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提及送別的名篇,多數人會瞬間想到“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吧。揮灑下這樣詩句的,是一位風華正茂、雄姿英發的少年。他的道別中,沒有楊柳依依,沒有水流潺潺,雖然悲切卻又豪情萬丈,在他心中,無論行至何處、身在何方,天下只不過是一個路途更遠的家。 王勃的一生短暫而傳奇,在他生命短短的26年裡,留下了無數的優秀詩作,瑰麗篇章,當得起天才的名號。《舊唐書》中曾提及王勃,寫道:“六歲解屬文,構思無滯,詞情英邁,與兄勔勮才藻相類,父友杜易簡常稱之曰:此王氏三珠樹也。”王勃自小就被冠以神童的光環,他的才華初露鋒芒。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的一生通常是坎坷的,或許是因為他們一身才華卻學不會圓滑和阿諛奉承,又或許是他們剛正不阿、不願與腐朽的當世同流合汙,王勃與眾多詩人的命運一樣,一生起起落落,忽而意氣風發,忽而鬱郁不得志。 王勃少年得志,年僅14歲就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當時,王勃胸懷報國的宏圖大志,上書劉右相,在上書中說:“闢地數千裡,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輓粟,竭淮海之費。”即告誡朝廷,朝廷征戰高麗的政策勞民傷財,給國庫和人民帶來了巨大壓力,使得人民反戰之心與日俱增,對朝廷產生不滿。王勃的這次上書得到了劉右相的賞識,後被舉薦為朝散郎。這時的王勃,可謂春風得意,平步青雲。 在王勃任沛府修撰時,有次恰逢沛王與英王鬥雞,於是王勃為了給沛王李賢助興,作《檄英王雞》,雖此文為玩笑話,但在天子眼中,卻是不務正業挑撥離間。於是,王勃被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立於帝都的城牆之上,看著三秦之地拱衛著神聖的長安。曾經在這個城牆之中,意氣風發,胸懷改善這個國家、改變這個時代的宏偉夢想,而如今,不得不揮手作別這片寄託了太多理想和希望的土地,遠行他鄉。 或許是城牆之外萬里長路上揚起了風沙,風煙遮了眼,如何也望不到路的盡頭那座城;或許是心中尚未實現的理想產生了迷茫,迷茫遮了心,眼中看盡皆長安,不願去想另一條歸程。 立於盛世長安的城牆之上,望盡天下,何處為國,何處為家。 立於盛世長安的城牆之上,過盡千帆,天下皆是國,處處都是家。 古來聖賢視知己為珍寶,王勃與杜少府,同為離家在外為官的人,懷著同樣的報國理想。為了仕途離家千里,本就縈繞著思鄉的思緒,淡淡的離愁。而今,視若知己的朋友又將遠行,遠離家鄉。背井離鄉的人,朋友就如同家人,長安是他們的第二故鄉,兩人依依惜別的愁苦可想而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雙重的離愁相互交織,心中五味雜陳,不禁悲從中來,涕下沾襟。古代這個文學圈子裡多出天才,而王勃,是極其特別的那一個。 駱賓王寫離別,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孟浩然寫離別,是“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王昌齡寫離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寫離別,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古代文人墨客的細膩心思也許今天無人能體會,千年前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各種悲歡離合,如今看來已不足為道。那些不捨的、痛苦的心情,以文字的形式流傳了下來,字裡行間都是悲情。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後來,王勃回鄉探父途中,路經滕王閣,閻都督新修滕王閣,大宴賓客,王勃不請自到拜訪。閻都督本準備在宴會展示女婿的才學,令其女婿事先備好序文,好在宴會上大展才華。席上賓客一一會意,都謙虛地擺手推脫寫不出。可王勃一到,這年少輕狂的少年不懂主人用意,毫不猶豫地搶過風頭,提筆便寫。王勃雖在官場多年,卻依然保持著高傲的文人風骨,不會圓滑處世。但也正是他孩子氣的舉動,成就了不朽名篇《滕王閣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