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签订澶渊之盟,30万岁币换来百年和平到底值不值?


个人认为值。

澶渊之盟背景

宋朝自从雍熙北伐之后,由进攻转为防御,而辽国却不断南下,侵扰北宋疆土。定州对峙之时,宋真宗在寇准的强力要求下,御驾亲征。最终双方都希望罢兵求和。



澶渊之盟内容

第一;规定宋辽双方为兄弟之国(但是因为辽圣宗年幼,后世仍然以此为耻)

第二;宋辽以白河沟为界,双方不设兵戈,不招降纳叛

第三;宋朝每年向辽提供“军旅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第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以上虽然两条有利于宋朝,两条不利于宋朝但是实际损失不大。

虽然辽圣宗年幼,但是毕竟是兄弟之国,双方是可以平等交流的,而且在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双方以兄弟之国平等交流了百年,期间双方基本没有大的战事发生。百姓安居乐业,边境牛羊被野。

虽然宋朝每年给予辽国30万岁币(银十万,绢二十万),但是由于双方在边境展开了互市的贸易,宋朝每年依靠外汇赚取的远高于此。

当然澶渊之盟是双方达到平衡后的产物,双方谁也无力吞并对方,最终选择了妥协。而辽国却在不利的情况下占了便宜。



这里说个题外话

宋辽两国谈判时,宋真宗派曹利用去和辽国谈判,对曹利用说道;如果事不得已,就算是百万资财也是可以的。

而寇准叫住了曹利用说道如果岁币超过了30万,就要砍了曹利用。

曹利用经过谈判达成了30万的协议,当曹利用告诉太监时,太监以为是300万。转告给了宋真宗,宋真宗大惊,不过也是无奈。最后知道仅仅是30万之时,大喜,并且重重的奖赏了曹利用。


我是越关


哪里值了呢?

在“静Yes”看来,对《澶渊之盟》吹捧得越厉害,就说明今天的泛和平思潮有多泛滥。


从自诩中原正统的一家独大到被迫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到最后约为兄弟之国,平起平坐。对于北宋而言,这意味着从建国以来将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是北宋对外政策的巨大失败。

从此以后,北宋不但彻底失去了收回燕云十六州的可能,还不得不每年给辽国岁币20万,绢10万,还要被迫打开边境,设置榷场和辽国展开贸易,无论如何这都不能算是北宋的胜利!

很多人说区区30万的东西,在榷场几天就赚回来了,北宋却获得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


这是典型的阿Q精神,就好像我被别人抢劫了,回头一想,反正这个钱也是自己刚刚买彩中的奖,就当没有中奖就好了嘛。实践证明,北宋政府的自我麻痹精神相比于阿Q不遑多让。

《澶渊之盟》实质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宋辽的国土交易。即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南部两州,而北宋需要将两州的赋税交给辽国,赋税的数目,大概是30万绢币。

可怜这块本来就是中原王朝的土地,不但收不回来,还要倒贴侵略者。这样的条约,哪有平等,值在哪里?


边境贸易便宜了谁?

再说边境贸易的事,“静Yes”虽然不认同乾隆皇帝的那句“我天朝物产丰盈,无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狂妄之语,但是在封建社会,真的就是这样一个一家独大的情况。

中原王朝小农经济立国,除了马匹等战略物资,真的没有什么需要从游牧民族那里进口。反而是游牧民族缺少盐铁等战略物资,需要不断从中原贸易获得,而在中原关闭边市进行封锁时不得不南下抢劫。

现在好了,北宋不得不打开边境市场,辽国可以源源不断获得物资。而北宋是无法通过榷场得到自己心爱的战马的,因为辽国限制出口。


榷场实质上是便宜了辽国,而很多后人还在沾沾自喜挣了多少辽国人的钱,真是可笑!

条约换来的和平靠谱吗?

