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真的是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嗎?

紅楓似血


每逢雨季,人們對全城看海的現象已經有些見怪不怪了。城市內澇已經成了中國城市市政建設的通病。幾乎每年都有汽車誤入涵洞積水中,司機無法逃脫喪命的新聞。只有一個城市從未發生過內澇,那就是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


近幾年,隨著雨季城市內澇日益被人們詬病,一個傳奇故事在網絡流傳甚廣。傳說青島沒有內澇,皆得益於一百年前德國修建的地下排水管道,而且德國人還在下水道里,每隔一段都放有一個油紙包,裡邊放有圖紙和備用的零件。人們紛紛為德國人精細的工作精神而感嘆。


當然有人會質疑,德國人真的在下水道中,放有備用的圖紙和零件嗎?


其實這是一則謊言。謊言被拆穿之際,一時間崇洋媚外、忘記青島被殖民屈辱史之說,充斥網絡。


有書君認為,人們傳播這則謊言,只是想讓中國學習德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逐漸提高城市市政建設水平,不再出現雨季城市看海的現象。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這就是崇洋媚外,就是忘記了德國霸佔青島的歷史,因為愛之深責之切嘛。



青島難淹有三寶,有書君就來聊聊青島無內澇的原因吧。


一,青島獨有的地形特點,是青島雨季無內澇的關鍵。


首先,青島處於丘陵地帶,我們去青島旅遊會看到許多坡道。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它又三面環海,其下水道依勢而建,而且借鑑了德國所修下水道口大多通向大海的做法。因而雨季可以排水通暢迅捷,直接排向大海。低窪地區的積水半個小時內也可以排盡。這就是青島無內澇的關鍵。


二,青島現有的地下排水管道是青島無內澇的保證。


我們先回顧一下德國造下水道的歷史。1897年,德國憑藉“鉅野教案”的口實,強佔青島。1898年,又強迫清政府簽署了《膠奧租借條約》,租期99年。德國人自以為能夠長期霸佔青島,他們想把青島打造成其在東亞的基地,他們開始改造青島的城市建設。


當時青島的衛生狀況不佳,雨季時,低窪地段汙水橫流。德國人初來時,曾經歷了一次瘟疫之虐,因而他們開始修建青島的地下排水管道。他們採用了雨汙分流先進的設計理念,排水口大多通向大海。當然,德國人只是在洋人居住區修建了雨汙分流的管道,中國人居住區只修建了單條管道。



德國當時在青島共修建了80公里的地下水道,青島的城市建設也清晰的打上了殖民文化的烙印。


1959年,青島就對德國造的下水道進行翻修。青島借鑑了德國比較先進的設計理念,採用雨汙分流設計新建管道,並大力擴建改建舊管道。經過多年的市政建設,德國造的下水道仍在使用的已不足3公里。


青島現有的地下排水管道基本都是自主建造,其總長度已經達到3000多公里,這是青島無內澇的保證。德國造下水道使用長度還不足總長度的千分之一,所起作用已經微不足道了。


三,青島對排水設施良好的日常維護是青島無內澇的強有力支撐。


一個城市的市政設施是否能正常運行,離不開日常的檢測和維修。也許有人會疑惑,青島對排水管道的日常維護中,真的需要謠言中所說的零件嗎?


初次聽到這則故事時,有書君也曾感慨德國人的精細精神。其實,只要深度思考一下故事細節,這則故事根本經不起推敲。


首先下水道的原料一般都是陶質、瓷質或是水泥的,根本沒有鐵製構造,何曾用過零件。德國人在青島修的下水道,上半部是水泥材質,下半部貼著瓷磚,無需鐵製零件。故事傳說的油紙包中,歷經百年還油光呈新的零件就無用武之地了。



故事雖然是謠傳,可是百年前德國修建的下水道就貼瓷磚,可見德國人對城市排水設施的重視,德國人在工作中的精細程度。


青島借鑑了德國人對排水管道的重視度,還有精細的工匠精神。他們在日常維護工作中做的相當到位,同時他們還有完善的防汛應急預案,一旦遇到暴雨,排水設施可以迅速發揮作用。這是青島無內澇的強有力支撐。


有書君認為,青島對排水設施每個環節的精益求精,才成就了青島雨季無內澇的傳奇。


龍應臺曾說,檢驗一個城市是否發達的標準,就來一場傾盆大雨,足足下三個小時,看看是否排水通暢。有書君認為,龍應臺的說法雖然有些片面,但也應是我們城市市政建設應該注意的。


我們不會忘記德國侵略青島的屈辱史,以史為鑑,讀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習人之長,增己之力,隨著我國市政建設的發展,有書君相信雨季城市內澇會成為歷史,再無此類謠言氾濫。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顯然是個“以假亂真”的新聞。說起青島的排水系統,每到暴雨季節總會怒刷存在感,自動變身“網紅”,號稱不管多強的暴雨都扛得住,網上流傳長期流傳著一種說法:“青島不怕水淹,是因為德國人一百多年前給青島設計的排水系統。”

我在青島讀了四年書,記得《青島日報》專門刊載文章介紹過這個事情,青島市政部門曾專門組織隊伍挖歷史資料,考察下水道現場,讓我們看看傳說中的德國下水道到底如何神秘?

