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長城上的「螺絲釘」

烽 燧

西周時

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點燃了烽火臺

烽火戲了諸侯,換來褒姒嫣然一笑

傾了周幽王之心,也傾了西周之國

烽火,不能輕視

那麼與烽火一字之差的烽燧

是怎樣的存在

千百年來,它的重要性

又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烽燧:長城上的“螺絲釘”

▲ 攝影 / 趙玉霞

敵人倏爾來犯,一時間烽燧傳信,狼煙四起。在戰爭中,烽燧起到示警的作用,並用不同的烽火形式,將來犯敵情傳遞給後方,從而保證了大軍迅速有效地予以反擊。

什麼是"烽燧"

烽燧:長城上的“螺絲釘”

▲ 圖為燃燒苣火所用的中苣,用葦草捆制而成 圖自嘉峪關長城博物館

“烽火戲諸侯”的烽火

是後世烽燧的前身

此時它的主要作用已經很明顯了:示警

烽燧何意呢?

如果只將烽燧等同於烽煙,顯然過於簡單

曾經有一個觀點是烽主晝,燧主夜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載

“晝日燃烽,以望火煙;夜舉燧以望火光也。”

然而,隨著西北敦煌、居延等地

越來越多的漢簡出土後

烽燧的面目終於清晰了

學者賀昌群認為

烽指烽火,燧指亭燧

燧所在之地就有烽火

所以史籍中通常連稱烽燧

換言之,烽是通信工具,燧是烽臺建築

烽燧:長城上的“螺絲釘”

▲ 攝影 / 李學亮

在新疆庫車縣西北,鹽水溝河谷東岸的戈壁灘上,克孜爾尕哈烽燧守衛在西出玉門關,通向龜茲、疏勒的交通要道上。在維吾爾語中,克孜爾尕哈意為“紅色哨卡”。


它始建於漢代,夯土結構,夾有木骨層,頂部木坯裸露在外。現存烽燧殘高約13米,底邊東西6.5米,南北4.5米。因受自然侵蝕,南側已呈現凹槽狀。作為新疆境內時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烽燧,它依舊偉岸的身軀見證了漢唐對西域的有效統治。

烽燧的職責

烽燧的職責

並不侷限於示警

假如展開一份古代關隘地圖

不難發現,它們大多集中在

山川形勝的險要之所

而在西北邊陲的荒漠戈壁中

名關卻屈指可數

玉門關、陽關、嘉峪關、鐵門關、肩水金關

這裡不需要關卡嗎?不是

或許是因為特殊的地形不利於設關

然而,關還不能沒有

於是烽燧便承擔了部分關的功能

唐代玄奘法師“偷渡”西行時

便不得不避開沿途的一些烽燧

烽燧:長城上的“螺絲釘”

▲ 敦煌周邊烽燧分佈圖 圖自《中華遺產》2018年03月

敦煌作為河西四郡的最西端,漢代在它的周邊廣佈烽燧,將其置於一個嚴密的烽燧預警系統之下。


考古調查顯示,敦煌北境的烽燧主要是沿長城一線,向西可至羅布泊(古稱鹽澤)以西,和庫車以東的烽燧相連。而在敦煌南境,也有漢代烽燧遺蹟。這些烽燧主要沿河谷通道線性展開,自東向西有榆林河谷、大泉河谷、黨河河谷等數條。它們從東、東南、南、西南等方向,彙集輻輳於敦煌。=

話 題

你見過哪些烽燧?它們是什麼樣的呢?

(文章內容來源自中國國家地理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