最后说一下百年和平的事。我们知道有句俗语叫“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这句话用在北宋身上特别合适。

我们先不假设北宋和辽国一直打下去会不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单看北宋和后来西夏的战争,就知道没有战争熏陶的北宋军队真的就是草包。


在军事上辽国是强于北宋的,这不是一句兄弟之国就可以持平的。而在《澶渊之盟》后,辽国还在北方和高丽干,和其他少数民族干。而北宋,就只剩下被干。

而《澶渊之盟》也没有给北宋带来所谓的安全感,北宋一直在宋辽边境大量种植柳树,以期阻挡辽军铁蹄。而且,这种和平最终让北宋武功尽失,北宋在辽国覆灭后,紧接着成为女真人的刀下鬼。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澶渊之盟,从本质上来说,是宋辽两国军事势均力敌的结果,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在军事上彻底战胜对手,和谈是解决军事争端的最佳方式,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就在公元999年,萧太后和辽圣宗在南京(今北京)举兵南征的前夕,宋真宗赵恒亲自看望卧病中的曹彬,曹彬对真宗说了这样一番话:

太祖英武定天下,犹委孙全兴经营和好。陛下初登极时,承矩常发书道意,臣料北鄙终复成和好。

意思是,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就曾委任孙全兴与辽修好,如今陛下(真宗)刚刚登基,就委任何承矩(当时的雄州知州)向辽国修书传递和好之意,臣(曹彬)料定宋辽边境必定走向和平。

曹彬算得上是太祖太宗朝的两朝名将,他身经百战,多次与辽国对阵,他知道辽人的厉害,他也知道太祖和太宗都在对辽战争中吃了不少苦头,他更知道宋辽两国战事频仍,双方都已经厌倦战争了,这个时候,和平谈判才是解决之道。

听完曹彬的这番谏言,宋真宗说道:

此事朕当屈节为天下苍生,然须执纲纪,存大体,即久远之利也。

宋真宗表示,他要为天下苍生着想,从长远之利解决宋辽争端,换句话说,宋真宗已经有意改变宋朝立国几十年来的对辽策略了

事实上,不管是曹彬也好,宋真宗也罢,他们都非常清楚当时的现实情况,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

宋太宗在位时期,两次御驾亲征,结果一次比一次输得惨,甚至自己的腿还受了箭伤,一辈子都没好利索,而两次北征下来,边防军只剩下不到一万人的残兵败将,史书记载“缘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皆无斗志”,战争的代价非常之大。

而你以为辽国那边就占便宜了吗?其实也没有,辽国对宋朝的频繁来犯不胜其扰,而且耶律休哥、耶律斜轸等名将也相继凋零,虽然据有燕云之地,但燕云百姓其实还不怎么认同辽政权,当时民间潜逃至宋朝的人非常多,辽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也经不起长年累月的战争消耗。

其实,如果我们站在辽的立场上来看宋初对辽战争的话,宋朝反倒像是主动侵略,而辽朝则更像是在自卫反击,而且几十年下来,双方谁都没占什么便宜,反而两败俱伤

事实上,有一些历史学者研究认为,辽国时常侵扰宋朝边境,主要是因为辽身处寒冷之地,物资匮乏,而宋朝却又不肯开边贸易,这才造成了宋辽边境的频繁军事摩擦。而公元999年辽国决定南征宋朝,也并非是真的想侵犯宋朝国土,辽既没那个必要,也没有那个实力。

作为统治者的萧太后,非常厌恶战争,史称“契丹母老,始厌兵”,但她还是决定南征的目的其实只有三点。一是忌惮于宋太宗的两次北伐,要攘除边患,二是收复失地,主要是后周时期丢失的瀛、莫关南旧地,第三就是想用武力求得与宋朝的贸易互通。