德國人確實是青島現代排汙管道系統的設計和建造者

根據資料記載,1897年11月,德國以山東菏澤發生“鉅野教案”(兩個德國傳教士被殺)為藉口,派艦隊進入膠州灣,強佔青島。

德國計劃把青島建成它在遠東的重要基地,因此對城市建設進行了系統規劃,並開始進行排水管網建設。1903年,德國人開始在青島中山路一帶鋪設汙水管道,修建排水泵站,並實施雨汙分流,至1905年排水管網初具規模,以後逐漸向北延伸,最終形成了12條分流雨水的暗渠,總長29.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07公里的排汙管道,總約80公里。

這種規模在當時的城市中實屬佼佼者。直到20世紀20年代初,上海的外國租界都沒有下水道。1923至1927年間才初步實現雨水和汙水下水道分離,當年曾造訪青島的亨利親王曾自豪斷言:青島的地下排水系統建設,當屬亞洲第一!

德國建造和沿襲德國舊制所造下水管道,確為青島排澇發揮了重要作用

德國製造,必屬精品,這是世界公認的法則。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繼續進行城市建設,日本人對青島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給予了很高評價,日媒體曾感嘆青島的地下管道建設“如此完美”,因此他們沿襲德國人的設計理念,繼續建設地下管道。此後數十年間,青島的城市建設治理,特別是下水管道建設,始終沿襲德國舊制沒有改變。

1977-1978年,青島開展大規模的城市整治工作,疏通堵塞下水道480多處,疏通汙水溝6.5萬多米(注意不是新建),下水道系統再次復活,而此時,大多數中國城市仍沒有或只有少量下水道,雨、汙分離式的下水道尤其鮮見,逢雨即澇現十分普遍。

由此可見,至少到改革開放前,德式下水道系統(包括沿襲德國舊制所造下水管道),仍是維持青島城市正常運作的主要力量,這是一點都不誇張的。

青島目前僅存5條德國修建的地下暗渠,僅2.66公里保留著原始風貌

21世紀初,青島市政部門曾組織專業隊伍對轄區內德佔時期修建的地下暗渠進行過一次徹底的摸底排查,最終發現青島目前僅存5條德國人修建的地下暗渠,主要分佈在市南區安徽路、江蘇路、大學路排海口附近,共計2.66公里原有雨水暗渠還保留著原始風貌。

這些暗渠與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差不多,渠內空間很大很寬敞,內部有1人多高,其中,歐洲人居住區(主要在市南區)及前海一帶,採用雨汙分流模式,雨水管、汙水管分別設置;華人區(主要在市北區)則採用雨汙合流模式,雨水、汙水共享一管。

從現場考察情況看,這些百歲高齡的下水管道質量確實很好,但網上瘋傳的“德國人在下水道每隔一段距離,就在‘油布包’內藏著易壞零件的備用零部件,今天仍能使用”的說法,現場調查已完全查明,純屬子虛烏有的謠言。因為這些沙子、水泥、石子建成的管道,除了定期疏通,幾乎不需要任何維護。

改革開放以後,青島大力加強城市建設。1985年,青島的下水道總長度已增長至505公里;1992年增至671公里;2006年,青島的排水管道長度已達3994公里。德國舊下水道在整個青島排水系統中所佔比例不到千分之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青島逢雨不淹歸功於德國下水道的說法早已有之,並非近年來網絡編造

早年就讀於青島海軍學校,後到臺灣定居的李連墀曾在1997年在科研部門採訪時,回憶青島“從來不淹水”的往事,他將之歸功於青島先天的地理優勢和德國先進的市政建設:

“青島的山地,都是一大塊的石頭,這種先天上的優勢,再加上設計良好,青島下水道建設得極其成功,愈下雨愈乾淨,從來不淹水。下水道從東鎮到西鎮再排到海里,都是可以容許人在裡面跑的寬度。那個時候德國的市政建設就有那麼好的規劃,但是今天不管臺北市或高雄市,下水道均未建設完備,我們可將此地當做訓練市政人員的模範,檢討我們不能把市政建設弄好的原因。”

