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峰:一家西北医院的领跑逻辑

刚刚过去的2017年,王凌峰喜忧交织。

作为

内蒙古包钢医院院长,他已在包头这座全国知名工业城奋斗36年。北京向西600多公里的包头,至今建城约200年,东邻农耕中原,西连游牧草原,两种文化在此交融。干净如洗的大街小巷,颠覆很多人心中“工业城”的刻板印象。位居闹市的包钢医院,正涂描60岁的年轮,其诊疗能力在包头首屈一指,但同样面临考验管理能力的难题。

众所周知,最近几年国内钢铁企业整体式微,依附包钢(集团)公司(下称包钢集团)的包钢医院,不得不另辟蹊径谋求发展。出路到底何在?医疗服务质量和数量如何不降反增?王凌峰的喜和忧均来自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答案。

出人意料的是,他们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向上通道。

我是院长 | 王凌峰:一家西北医院的领跑逻辑

不走寻常路——“抢跑”

1981年,包钢医院23岁,刚刚大学毕业的王凌峰19岁,两者结缘,再未分别。

正因为如此,王凌峰谈及包头和包钢医院如数家珍。统计数据显示,包头2016年全市常住人口数285.75万人,却有14家三级医院,开放床位14683张。算上其他类别医疗机构的床位,该市每千人口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高达6.07张。简言之,当地人均床位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加之最近几年,包钢集团正面临资金、市场、生产和经营的重重难关,包钢医院不得不从接受部分“输血”转变为自我“造血”。

同时袭来多重压力,无疑考验包钢医院管理者的引领智慧。

很多人知道,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学等公共服务机构,是过去几年热度颇高的一个话题。特别是2016年3月,国务院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把此事进一步推向高潮,并明确对国有企业办医疗和教育等机构实行分类处理,剥离方式包括移交、撤并、改制或专业化管理、政府购买服务等。

放眼全国,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重组改制,算是企业办医疗机构的主流路径。可是,王凌峰却不走寻常路——选择移交地方政府管理,而且巧妙赢得当地政府的认同。

时隔一年,王凌峰仍记忆犹新。2016年12月2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市委书记张院忠视察包钢集团,临时决定调研包钢医院。没有任何准备的王凌峰,如实介绍医院科室建设、发展规划等内容之余,敏锐捕捉时机,阐述医院困阻和规划。

被王凌峰评价“平时就很注重民众健康”的张院忠,当天听完汇报后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坚持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着力推进现代医院管理改革,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切实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医院。与此同时,他和随行同事表达了可以探索政府接收包钢医院的想法。

王凌峰坚信,这一天将成为包钢医院的里程碑。

当然,把企业医院移交地方政府管理,现实操作并不容易。目前国家对此没有统一的政策,只能因地制宜探索。因此,包钢医院的这项改革时停时走,甚至遇到解不开的“死结”。一个典型案例是,移交前要解决人员“编制”,可当下编制改革的总原则是只减不增。

无奈之下,王凌峰想到的破题之策只能是继续深化医改。在他看来,国家正在推进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思路空前清晰,即便偶有曲折,也是不得已的迂回。

值得一提的是,包头市政府同意接收包钢医院,除了王凌峰当天恰到好处的争取,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包钢医院强劲的“内功”。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包钢医院创造了国内企业医院普遍并不具备的光鲜,诸如诊疗环境、学科建设、患者体验等脱颖而出。

我是院长 | 王凌峰:一家西北医院的领跑逻辑

就诊环境蜕变——“快跑”

出生于内蒙古四子王旗,也就是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着陆区的王凌峰,到武汉上大学前还没见过高楼。他自己也未曾料想,多年后竟与搭档们造出几幢别具一格的医疗楼——伫立在少先路上的巍峨建筑群,也寄寓了王凌峰和同事们“建设区域最好医院”的愿景。

事实上,2008年之前,包钢医院的这个格局尚未展露。

当时,包钢医院就诊量日渐攀高,原有的就医环境难以承载,床位紧张、条件简陋,明显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面对激烈竞争,医院要获得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兴建新的医疗楼和整体优化就医环境成为当务之急。