分析完澶州之战前的两国背景,我们再说回到澶渊之盟。

这次盟约是基于澶州之战签订的,这场战斗双方胜负参半,辽国虽然兵锋正盛,但是澶州守将李继隆射杀了辽国大将萧达凛,士气已然受挫。此时此刻,宋朝守军其实并未受到特别大的损失,而且辽国驱兵数千里,长途奔袭,内防空虚,这其实留给了宋朝一个绝佳的反击机会。

当时的边关守将杨延朗就提出过这样的建议,建议宋真宗扼守险关要塞,断其后路,辽兵必败,燕云必能收复,然而保守的宋真宗最终并未采纳这一意见,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后事诸葛亮批判宋真宗的保守怯懦,其实,在大的原则上,宋真宗的虽然保守,但他的头脑还是十分清醒的。

开战前萧太后送来求和的书信时,宰相毕士安认为,辽国和谈请求可信,然而宋真宗却说道:

彼以无成请盟,固其宜也。然得请之后,必有邀求。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遗之货财,斯可也。所虑者,关南之地曾属彼方,以是为辞,则必须绝议,朕当治兵誓众,躬行讨击耳。

宋真宗虽然也有意求和,但他并不盲目,他知道辽国并非单纯只是求和,一定会索要后周时丢失的关南之地,以此为和谈的要挟,宋真宗给众人定下了原则,给钱没问题,但割地绝对不行。

一直到后来,曹利用奉命与辽国谈判,宋真宗给曹利用的指示也是,送钱可以,但寸土不让。很快,曹利用和谈成功,和辽国许诺了三十万岁币,从此双边修好。

因此,经过我的这一番分析,可以看出,宋辽签订合约几乎是历史的必然,即便没有澶渊之盟,也会有别的盟约。

作为政治家的萧太后和宋真宗,他们都绝对不会明知打不过,还要一意孤行穷兵黩武,举国之力,在军事上拼消耗,那只能彻底拖垮自己。

然后,我们再来看这三十万的筹码到底值不值?有学者对次做过经济统计,三十万的岁币只占到宋朝一年全部现金收入的1.53%,占到宋朝一年全部财政收入的0.4%。

这样一看,我们用脚指头都能算清楚这笔账到底值不值,

三十万岁币对宋朝只是毛毛雨,却可以换来边境的长久和平,这简直太值了。而且,如果两国继续缠斗的话,随便一次战役的军事开销就得数百万,甚至上千万投入,并且生灵涂炭。

明朝的崇祯也曾考虑过和满洲和谈,而且还派出了使节,然而崇祯最终为了自己的颜面,拒绝了这一机会,最终的结果大家也就都知道了。

事实上,谁都不是傻子,这笔账辽国也算得很清楚。三十万岁币对宋朝来说是毛毛雨,但对辽国而言就是一笔巨资,而且,萧太后再也不用担心南部边境的忧患了。如果说辽国在军事上真的有实力夺回失地,甚至大举侵犯宋朝的富庶之地,那它绝对不会要三十万这样的小恩小惠。这样也能反证得出,澶渊之盟的确是双方军事上势均力敌的结果和产物。

另外多说一句题外话,我觉得历史对宋真宗的评价有欠公允,宋真宗除了大搞天书运动之外,他几乎没有太大过失,在他统治初期,国家财政有了跨越式增长,人口由宋太宗时期的四百万户,增长到了六百万户,社会一片盛世景象,史称“咸平之治”

历史上的开疆拓土者固然是伟人,但保境安民者亦是明君。


如果看官觉得本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和关注。



二十四史凭栏处


澶渊之盟30万买和平是否值得?既然是钱,那先来算算经济账。

根据《宋史 食货二》,在下面列出宋朝时的赋税收入:

1、至道末,总七千八十九万三千,7089.3万;

2、天禧五年,视至道之数有增有减,总六千四百五十三万,6453万;

3、景德中,赋入之数总四千九百一十六万九千九百,4916.99万

4、皇祐中,增四百四十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五,即4916.99万+441.8665万=5358.8565万贯;

5、治平中,又增一千四百一十七万九千三百六十四,即4916.99+1417.9364=6334.9264万贯。

辽岁币占北宋总税赋收入的占比见下图

即:30万辽岁币占据北宋年税赋总收入的0.5%左右。用0.5%的钱即可买来百年和平,你说值得吗?