由此可見,“德國下水道讓青島不淹水”之說早已有之,只是近年來城市內澇越來越嚴重,這段往事被大肆傳播渲染,加入了一些不真實的情節而已,這其中典型的說法就是:“德國人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內用‘油布包’藏著備用零部件,今天仍能使用”。

德國人對青島地下管道建設的貢獻,是他們先進的設計理念和質量觀念

對德國人修建的下水管道作用,我們不必過度誇大,妄自菲薄,也不能完全無視,因為德國人對城市規劃和下水管道建設的理念確實影響了青島近百年的城市建設,德國人先進的理念,科學的精神,嚴謹的態度,這些因素的影響比起實體建築更為深遠而長久。

下水道問題之所以能成為全國關注的新聞,青島下水道之所以能成為“網紅”,主要還是人民對我國目前相對落後的城市規劃和國產豆腐渣工程太過失望所致。從這一層來講,我們確實應該學習德國人的精神,只是那些謠言可以休矣!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99隨便語:可以肯定地說,這是一個喪心病狂的謠傳,完全是杜撰。

我們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理由去駁斥。

德國本土有那麼多城市,當年在海外的喀麥隆,新幾內亞,多哥,薩摩亞等多個國家也有殖民地,但誰聽說,德國人在其他地方修建的下水道,有這樣的郵包嗎?

沒有,絕對沒有!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單單在青島,要留下這樣的郵包呢?

難道他們對咱們中國人太友好,考慮到一百年後,中國人需要修復下水道里的某些損壞,擔心我們找不到修復工具,所以特地留下這些郵包嗎?

假如我們這樣認為,那也太搞笑了!

第一,德國人在青島到底留下多少下水道?

時間追朔到一百多年前的1898年,德國侵佔青島,很快開始了城市下水道的建設,這項工程延續到1905年,青島市內下水道初具規模,然後又逐漸往北延伸。

殖民期間,德國人共修建了約80公里下水道。

但一百多年後的今天,德國人留下的那些下水道,絕大多數都已堵塞不能使用,尚在正常使用的,已經不足3公里。

而這3公里的下水道,佔青島市下水道總長度的多少呢?

大約千分之一!

第二,德國人為何要修建下水道?

我們可以想象,在那個特殊時期,我國國土上的殖民地,不僅只有青島一處,但其他城市,包括香港,上海,天津等地,都沒有成型的下水道設施,這是怎麼回事?

真實的原因是,當時德國是新興殖民國家,在海外的殖民地較少(也正是因此,後來為了爭奪世界霸權,才引發了一戰和二戰)。

德國人對青島殖民地很重視,總計撥款1.74億金馬克,用於青島的建設。

這是一筆非常龐大的鉅款!

據德國學者托爾斯滕《近代青島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一書介紹,當時德國向青島投入鉅款,目的是想把青島,建設成東亞地區重要的基地,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惜血本,要將青島建設成一座花園城市。

那時候,德國殖民者對中國人隨地大小便的習慣,非常頭疼,因為德國人剛來到青島,就感染上了一場瘟疫。

於是,青島市的下水道修建,被第一個提上了日程。

者就很清楚了,德國人在青島修下水道,並不是為了中國人,而是為了他們自己不生病!

在修建下水道時,也是有區別的,外國人居住區,採用的是當時最先進的雨汙分流(雨水和生活汙水分成兩條管道),而在中國人居住區,僅有一條下水道。

第三,青島為什麼不怕水淹?

上圖是青島博物館展出的一段德國人留下的下水道,從圖片上我們看到,這根下水道特別粗大,外壁很厚,而且在下半部,竟然是貼了瓷磚的。

你沒有看錯,下水道內壁上貼了瓷磚!

要知道,那是在一百多年前,這樣的行為簡直是看得人蛋疼啊!

德國人為什麼要在下水道里貼瓷磚?

原來,這是為了考慮到,要讓管道里的水流速度更快,光滑的內壁,可以減少被雜物堵塞的可能性,不得不說,德國人對於細節的掌控,還真是很變態的。

青島城市內很少被水淹,第一個重要原因,青島的市政建設,延續了雨汙分流的方法,絕大多數下水道,都是雨水和生活汙水分開,這大幅度降低了內澇的可能性。

另外還有青島市的地形,氣候特點,這裡很少有長時間強降雨,本身的防汛壓力不大。

所以,青島不怕水淹的秘密,與德國人留下的3公里下水道,沒有關係!

