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又稱蘆溝橋抗戰、盧溝橋事變,是中國與日本於1937年7月7日發生在河北省宛平縣盧溝橋的一起軍事衝突,為第二次中日戰爭(八年抗戰)全面爆發的起點。81年前的今天,日軍以“尋找失蹤士兵”為藉口,要求進入盧溝橋東的宛平城,在遭拒絕後發起進攻。
7月7日,中國軍隊在盧溝橋奮起抗擊日軍的進攻。蘆溝橋在北京西南郊,跨永定河(舊稱蘆溝河)上。蘆溝橋始建於1189年,成於1192年,長266.5米,寬約7.5米,由11孔石拱組成;橋旁建有石欄,其上共有精刻石獅485個。蘆溝橋高10餘米,兩旁欄柱石獅精工雕琢,形態各異,經馬可孛羅推崇,西方人稱為馬可孛羅橋。
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並於6月和9月製造兩次“豐臺事件”逼迫國軍第二十九軍撤離豐臺。日本華北駐屯軍佔領豐臺後,已經控制北平的北、東、南三面,盧溝橋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1937年7月7日,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在盧溝橋上奮起抵抗。
7月7日,國民黨軍宋哲元所部第29軍吉星文團將士在北京盧溝橋抵抗進犯的日軍。
7月8日,盧溝橋上的中國守軍積極防備。
7月8日,盧溝橋事變後的第二天,宛平城門口警戒的士兵和入城的民眾。
7月8日,駐宛平縣城的中國第二十九軍三十七師,疾奔應戰,支援盧溝橋守軍吉星文團。
7月8日,日軍包圍宛平縣城,城內處於備戰狀態的中國軍隊守軍。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中國守軍在宛平城外構築的防禦工事。
1937年7月9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與日軍議定停戰辦法:一、雙方立即停止軍事行動;二、雙方部隊撤回原防;三、蘆溝橋由河北保安隊石友三部駐守。7月9日凌晨2時,日本駐華大使館北平陸軍助理副官今井武夫與秦德純達成口頭停戰協議,各自立即停止射擊,雙方軍隊撤回原防。但日軍並未撤兵,並於傍晚炮轟宛平城。駐守在宛平盧溝橋附近的宋哲元29路軍馮治安部的士兵嚴陣以待。
7月10日凌晨2時30分,蘆溝橋日軍復行進攻,包圍宛平縣城,拆毀平漢鐵路豐臺至北平路軌。盧溝橋前線,日軍在車站附近的營地。
1937年7月,盧溝橋前線,宛平城城門,隱約可見城垛上的日軍哨兵。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發動後,忙著在司令部、陸軍省和海軍省之間聯絡的日本外務省東亞局上村課長(右)和松村事務官。
7月10日,蘆溝橋一帶中國軍隊遵約撤軍,但日軍卻大批調兵共向中國軍隊進攻。日軍繼續進攻蘆溝橋一帶中國守軍,擴大事態北平豐臺附近,行進的日軍部隊。
7月12日,日軍不履行撤兵協議,覆在原陣地佈置工,繼續向北平增兵,凌晨日軍進犯財廟被擊退,晚上在宛平一帶大範圍進攻與國軍激戰,日機飛長辛店、保定偵察,天津日軍佔領東滄。日軍繪製的1937年7月間,華北天津、北平一帶地區戰況圖。
1937年7月13日,毛澤東題詞:“保衛平津,保衛華北,保衛全國,同日本帝國主義堅決打到底……”
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講話,說“我們只有犧牲到底、抗戰到底,唯有犧牲的決心,才能博得最後的勝利……”
7月18日,中國第二次向日本提議停戰,和平談判毫無進展,而日本之騷擾行為,則繼續不絕。盧溝橋事變後,因三名日本人企圖入城而關閉的北平宣武門。
7月19日,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接受日軍中國駐屯軍所提出:一、冀察政務委員會向日軍道歉;二、第二十九軍從平津、蘆溝橋、永定門以東撤退;三、鎮壓抗日救亡運動,實行中日共同防共等“停戰”條件。宋哲元接受香月清司所有要求。宋哲元被迫接受日軍和談條件,以要求恢復至盧溝橋事變之前狀態為代價,而準備將北平守軍撤往保定以保全實力。23時,第二十九軍張自忠、張允榮簽訂就地停戰協議;當夜日軍又炮轟宛平城。7月20日,宛平攻擊戰豐臺附近前線,視察的日軍鈴木參謀。
7月21日,日軍控制北寧鐵路,截斷第二十九軍聯絡,繼續向平、津大舉增兵,已有42列運兵車到天津,並不斷由天津向豐臺、楊村等地增兵。國軍第三十七師集結完畢。盧溝橋前線,觀察軍情的日軍將領。
7月22日,日軍向華北秘密運送機械化部隊,並運送大量部隊秘密向華北集中。國軍第三十七師開始撤退。隨處可見的被日軍殺害的中國軍隊人員。
7月23日,中國獲得確切報稱,日軍8個師團約16萬人,已抵達平、津地區,或正在乘船駛華途中;日本拒絕遵約從前線撤軍,繼續由國內向中國華北增派空軍,大量運送軍事物資。一名被殺害的中國軍人躺在車底下。
1937年7月,北寧鐵道公署前,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委員長高凌霨(右)全家合影。日軍佔領北平、天津,高凌霨組織天津市治安維持會並任委員長。
7月29日北平淪陷。8月9日,江朝宗以日本軍為後盾,就任北平(北京)維持會會長兼特別市市長。
8月上旬,日軍進佔南口、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邯鄲鐵路沿線地區。8月,上海爆發淞滬會戰。8月19日,冀察政務委員會自行解散,8月22日日本正式宣佈。
閱讀更多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