当然,会有人说:百年和平是导致北宋军队战斗力低下的原因——因为没有了战事。但这只是一个表面的原因,实质的原因有两个:

一、北宋没有向外扩张的野心和文化基因,除了燕云十六州之外,对于西北、西南等地区均无占据的野心。

周星驰说:
一个人若是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

北宋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没有梦想!对于大唐深入中亚,征服北方草原这些狂野历史,北宋非常的鄙视——种田、读书、写字、打老婆孩子,人就应该这么过一辈子!这就是北宋的书生气。

二、北宋在建立初期,已经存在重文抑武的统治基因和体制。对于武将而言,反正功劳不是自己的,何必那么拼命!北宋的年赋税收入虽然高,但主要收入主要支付在三个方面:

1、皇帝、皇族的开销;

2、北宋大小官吏的薪俸;

3、仅百万规模的禁军和各地州兵的军费开支。

北宋在澶渊之盟之后的百年间,不是不重视军事。如果按照北宋时的军费占年税赋比重,今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比得上它。但问题的是关键在于:面对每年按编制人员发放军费,官员们都选择了侵吞军饷,以老弱病残来充数,真正的士卒最多只达到三分之一。近百万的禁军,真正能够作战的不过30万。每年60万禁军的军费大部分落入各级官员手里。

王安石试图用隋唐时的调兵制度来解决北宋军费过高问题,但因为涉及赵匡胤的重文抑武祖制问题,效果不大。




欢迎关注历史哨声——为您提供有价值的观点,多元化解读历史!谢谢您的阅读!

历史哨声


澶渊之盟,不好简单地用值或者不值去评判

澶渊之盟之前,辽圣宗与萧太后亲征,其军队深入宋朝境内,到达澶州(河南境内),主将李继隆死守澶州,并且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军主帅萧挞凛。而此时北宋皇帝宋真宗也接受了宰相寇准的建议,亲征抵达澶州城下,双方军队对峙澶州。


彼时的情况如下:辽军连日征战,深入北宋腹地,此时兵锋已衰竭,再加上主帅阵亡,可谓是士气大挫,同时,其身后还有杨延昭等人的军队(辽国并没有直接面对北境的主力),一旦宋军两面夹击,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而宋军则射杀主帅后士气大振,再加上皇帝亲征,军心更盛。澶渊之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签订的。

之所以要介绍背景,是为了说明这样一种情况:澶渊之盟,并不是城下之盟,至少在当时来说,双方势均力敌。所以,这份合约,严格意义上讲并不算是不平等条约。至于其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摘自百度百科):

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即按年龄之意,笔者注)。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其中被认为是“屈辱”的一条,无非是每年给辽国十万银两,二十万匹绢。前文说过,在双方势均力敌的基础上,这些条约肯定是双方都认为没什么损失的,否则条约不会达成。所以,宋朝这么做,的确是有原因的。

原因一,北宋的财政收入很高,这些支出对于北宋来说不算太大损失(至少当时来看,但后来就不一定了)

原因二,战争的损耗对于北宋而言,远不止这个数字,而且北宋不一定能在以后的军事交锋中压制辽国,换取和平是当务之急。

原因三,边境贸易中,北宋由于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更高,所以其占优势。这些岁币的损失,可以一定程度上从边境贸易中再赚回来。

所以,基于以上原因,北宋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甚至还赚了,因为宋真宗是辽圣宗的哥哥。而就条约签署的一段时间内来看,它的确很值得,宋朝边境安稳,经济发展有了保障,也避免了两线作战(和西夏,经评论区的朋友指出,当时西夏尚未建立,故此处代指李元昊祖父李继迁的夏州割据势力)。

