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生肖,星座,塔羅牌——用手機直接解碼未來

“相愛沒有那麼容易,每個人都有他的手機”

段子化用了兩句歌詞,調侃現代人對手機的依賴甚於愛情。對現代人來說,沒有了手機,似乎擁有全世界都沒有意義。

有數據統計,中國人每天上網約4小時,人均下載APP 40個以上。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分析,將手機分成高中低檔三種,將這三種類型手機用戶的APP下載數量及使用偏好做了如下歸納:

低端機型 平均下載APP 39個 用戶APP偏好 最關注日曆、鬧鐘、天氣等輕量級實用型,而對導航地圖類APP的需求明顯低於國內移動網民整體水平。

中端機型 平均下載APP 52個 用戶APP偏好 對導航地圖、吃喝玩樂類APP偏好度最高,滲透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7%左右,同時中端機用戶對支付和綜合商城類APP的偏好度也較高。

高端機型 平均下載APP 56個 用戶APP偏好 對能提高生活品質的生活小工具、圖書閱讀和投資APP較感興趣。

不敢斷定這個分析是不是準確,但切入的視角比較有趣,不妨藉著這個統計,為用戶們進一步畫畫像(這個分析以機型檔次為參考維度,為避免爭議(手機檔次不必然對應手機用戶的某些特點),僅根據用戶對APP的偏好,將原來統計中的三種機型分別對應為一、二、三類用戶)。

不要生肖,星座,塔羅牌——用手機直接解碼未來

第一類用戶(不考慮老年樣本)偏好輕量級實用性工具,如鬧鐘,天氣預報等,雖然信息有限,不妨武斷點做個結論,該用戶群體對互聯網應用相對淺層化。他們慣常使用的APP,功能不稀缺,可替代性很高。從另一個角度推測,這類群體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相對簡單,互聯網的各種應用,相對他們來說,只起到“補充型”作用。

第二類用戶,對導航,吃喝玩樂,網上支付偏好度較高,意味著他們的生活應該相對多元,網絡工具對他們有切實參考和指導意義。網絡應用對這一類人的起到“改善型”作用。

第三類用戶,對閱讀,投資及改善生活品質的工具感興趣。顯然,網絡應用對該類人群的實質意義更大,定位為“拓展型”作用比較合理。

對APP的選擇偏好,本質是對網絡實際應用的態度,我們再進一步抽絲撥繭,合理推論,開一開腦洞:

“補充型”人群,實際上和網絡是弱相關的,缺乏真正的互聯網需求

,更多的是披著互聯網外衣的“偽網絡需求”。比如日曆、鬧鈴,視頻,其實一點都不互聯網,只不過是把簡單工具的集成或替代(日曆表、鬧鐘、電視),沒有這些APP對現實生活根本不會有實質的影響。

“改善型”用戶,和網絡關聯性較強,有明確需求,並且不容易在現實中獲取解決方案,能通過網絡,找到響應這些需求的路徑。

“拓展型”用戶,不僅是通過網絡解決現實需求,而是要引領風潮,創造現實和網絡的連接點。一些新的網絡應用恰恰是因為他們創造了需求點,才被開發出來,滿足這些新需求。

不要停,讓腦洞繼續開下去,反推一下這三種類型的人群,在現實生活中是不是也對應這幾個標籤。僅為推測,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補充型”用戶,現實中也多以“補充型”角色出現,在社會或團體裡,分量不重,存在感不強。

“改善型”用戶,有較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能一定程度改善或提高所在環境的水平。

“拓展型”用戶,具有主動性,思維、格局有開創性,有能力讓所處的環境實現根本突破。

儘管是推測,還是有些遺憾,這個統計對APP的分類比較粗線條,如果能更細化,涵蓋社交、影視、遊戲等APP的使用偏好,就可以讓用戶畫像更準確,更生動。但這些信息和推論足以證明,芸芸大眾看似無差別刷屏,其實,我們不一樣,差別不僅大,還可能很大。

選擇是價值判斷的延伸,工具是實現路徑的體現。有什麼樣的價值選擇,就會有與其匹配的工具出現,很符合吸引力法則。APP偏好同樣如此,什麼樣的生活狀態決定了匹配什麼樣的應用工具。同樣,工具也會反過來塑造生活狀態,越想放逐,越給你呈現各種各樣的放逐方式;越想提升,越給你提供更多向上的梯子。只不過互聯網領域的吸引力法則,換了個名字,叫算法推送。

不要生肖,星座,塔羅牌——用手機直接解碼未來

網上有很多算命占卜的APP,紫薇斗數,星座血型,可以問運勢、算前程。其實大可不必,看看手機上下載的各類APP,大概歸納一下,結合自己的時間分佈,基本就可以給自己一個結論了,說不定比那些專業APP還準。

手機及各種互聯網應用的出現,給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信息、資訊從沒如此快速、公平的普惠大眾。網絡對每一位用戶同等友善,基本沒有差異化門檻,不論你是高檔手機,還是普通智能機,都可以無差別得到你想要的東西。唯一的差別,也是最核心的差別,是你想要什麼,你的時間如何分佈?

砍柴人和放羊人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砍柴人和放羊人一直在聊天,消耗著相同的時間,太陽落山了,放羊人趕著吃飽的羊群,勝利收工,而砍柴人卻兩手空空,估計回去生火做飯都是問題。現代社會幾乎人人刷手機,意義卻千差萬別,有人在揮霍,有人在揮灑;有人在花錢,有人在賺錢;有人在流淌生命,有人再拓展生命。

不用說教,也無關對錯,網絡像一個大花園,有美景、有鮮花,有蚊蟲,也有死角。花園門口,熙熙攘攘,人來人往,有人視而不見,不理不睬;有人摘了幾朵花,撿了兩片葉子;有人曲徑通幽,發現其中妙處,別有洞天。不用上綱上線的分析、批判,都有道理,各取所需,各得所好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