第四,為什麼會有那個喪心病狂的傳說?

正所謂世界上沒有空穴來風,關於神秘郵包的謠傳,其實是有原因的。

當初在上世界八九十年代,有人在青島的地下管網內,發現了一些配件,這些配件恰恰與德國人留下的下水道里的一些部件,是一模一樣的。

這是德國人留下的神秘郵包嗎?

顯然不是。

當初德國人修建下水道時,中國的工業幾乎空白,下水道內的很多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運進來,但這些部件不可能數量恰好不多不少,總有一些多餘的。

於是,這些多餘的部件,就被隨機擺放在地下管網內,有些一直保存到百年之後。

郵包?金屬配件?

都是胡扯!

下水道里怎麼可能用上金屬配件,難道德國人就不怕金屬在潮溼環境裡,會生鏽嗎?

真實情況是,德國人修建的下水道里,也和其他國家下水道差不多,使用的都是陶土製品,瓷質,或者水泥製品,總之並沒有金屬部件!

如此就很清楚了,所謂的德國人在下水道里每隔多少米留下一個郵包,裡面有光亮如新的金屬元件的說法,完全是荒唐的虛構。

德國人沒有那麼蠢,他們的腦袋也不是石頭做的,不會幹那樣吃力不討好的事。

結束語:我們信任德國人嚴謹的作風,那並沒有錯,德國人關於產品品質的精益求精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但我們沒必要迷信,搞出一個讓人笑掉大牙的謠傳,那就不好了。


99隨便


最近幾年,關於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還說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這種說法純屬謠傳,並非事實。

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了解這段歷史故事的真相。

一、德國人只為自己建造的排水管道,中國人是最大的受害者。

這要從腐敗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時期說起。1897年11月1日的“鉅野教案又稱曹州教案”。

成為了德軍出兵進入膠州灣的藉口,1898年3月6日,由於清政府的腐敗導致中德簽訂《膠澳租界條約》,租期為99年。

這就意味著德國人要在青島長期居住和生活,所以就必須有符合自己習慣的生活環境。

據說,德國當時的排水系統很強大,他們就打算憑藉先進的技術,建造雨汙同流的排水系統,即將雨水排放和生活汙水排放分開處理。

於是,專門修建多條暗渠,不僅長度長,而且使用材料多為陶瓷貼面的管道,這就使得即使流量大、管徑小,也依舊能夠很快的排出。

況且德國所修建的雨水排放管道管徑直徑在半米以上,直接排入海中,這就是為什麼無論青島下多大的雨都不會因此堵塞的原因。

但是,德國人建造的排水系統僅僅是圍繞德國人居住的區域,只是為了保證自身的生活品質,中國人並未因此受益,反而成為最大的受害者。

一是修建排水系統損耗的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都是中國的;二是汙水排放到華人居住區,致使那裡常年散發臭氣,瘟疫橫行,青島人民受盡了折磨。

二、青島強大的排水系統,全是由中國自己製造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人當年建造的排水系統,被保留下來的僅有極少一部分,據統計佔青島整個排水系統的3%。所以青島如今強大的排水系統,全是中國人智慧的結晶。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青島就完成了一場震撼全國的強大改造:1953年,青島開始對大港緯路明溝進行改造。

這個長六百米寬七米的臭水溝,就是德國排水系統的造孽後果,虐了青島人幾十年,這下不但被一口氣填平,更完全參考德國技術,把明溝改成了暗渠。

舊址之上,還建成了街心花園。花園取代了水溝,暗渠更確保了排汙暢通。如此一舉多得,當時就成為全國典型,還被推廣到全國其他各省。

隨著青島的城市不斷擴容增大,排汙排水管道也越鋪越長。據悉,上世紀九十年代,青島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發展到今天,青島的排水管道總長,已超過了3000公里。當年德國領先世界的排水系統,放在其中,也只是九牛一毛而已。

而且傳說中強大到能用百年的德國管道,今天絕大多數,都已經被重新翻修了,真正還存留的德國原裝管道,也是鳳毛麟角。

據瞭解,以《青島市城市排水條例》的規定,青島排水系統的標準,比國家標準還要高。國家標準半年到三年,青島標準高達三到五年,好些關鍵幹道的暗渠,竟是十到二十年。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高的標準,青島的排水系統,才能夠真正在每一年的暴雨風潮中,達到“任你暴雨傾盆,我自巍然不動。”的雄偉氣魄。

所以說,被很多人嘲笑的“沾德國光”事件,其實是我們中國人自己創造的驕傲!