然而,宋朝制度的一个缺陷,却使得岁币与绢成为百姓的负担,那就是冗官,冗兵 冗费问题,归根结底,是宋朝政治体制分权太过的原因。

宋朝体制的设计者赵匡胤,赵普,在设计制度时,考虑的就是:一,压制武将,这基于五代时期武将得势后政权更迭频繁的教训;

二,分权,把所有权力都进行细分,防止某个人在某一职位上专权。就是这第二条,导致了官僚机构不断膨胀,因为要分权就得在一个职位上多设置几个人,这样的话,行政经费就大大增加,因为在宋真宗时期方面暴露的并不是很突出,所以他自然觉得这个钱不多;而冗兵则造成了军费支出巨大(荒年募兵,北宋在饥荒年大量招募灾民进入军队,用发军饷的方式代替直接赈灾),这在宋真宗时期,也不是很明显。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冗官冗兵越来越严重,国家财政越来越亏空。到了宋神宗即位时,国内收入虽然很多,但是支出却远多于收入,即,财政赤字巨大。在这种情况下,十万两,二十万匹,就成了负担。更何况,在辽兴宗重熙年间,辽国趁着宋朝对西夏作战屡战屡败,从中敲诈,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白银每年增加十万两,绢增加十万匹,史称重熙增币。这样一来,北宋的财政压力便更加巨大。

而且,这种和平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使得辽宋两国的军事实力都退化不少。辽国由于本身军制和常年打打其他游牧民族的缘故,退化的慢些,但辽兴宗两次西征西夏李元昊,都大败而归已经说明问题了;而宋朝由于战事少,且压制武将,导致了军力退化严重。



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一个新兴的强大民族崛起后,两国都不是对手。因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于是乎,在女真首领阿骨打起义后,迅速灭掉辽国,其过程中不少以极少胜极多的难以想象的胜利;在灭辽之后不久,金太宗灭北宋

所以,综合来讲,在当时,这份和约对两国而言,是绝对值得的。因为十万银两,换取两国几千万生灵免于战火,对宋朝而言,更是在经济,文化上达到了一个巅峰;然而,站在上帝视角,会发现这份和约的签订,对两国灭亡都是一个重要原因。

故而,要论到底值不值得这个问题,当真难以简单论之。

【欢迎诸位交流讨论!(本文为原创文章,作者在百家号,企鹅号均有注册账号,如发现搬运抄袭,必究法律责任)】


庭州行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应当说,就现实意义角度来说,宋辽的澶渊之盟应该是值得和占便宜的。但从战略布局和角度,以及长远利益来看,北宋集团无疑是失败的。

北宋给予大辽的30万岁币完全可以从双方的贸易中赚回来,而且大辽的贵族需要北宋的奢侈品等大量的商品,而北宋唯一需要的就是大辽的皮毛和战马,而战马却是大辽严格禁止贩卖到北宋的,因此而言,北宋在双方的贸易中是绝对获利的。

双方的百年和平给双方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边境安定,双方往来频繁。极大的促进了双方经济增长也带动了边境百姓的安宁与和平。应该说益处巨大的。

但就长远来看,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伤害也是巨大的,但他是逐渐养成的,在聚集时期是不会爆发的,但一旦爆发就是绝症无法拯救。就双方贸易而言,北宋难道还敢断绝双法贸易?一方面需要赚回岁币。再一方面就是为了稳定辽国。如果北宋断绝同辽国的贸易。可以肯定的是,大辽绝对可以大规模劫掠北宋边境。如此一来,双方的协议就是废纸。因此上说,北宋妄图通过经济制裁来制约大辽无异于痴人说梦。

