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钱币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纸币的?

最初在我国古代的原始社会,人跟人之间的经济交往,是以物易物。从商代开始,人们为了方便和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开始用贝壳来进行商品交换。春秋战国以来,人们交换商品是用真刀、真铲等工具来进行。因为极不方便,后来人们仿铸成铲状的铜币。铜铸的刀币、布币流行,贝币渐渐失去了货币的资格。战国时期的初级钱币有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四大体系。

古代的钱币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纸币的?

贝壳币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刀、布、贝等钱币,以“半两”做为货币。即用秦国后来的圆形方孔铜钱,铸文“半两”,从此,这种由圆孔环钱演变而来的“半两”,在我国陆续流通了两千多年。汉代所铸的方孔钱仍称“半两”,但重量不断减轻。如吕后)减为八铢,汉文帝减到一铢以下,称为“荚钱”。汉武帝元年又铸三铢钱。并于元狩五年(前118年)废“半两”,改行五铢钱,铸文“五铢”。王莽称帝期间,实行宝货制,时称钱为“泉”,又增加了“泉货六品”和“布货十品”两套钱币。

古代的钱币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纸币的?

半两币

年号钱由五胡十六国的成汉国率先铸造。338年,李寿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为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年号汉兴。开始铸“汉兴钱”。元以后,历代所铸的钱,基本上都是以年号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宝”、明代的“嘉靖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

古代的钱币是何时出现的,又是如何演变为现代纸币的?

汉兴币

通宝,是中国唐以后钱币的一种名称,因铸文中有“通宝”字样而得名。在钱币上铸“通宝”字样,起源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废五铢钱而铸的“开元通宝”。从此,铜钱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来铸名了,改称“通宝”流通。钱币也真正开始成为货物交换的符号,不再以货币自身价值来交换了。以后历代都沿用通宝,并在通宝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国名,铸在币面。

通宝钱币一直沿用到民国,民国时期还曾铸造过一批“民国通宝”,而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生产力的同时,货币也逐渐与国际接轨,就出现了我们现在使用的纸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