三、油包裡圖紙、修復工具的說法,旨在警示現代城市建設者。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隔一段就有一個油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的說法,其實只是人們編出來的一個笑話。

笑話內容如下:

說的是有一批中國城建人員在整修下水道時,發現零件有壞的,因找不到配件就向德國人求助。

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

人們就開挖,果真發現了所謂的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但因圖紙是德文的,零件和修復工具也沒人會用,只好再次打電話求助。

德國人又說:“不必擔心,3米內肯定有備用工程師。”

人們又繼續尋找,還真挖到一個德國工程師,而且嶄新如初。但肯定是已沒呼吸了,又打電話求助。

德國人回覆道:“不必擔心,3米內有備用復活丹。”

人們又不辭辛苦地尋找,果真挖出一瓶復活丹。德國工程師吃下復活丹,甦醒並說道:

“不必擔心,我穿越回100年前就能修好。”

然後就消失了,人們這才看到復活丹上的6個字:美德因拆愛哪(即 Mide in chain 中國製造)。

這則笑話,其實是在嘲笑我們的城市建設者愚鈍無能而且對先進的理念與修建技術一竅不通的,反映了人們對現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理念落伍的不滿。下場大雨,馬路上就能撐船;修了扒、扒了修的拉鍊馬路;下水道三天兩頭的堵……

所以說,德國人修的青島下水道,每隔一段就有一個郵包的說法並不屬實,那只是人們對現代城市建設者的一種警示。

每當又一年暴雨如注的時候,上一年被闢的謠言,就會再一次反覆流傳。所謂的德國油紙包,神一般的德國排水,強大的德國製造,各種毫無科學依據的傳言,依然說的有鼻子有眼的,並且火遍微信朋友圈。

究其最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一部分中國人的自卑心理在作祟,總認為我們自己無能,總覺得青島強大的排水系統是“沾了德國的光”。

與其說沾了德國的光,不如說青島真正學習了德國人的排水理念,以沉穩紮實的努力,證明了中國突飛猛進的大城市,一樣可以挺過暴雨的考驗。


有書博物館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近年來一直是網絡熱點:中國城建人員在修下水道時,發現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

看完故事,很多網友感覺整個人都不好啦:德國人難道當年進入青島時,並非來殖民我們,反而是來造福我們的?而且這個福一造就是上百年?其實,稍微動動腦子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故事的漏洞太多。

1、水泥管道需要備件?

故事說法:在青島市博物館2樓,一段挖掘出來的蛋形型管材作為文物展出。它的截面似鴨蛋,高80釐米,寬40釐米。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在水泥上貼了一層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蝕的作用。

網友質疑:看到這裡終於明白,原來管道是水泥的。那麼,水泥管道上有什麼備件要換?難道是備用水泥?修復工具是什麼?難道是備用鐵鍁?

2、百年陶管砸不破?

故事說法:前幾年青島的城市施工中,在老城區挖出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人們居然砸不破它。而後來鋪設的管道已鏽跡斑斑。

網友質疑:陶管用100年正常。但是“砸不破”是什麼意思?用氣球砸不破,還是用錘子砸不破?是孩子用木錘砸不破,還是大人用鐵錘砸不破?

3、不足3公里管線確保不澇?

故事說法:德國人在青島,17年裡修建雨水管道29.97公里,汙水管道41.07公里,雨汙合流管道9.28公里。經歷年改造擴建,目前還有不足3公里的“德國造”。但不要小瞧這3公里,它在青島排洪防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網友質疑:3000米,圍著學校操場跑兩三圈的長度。居然被認為是青島不澇的保障,這話哄孩子可以,但我們都小學畢業生了,已有了初步判斷力。

4、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

故事說法:青島人有句俗話是“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是說戰敗的德國給日本人留下一座“東方瑞士”般的現代化城市。其中,極具現代意識的城市下水管網,讓100年後的青島人依舊受益。日本人、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沿襲德國市政管理經驗,設計辦法仿照德國人一以貫之。

網友質疑:用故事反駁故事吧。說是強盜闖進你的三室一廳,聲稱他是房主,住17年後他被趕跑了。就因為強盜住進來時,給你的家搞了一下精裝修。然後你就要感謝人家。唉!腦子進了多少水啊這是?


5、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真相是什麼?

