳

凡爾賽宮的平面佈置非常複雜:左翼(南端)是王子和親王們居住的地方;右翼是法國中央政府各部門的辦公處;御院北面的教堂是很有代表性的古典主義建築;中央部分二層東面即國王和王后的起居部分,是法國封建統治的中心。中央部分的內部,佈置有寬闊的連列廳和富麗堂皇的大樓梯。牆壁與天花裝有華麗的壁燈和吊燈,並佈滿了浮雕壁畫,而且用彩色大理石鑲成各種幾何圖案。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的西邊是花園,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和最著名的皇家園林,也是規則式園林的典型。它的面積約有6.7平方公里。設計者是著名的造園家勒諾特。凡爾賽花園有一條長達3公里的中軸線,和宮殿的中軸線相重合,中軸線上有明澈的水渠。水渠成十字形。橫向水渠的北頭是大翠雅濃宮(特里阿農宮),南頭是動物園,在水渠和宮殿之間,有一片開闊的草地和花壇,它的兩側是密林。在花園的大路和水渠的盡端或交點上,都設有

對景。除建築小品外,還點綴著水池、雕像和噴泉,它們都有很高的藝術水平。凡爾賽花園中,許多景物的題材都是以阿波羅為中心,因為阿波羅是太陽神,象徵“太陽王”路易十四。花園之外是森林和曠野,所以從宮殿裡看出來,花園是沒有邊界的。凡爾賽宮的東面廣場有三條放射的大道,中央一條通向巴黎市區的葉麗賽大道和盧浮宮。在三條大道的起點,夾著兩座單層的御馬廄,這御馬廄是石頭造的,像貴族府邸一樣精緻講究,甚至還用雕刻品裝飾起來。放射性的大道是新的城市規劃手法,它也反映了唯理主義的思想與巴洛克的開放特點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在設計上的成功之處,是把功能複雜的各個部分有機地組織成為一個整體,並且使宮殿、園林、庭院、廣場、道路緊密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劃,強調了帝王的尊嚴。從正立面看,宮殿的前後錯綜複雜,一望無邊的房屋,加上嚴謹而又豐富的外形,有著宏偉壯麗的建築群效果。但是從西立面看,也就是靠花園的一邊,高三層,底層是粗石牆面,上面是一排壁柱,頂上有一層閣樓和欄杆。在400米長的水平輪廓線上,沒有起伏的變化,產生一種單調的印象。所以,凡爾賽宮的規模雖然非常巨大,但是還沒有能充分利用對比和襯托的手法,來使它在尺度上達到足夠的表現力。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凡爾賽宮是法國絕對君權的紀念碑。它不僅是帝王的宮殿,而且是國家政府的中心,是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政治觀點的最完全、最鮮明的表現。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法國的文藝復興與古典主義(下)盧浮宮和凡爾賽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