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爲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袁紹 畫像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歡迎閱讀本期《今古縱橫》。

“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和“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齊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標識著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相互間實力的反轉,同時也是中國古代“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但是,和其餘兩場戰爭不同,“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是曹操和劉備傾盡全部兵力打的敗仗,這一敗都損失慘重、都導致短時期內沒有能力再籌集兵力再戰。而“官渡之戰”中袁紹只損失了10萬人馬,而坐擁河北四州的袁紹還有很多資源可以調用,卻為什麼會讓其一蹶不振,做不到東山再起呢?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曹操 影視劇形象

事實上,曹操雖然是贏了“官渡之戰”,但是他區區2萬兵馬也並沒有能力立即北上攻城掠地,袁紹集團的沒落事實上還是因為其自身的原因。小編由此分析如下: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1、袁紹沒有做到權力集中

在《三國演義》中,袁紹給人的感覺是徒有“袁氏四世三公”後代的虛名,為人昏庸,比他弟弟袁術也好不到哪兒去。而事實上,除了不能說他昏庸之外,袁紹真正的能力確實欠缺,而其貴族子弟的成長經歷,導致他一直是自我感覺良好的人。

其實,真正往上翻袁紹的家譜,本身“四世三公”就有問題,都不是靠真才實學得到的位置,氏族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袁氏家族後代都沒有真正統兵掌權的能力。袁紹坐擁河北大量資源,沒有做到權力集中,卻讓自己幾個成年的兒子“各領一州”導致派系林立,這是最大的昏招,也是導致“官渡之戰”失敗後,各派系都想保存實力而沒能去幫助袁紹重振旗鼓的重要原因。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袁紹 影視劇形象

2、沒能知人善用

有了派系就難免有了附庸各派系的人,這就使得袁紹的手下要麼有所圖、會拍馬屁,要麼呆了不久就另尋明主,真正忠於袁紹的人很少。所以袁紹兒子這邊靠不住,下屬這邊也得不到積極響應,沒人幫他東山再起。

3、出生名門,太自信

袁紹出身名門,自小就是公子哥兒的脾氣,習慣了眾心捧月。從“反董卓”開始又做了盟主,手下猛將、謀士如雲,一生沒有吃過大虧。所以這次“官渡之戰”他完全沒能想到會慘敗,而且是被人“以少勝多”。這使得袁紹的心態一下子就壞了,也就是他惱羞成怒殺田豐的原因。而且,不像曹操遇敗還能自嘲,袁紹自此一敗後鬱氣攻心成頑疾,2年不到就死了,這就成了天數了。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許攸 影視劇形象

當然類似許攸等人的背叛,讓曹操掌握了河北的重要情報,也是之後能迅速擊潰袁紹兒子們的因素。但小編還是認為性格決定命運,如果把袁紹換成曹操的話,曹操肯定能做到東山再起。

以上就是小編讀“三國”對於袁紹官渡之敗後的印象,個人感覺蠻可惜的。

感謝您的閱讀,敬請點贊、關注【今古縱橫】,您的支持是對小編最大的鼓勵。

袁紹在官渡之戰中只損失了10萬人馬,為什麼沒能重振旗鼓捲土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