以下內容來自青島市檔案館的原始檔案《膠澳發展備忘錄》,這本備忘錄17年裡,不間斷記下了德國人在青島修建地下管網的過程。

備忘史料一:德國人把青島劃為歐人區,鮑島劃為華人區,並且禁止中國人在歐人區落戶。下水道的建設只在歐人區進行。

備忘史料二:德國人提出的雨汙分流理念,也只限於歐人區,華人區仍是雨汙並流。德國人認為,對於不講衛生的華人,不能強制搞雨汙分流。

備忘史料三:大量糞便和汙水灌入華人區後,催生了有名的“糞商”劉子山。此人因懂德語,就承接了華人區糞便收集的工作,收德國人勞務費,又靠賣糞當肥料賺錢……最終成為青島首富,也是青島歷史上唯一的“糞商”。

6、青島雨後不澇的真相

那麼,青島為什麼雨後不澇呢?其實,早有專家對此做過解釋:

第一:青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下水管道與地勢走向相同,雨水可自上而下快速排入海中。

第二:青島的城市建設中,承襲併發揚了雨汙分流的理念,對全市下水管道全部提升改造。

第三:……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隔一段就有一個油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這只是一個段子而已,就如同下面這個段子:中國城建人員在整修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就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

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因圖紙是德文的、零件和修復工具也沒人會用,只好再次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肯定有備用工程師。”

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個德國工程師,而且嶄新如初。但呼吸已沒了就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有備用復活丹。”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瓶復活丹。吃下復活丹的德國工程師說:“不必擔心,我穿越回100年前就能修好。”然後就消失了,人們這才看到復活丹上的6個字:美德因拆愛哪。

最後要說的是,人們熱衷於傳播德國人修下水道的段子,其實是對如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理念落伍的反感。下場大雨,馬路上就能撐船;修了扒、扒了修的拉鍊馬路;下水道三天兩頭的堵……從這個角度上講,油包裡圖紙、修復工具的故事是對現代城市建設者的一種警示。


指動濟南


想起網上的一個段子:

德國人來青島旅遊突發心臟病,醫院找不到合適的心臟不知所措,這時侯有人說這不是德佔時期的醫院麼,可以問問德國人,結果一個電話打過去,德國人說我們既然造了醫院肯定有準備,結果在德國人的指引下在醫院下水道找到了用油紙包好的一個心臟,而且心臟還在鮮活跳動,歷時八十多年沒壞,德國旅客換上以後轉危為安,大家紛紛歎服德國人的嚴謹。

回到下水道,油紙包是不可能有的,下水道一般都是水泥做的,怎麼會有金屬零件,這只是有些人編出來感動自己的方式。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謠言,主要是因為北方暴雨的時候,首都和天津都發生了嚴重的內澇,而青島卻沒事,加上近些年來鼓吹的“德國製造”的神話,聯想到德國人曾經在青島修過下水道,謠言就這樣產生了。

事實上青島保留下來的“德國造”下水道只剩下不到3公里,相對於目前將近3000公里的青島排水系統,產生的作用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德國給青島留下的不是下水道,而是修下水道的理念,青島在後來的城市發展中,繼承了這樣的設計理念,用在舊管道改造和新管道修建當中。


桂西散人


據說找到新配件後,工程人員不會裝,只要再發郵件給德國人,按照德國人的指導,再挖3米,找到了用油紙布包好的德國工程師,他光亮如新……

終於德國人也看不下去了,德國《南德意志報》在2015年1月1日刊登過一篇文章,標題就是《德國的完美神話》,全文都在把一個個在中國傳的神乎其神的“德吹”文章一一闢謠,文章配了一張圖,兩個穿著德國傳統巴伐利亞服裝的中國年輕女孩在中國山寨“啤酒節”上的照片。

這些“德吹”文章應該是很早很早就有了,隨著網絡的興起,被人刻意的炒作起來,而隨著全球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很多謠言在彼此對證之後自然被闢謠,只是,很多人因為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尤其是崇拜神一般的德國製造,他們還會時不時拿著這些陳年爛穀子的謠言再去髮網上,並不斷打造升級版。

目前,德國人造的地下排水管網幾乎都廢棄了,能用的大概也就幾公里,這和整個青島動輒幾千公里的地下排水管網相比,實在微乎其微,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更談不上在青島暴雨的時候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了。

當年德國租借青島的時候,本身就佔著靠海的一塊好位置,為了服務租借那幾萬人,也就修了80公里的管道,這些管道距離大海很近,再加上青島城區的地形,租界的雨水很快就能排海里去。租界以外的青島城區還是破破爛爛。

現在網絡發達了,很多吹外國的謠言都消失了,但時不時還會興起一陣,這種一味迷信外國人的工藝製造實在不是好事情,歐美固然先進,但是他們的很多陰暗面比我們更嚴重,看問題不要那麼片面。還有,德國人當年是好心來幫中國人搞基建麼?那還不是等於搶了別人家的好房子,準備長期住下去,就裝修的好一些唄,如果為此還要感謝德國人,實在是滑稽。