北宋是以文制武,文官掌军。严苛地压制武将的权力和地位,而北宋的国策是守内而虚外。既然可以花钱买平安,自然不会用武力来保卫国家。北宋缺乏两汉的尚武精神没有进取心。北宋的体制已经被儒家思想所绑架。而儒家到了两宋已经开始僵化和死板,士大夫也没有了开疆拓土的意识和能力。守内而虚外逐步成为赵宋以后国家的立足之本。民族的尚武精神,分进意识已经丧失,而保守,内敛。沉默成为民族的特性。

两宋皆亡于外,就是在于武力不修。过于防范武将的结果。一个国家经济再强大,如何国军事疲软和软弱,也必将被他国所灭。




清水空流


值,当然非常值得,百年和平不但给宋朝带来了繁花似锦也给辽国带来了休养生息,战争是非常残酷的,无论是哪方都会收到极大的打击,都经济生活和人命都是非常大的损失。

檀渊之盟给宋朝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经济,最昌盛的文化,最伟大的文明,最文明的政治制度,可以说澶渊之盟造就了宋辽两国的繁荣。辽国也从一个游牧民族演化成了一个有城池有建制的封建王朝。


昭烈名臣


值!宋朝赚大发了,给辽国的岁币跟辽国打仗消耗的军费物资比不过是些毛毛雨了。“澶渊之盟”还规定了宋辽两国在边境开设市场进行商品物资贸易,这才是最厉害的,辽国畜牧业发达,但是经济工商业落后的很,跟宋朝搞贸易是原材料换工业品,哪怕是手工业品,谁占优势劣势不用多说了吧?还有,辽国自己不大铸造货币,民间流通的都是宋朝的钱,因为辽国本身就缺乏金属矿藏。国与国之间贸易往来用人家的货币,就像今天国际贸易用美元结算一样,谁赚谁赔了?所以“澶渊之盟”后辽国的经济命脉逐渐被宋朝捏住了,得到的“岁币”不但不够用还得倒贴。宋辽之间再无战争,一个决定性的原因是辽国经济被掏空了,打不起仗了。但是和平也是腐蚀剂,宋朝在太平岁月里逐渐腐朽,繁荣发达的经济状况导致享乐奢侈成风,等到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崛起南侵,宋朝竟是“靖康之耻”的不堪一击


立志成虫


中国古代之所以发达,在于中国早早地进入了农耕社会。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在于规模化,驯服化,与游牧社会相比,农耕社会强在整体,弱在个体。

因此,中国如果出了一个好战的皇帝,全力准备战争的化话,北方民族是打不过中华的。汉武帝、朱元璋就是典型的例子。

但是战争对于农耕社会的中华来说,好似一群家牛对付一头野牛,无论怎样,都要以花费很大的代价。汉朝自汉武帝之后迅速衰落,就与汉武帝大征匈奴直接相关。

因此,中国人与北方民族的战争,怎么讲都没有什么便宜可言。从一代人、一届皇帝来讲,檀渊之盟都是远远利大于弊的。只不过从民族精神而言,中华民族就有了弱于战事的名声了。

从历史上看,中国对北方民族一直是胜少负多,胜也是惨胜。就象康熙对战噶尔丹,一直就是以五倍以上的兵力与之打消耗战,如此一来,局部或许败了,全局却能取得胜利。

檀渊之盟是明君名臣一起打出来的,这是寇准灵活运用“垃圾人定理”的经典战例,一方面保证了边境的和平,一方面胜利之下的赔款也给民族留下了颜面,较之后世败后赔款的做法,不知好上多少。


追求一句中的


汉武帝厉害,但是他把文景之治的全部财富消耗殆尽。导致民不聊生叛乱四起。宋朝用财政收入的1/20换来和平。才有了清明上河图的繁荣。老百姓安居乐业,一天开始吃三顿饭。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占领全世界很光荣。可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一将功成万骨枯。更别说一个征战四方的国家。从春秋时期,汉人就开始和草原人民争斗。难道我们要的就是两千年不停的战争。草原人民由于没有铁,盐,粮食,布,茶叶,几千年来才一直抢夺农耕民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