作为包钢集团的下属医院,能争取到上级集团公司的支持至关重要。当时,包钢集团的经济总量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医院寻求发展的愿望、集团的雄厚财力以及管理层对医疗产业的重视,三者并存让包钢医院改扩建东风正好。

2008年2月,包钢集团出资4亿元,高达7万多平方米的综合住院大楼拔地而起,2009年底竣工投入使用。折线板楼和裙房相结合的形式颇为新颖,主楼为综合病房楼,包括内、外、妇、儿各专业科室在内的32个病区,设计床位1200张。裙楼为辅助检查和手术楼。

转眼到2013年,包钢医院还自筹1.8亿元,建起4.3万平方米的新门诊楼,设置窥镜中心和生殖中心、现代化门诊药房、门诊配液中心,同步解决急诊、门诊和儿科输液问题。另外,医院新建的两部廊桥,连接综合住院楼、新门诊大楼、老年保健楼、肿瘤综合治疗楼,患者徒步的时间被显著压缩。而这,只是包钢医院改善患者体验的其中一个举措。

至此,包钢医院可谓真正实现诊疗集中化、规范化和一体化。

细致观察包钢医院的改扩建,处处透露“追求更优”的心思。患者踏入院区,首先看到门诊楼前的环形车道,车辆同向行驶而避免拥堵,这种设计在北上广的医院屡见不鲜,但在二三线城市的医疗机构却不多见;旨在最大化利用空间,包钢医院还设置“急救应急停机坪”,闲时为停车之用,蓝色告示牌上写明“此停车场为直升机急救应急停机坪,请留下联系方式,随时挪挪车”;进入门诊大厅,地上清晰标识各科室的位置和方向;墙壁开辟专区展示专家信息和出诊时间,内置日光灯,既安全又保障老人看得清楚。此外,院内还设有门诊儿童乐园、西点咖啡屋、便民超市及药房……

过去10年,包钢医院就诊环境的蜕变前所未有。

我是院长 | 王凌峰:一家西北医院的领跑逻辑

与美国专家合作开展心脏手术

内聘外引双驱动——“助跑”

倾力构建的楼宇、精心布设的诊疗空间,承载起包钢医院的愿景。然而,让它真正成为包头市“最佳”医院的还是不懈锻造“内功”。

王凌峰回忆,他1981年毕业后进入包钢医院普外科,当时包钢集团烧伤病人很多,医院烧伤科人手紧缺,果断在1986年转到烧伤科。几十年来,他致力于烧伤、整形外科领域的临床医学和研究,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深低温储存皮肤、微粒皮移植、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等一系列新技术,使包钢医院大面积烧伤的救治水平攀登至内蒙古领先地位。

这也是包钢医院学科建设和个人成长的缩影。王凌峰认为,打造优势学科是包钢医院得以脱颖而出的关键,至于发展遵循的路径可以概括为“内聘外引”。

一名专家带起一个学科的例子比比皆是。对内,包钢医院公开选拔聘任学科带头人,重点推进亚专科、亚专业、专病建设,花大力气聘任首席专家、返聘专家,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机制,发挥好临床医学技术骨干和专家、老专家的作用,同时大力发展整合医学,强化多学科合作。

对外,包钢医院积极开展高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引入先进的临床诊疗技术和理念。2017年,该院先后与美国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克瑞顿大学,以及韩国的美之爱医疗美容医院等合作,同时帮扶蒙古国颂都医院。以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的合作为例,包钢医院早在2002年就与该中心的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作为美国最好的心血管诊疗机构之一,该中心向包钢医院传授心脏病诊治经验、疑难心脏病手术技能,以及培训心脏病外科和内科医生,帮助包钢医院提高心脏病诊疗水平。

包钢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韩波曾感慨,“美国麦克劳德区域医疗中心是心脏疾病治疗方面的国际级品牌,国际上通用的心脏病手术标准,也是人家制定的,人家做手术那是菜单式的严谨!我们从人家那里真学到了不少东西。”

如果说,内力兜住了包钢医院学科建设的网底,借助外力则让该院围绕学科发展铸造出向更深和更广延展的可能。内外合力之下,包钢医院在器官移植、创伤及危重症救治、肿瘤综合治疗、康复医学等方面形成优势学科集群,10个学科跻身“2016年度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内蒙古前三强,居包头市首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