雲中史記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故事,近年來一直是網絡熱點:中國城建人員在修下水道時,發現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 看完故事,很多網友感覺整個人都不好啦:德國人難道當年進入青島時,並非來殖民我們,反而是來造福我們的?而且這個福一造就是上百年?其實,稍微動動腦子的人都應該明白,這個故事的漏洞太多。 1、水泥管道需要備件? 故事說法:在青島市博物館2樓,一段挖掘出來的蛋形型管材作為文物展出。它的截面似鴨蛋,高80釐米,寬40釐米。上半部分是水泥,下半部分在水泥上貼了一層瓷瓦,可以起到防腐蝕的作用。 網友質疑:看到這裡終於明白,原來管道是水泥的。那麼,水泥管道上有什麼備件要換?難道是備用水泥?修復工具是什麼?難道是備用鐵鍁? 2、百年陶管砸不破? 故事說法:前幾年青島的城市施工中,在老城區挖出一段德制下水陶管,人們居然砸不破它。而後來鋪設的管道已鏽跡斑斑。 網友質疑:陶管用100年正常。但是“砸不破”是什麼意思?用氣球砸不破,還是用錘子砸不破?是孩子用木錘砸不破,還是大人用鐵錘砸不破? 3、不足3公里管線確保不澇? 故事說法:德國人在青島,17年裡修建雨水管道29.97公里,汙水管道41.07公里,雨汙合流管道9.28公里。經歷年改造擴建,目前還有不足3公里的“德國造”。但不要小瞧這3公里,它在青島排洪防澇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網友質疑:3000米,圍著學校操場跑兩三圈的長度。居然被認為是青島不澇的保障,這話哄孩子可以,但我們都小學畢業生了,已有了初步判斷力。 4、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 故事說法:青島人有句俗話是“德國人賠了,日本人賺了”。是說戰敗的德國給日本人留下一座“東方瑞士”般的現代化城市。其中,極具現代意識的城市下水管網,讓100年後的青島人依舊受益。日本人、北洋政府、國民政府都沿襲德國市政管理經驗,設計辦法仿照德國人一以貫之。 網友質疑:用故事反駁故事吧。說是強盜闖進你的三室一廳,聲稱他是房主,住17年後他被趕跑了。就因為強盜住進來時,給你的家搞了一下精裝修。然後你就要感謝人家。唉!腦子進了多少水啊這是? 5、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的真相是什麼? 以下內容來自青島市檔案館的原始檔案《膠澳發展備忘錄》,這本備忘錄17年裡,不間斷記下了德國人在青島修建地下管網的過程。 備忘史料一:德國人把青島劃為歐人區,鮑島劃為華人區,並且禁止中國人在歐人區落戶。下水道的建設只在歐人區進行。 備忘史料二:德國人提出的雨汙分流理念,也只限於歐人區,華人區仍是雨汙並流。德國人認為,對於不講衛生的華人,不能強制搞雨汙分流。 備忘史料三:大量糞便和汙水灌入華人區後,催生了有名的“糞商”劉子山。此人因懂德語,就承接了華人區糞便收集的工作,收德國人勞務費,又靠賣糞當肥料賺錢……最終成為青島首富,也是青島歷史上唯一的“糞商”。 6、青島雨後不澇的真相 那麼,青島為什麼雨後不澇呢?其實,早有專家對此做過解釋: 第一:青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下水管道與地勢走向相同,雨水可自上而下快速排入海中。 第二:青島的城市建設中,承襲併發揚了雨汙分流的理念,對全市下水管道全部提升改造。 第三:…… 德國人修青島下水道,隔一段就有一個油包,裡面是圖紙和修復工具。這只是一個段子而已,就如同下面這個段子:中國城建人員在整修下水道時,發現有零件壞了,因找不到配件就向德國人求助。德國人答:“不必擔心,附近3米內有備件。” 人們就尋找,果真發現一個油包,內有圖紙、零件和修復工具,而且嶄新如初。因圖紙是德文的、零件和修復工具也沒人會用,只好再次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肯定有備用工程師。” 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個德國工程師,而且嶄新如初。但呼吸已沒了就打電話求助。德國人說:“不必擔心,3米內有備用復活丹。”人們就尋找,果真在地下挖出一瓶復活丹。吃下復活丹的德國工程師說:“不必擔心,我穿越回100年前就能修好。”然後就消失了,人們這才看到復活丹上的6個字:美德因拆愛哪。 最後要說的是,人們熱衷於傳播德國人修下水道的段子,其實是對如今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理念落伍的反感。下場大雨,馬路上就能撐船;修了扒、扒了修的拉鍊馬路;下水道三天兩頭的堵……從這個角度上講,油包裡圖紙、修復工具的故事是對現代城市建設者的一種警示。 圖片除署名外均據網絡 文為指動濟南原創,轉載請註明


