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祕訣是什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岳陽樓記》中傳頌千古的名句,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之手,歷來被志士仁人奉為圭臬,影響深遠。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河北正定),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軍事家,宋仁宗時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子範純仁哲宗時為宰相,範純禮為尚書右丞,範純粹為龍圖閣直學士。

中國有句古話叫“富不過三代”,我們一般的所謂世家能看到三代不衰就很難得了,但自宋仁宗以來,直至清末,八百餘年,範氏家族家風不墜,科甲相繼,直到今天蘇州一帶範氏後人依然興旺,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長盛不衰,奧秘究竟在何處?

揭秘|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不為良相,便為良醫

據宋人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記載:年少時的范仲淹,有一次到祠堂求籤,問以後能否當宰相,籤詞表明不可以。他又求了一簽,祈禱說:“如果不能當宰相,願意當良醫”,結果還是不行。於是他長嘆說:“不能為百姓謀利造福,不是大丈夫一生該做的事。”

後來,有人問他:“大丈夫立志當宰相,是理所當然的,你為什麼又祈願當良醫呢?這是不是有點太卑微了?”

范仲淹回答說:“怎麼會呢?古人說,‘常善用人,故無棄人,常善用物,故無棄物’。有才學的大丈夫,固然期望能輔佐明君治理國家,造福天下,哪怕有一個百姓未能受惠,也好像自己把他推入溝中一樣,要普濟萬民,只有宰相能做到。但現在籤詞說我當不了宰相,要實現利澤萬民的心願,莫過於當良醫。如果真成為技藝高超的好醫生,上可以療君親之疾,下可以救貧賤之厄,中能保身長全。身在民間而依舊能利澤蒼生的,除了良醫,再也沒有別的了。”

揭秘|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獨富貴不如眾富貴

蘇州有一塊著名的風水寶地——南園,范仲淹正在做宰相,又是蘇州本地人,於是許多人勸他把南園買下來做住宅,以利後代出人才、做大官。

范仲淹卻說,一家人發達富貴範圍太小,於是他買下南園辦了“蘇州書院”,培養出不少人才。這塊地在蘇州現在是一座高中的校址。

將近一千年來,這裡出現了將近四百個進士,八十幾個狀元。他興建大利不為自己,願意讓更多的人分享這樣的風水寶地。

揭秘|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範氏家族的興旺,首先是范仲淹的道德垂範,其次則是范家的家風使然:

窮時

據宋·魏泰《東軒筆錄》記載,范仲淹年輕的時候,勤奮讀書。每天煮一鍋粥,等冷卻凝固了,分為4塊,早晚各吃兩塊。就著幾根鹹菜,稀飯裡拌一點鹽,這樣整整吃了3年。

富時

范仲淹後來做了大官,依然清苦儉約。一天,范仲淹留客吃飯,客人吃過飯,對人說:“範丞相的家風變了!”人問:“怎麼個變法?”客人說:“幾根鹹豆角,像棋子一樣排列在碟子裡,鹹豆角的上面放了兩小簇肉。從前,他窮的時候,只有幾根鹹菜,如今,加了兩小簇肉,不是家風變了嗎?”人們聽了,笑得合不攏嘴。

家教

范仲淹有四個兒子。“文正四子,純佑字天成,純仁字堯夫,純禮字彝叟,純粹字德儒,皆宋朝棟樑。

在看看宋·朱弁《曲洧舊聞》怎麼說范仲淹的子孫:“範正平字子夷,忠宣公子也。勤苦學問,操履甚於貧儒。與外氏子弟課於覺林寺,去城二十里。忠宣當國時,以敗扇障日,徒步往來,人往往不知為忠宣公之子。”

這個範正平是范仲淹的孫輩,已是少小長於官宦之家的公子,但品行卻比窮苦人家的孩子還好些,從來不張揚,他在城外讀書,距城有二十里地,夏天就用破扇子遮陽,每天往返步行四十里地上學,沒人知道他老爸範純仁在京城做宰相。

揭秘|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死後

範公死後諡曰:文正,世稱范文正公,並著有《范文正公全集》傳世。

根據諡法: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博聞多見曰文。

內外賓服曰正;清白守潔曰正;圖國忘死曰正;誠心格非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自宋朝以來“文正”二字被認為是“諡之極美,無以復加”,是一個文臣畢生最高的榮耀,兩宋300年,得文正諡號的也就李昉、范仲淹、司馬光、王旦、王曾、蔡卞、黃中庸、鄭居中、蔡沈九人。范仲淹一生出將入相,文章垂範後世,可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揭秘|范仲淹家族八百年來興盛不衰的秘訣是什麼?

家訓

范仲淹曾留下家訓百字銘,作為範氏傳家之寶,流傳千年~

孝道當竭力,忠勇表丹誠;

兄弟互相助,慈悲無過境。

勤讀聖賢書,尊師如重親;

禮義勿疏狂,遜讓敦睦鄰。

敬長與懷幼,憐恤孤寡貧;

謙恭尚廉潔,絕戒驕傲情。

字紙莫亂廢,須報五轂恩;

作事循天理,博愛惜生靈。

處世行八德,修身率祖神;

兒孫堅心守,成家種義根。

要言之,秘訣就是一個“德”字,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守德才能家業長青,一時的富貴不過過眼雲煙罷了,“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真正能夠流傳長久的世家大族都是那些謹守祖訓,累世積德之家,遠如孔子家族、范文正公家族,近如曾文正公家族莫不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