青年魅力


好吧,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一張圖吧。

德國人在青島待了17年,沒有建大別墅,沒搞噴泉,把下水道給修了。可是100年以後,全中國人都看見了一個從來不淹水的青島!下水道使用了百餘年,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換,當年建下水道的德國公司已不存在。經同德國聯絡,青島發現存放備件的小倉庫,油布包好的備用件,依舊光亮如新。



以上文字,是我從上面那張圖片中摘錄下來的。首先拋開事情的真假不說,光來看這一段文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我分明在上述文字中讀出了一種情緒,一種名為“自豪”的情緒。

我實在想不明白,青島被德國人侵佔了17年,修了一個下水道,竟然能讓你“自豪”成這樣!實在是讓我難以理解。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一下事情的真假如何。

根據青島市排水管理處辦公室發佈的消息,德國在佔領青島的17年中,修築的下水道大概在80公里的樣子,而目前青島市的下水道總里程在2900公里左右,德國修建的那一段才佔2.75%。

難道偌大的一個青島市,只是靠著那區區2.75%的排水系統在排水,剩下的都是擺設?而且隨著青島城區的擴建,原有的下水道系統早就已經被更換成新的,包括當初德國修建的那段。

也就是說,現在青島之所以能夠應對暴雨天氣的洗禮,跟當時德國修建的下水道沒有半毛錢錢關係。


國外的月亮比較圓

現在很多的心中,都有這麼一種觀念,外國的東西就是要比中國的好,西方人的素質就是要比國人高,甚至連國外的月亮都要國內的圓。

是的,我承認,我們的國家目前還有這樣那樣的缺陷,但這不正是我們努力的理由嗎?!


小鎮月明


看到這麼多人在闢謠胡哥就放心了,10幾年前《讀者》、《知音》上的小謠言居然現在還有市場,真讓人意想不到。

其實用一點常識就知道德國人給下水道準備備用零件這件事是假的。下水道要麼是磚頭建的要麼是水泥管的,在一邊準備一袋水泥一堆磚頭?

這個謠言不值一駁,胡哥在這裡想給大家聊一聊關於德國人的一些刻板印象以及一些新的傳言。

謠言一:德國人很嚴謹,上班絕不遲到。

剛開始胡哥是相信的,因為那時候我還很天真。當時嘿老外邀請了一個德國小帥哥來拍攝嘿老外,當天就遲到了……

他總共來了三次,然後三次都遲到……

在這個短暫的接觸中胡哥發現,號稱“嚴謹”的德國人原來是個馬大哈,丟三落四,記不住拍攝流程,也是醉了……

謠言二:德國人隨身都有一個小筆記本,隨時隨地記下自己的心得感悟,所以德國才有那麼多哲學家。

當年胡哥看到這條消息的時候對德國人簡直肅然起敬啊!多麼熱愛思考的民族啊,難怪除了那麼多哲學家,馬克思、黑格爾、尼采……

然後,當我興奮地找德國朋友求證這件事的時候,他們說:

胡哥你是不是又看什麼奇奇怪怪的東西了……

根本沒有這檔子事好嗎!人家小時候玩的比我們還瘋,長大了比我們年輕人不靠譜的人多了去了。不是每個德國人都喜歡45度角仰望天空思考人生的啊!

思考人生?不用工作不用吃飯啊?

謠言三:德國人都很守規矩,買東西就排隊,絕不闖紅燈。

這個和老外都不闖紅燈一樣,某位來自巴伐利亞的德國朋友告訴我:

哎呀你們中國人過馬路真老實,我在家(紅燈)都是跑過去的!

我:……

胡哥只能這麼告訴大家,和老外接觸多了你們就知道他們到底有多奔放……

關於德國的“神話”還有很多,無非就是為人嚴謹、產品棒耐操一百年還不變形……

其實,一樣米養百樣人,不否認真的有十分嚴謹的德國人存在,但大部分還是普通人,沒那麼神奇。

你還想了解哪些和老外有關的話題呢?歡迎向胡哥提問!

長得好看的都點讚了,你還在等什麼呢?

【看老外,找胡哥!想看更多老外在中國的逗比生活,歡迎關注嘿老外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