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用戶67942720515


1、與內在的自己對話,感受受傷的內在。在你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試著安靜下來,問問自己你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不要與它對抗,讓這種感受在你的全身流動。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有過類似的感受。跟著自己的回憶追溯,試著找到它原初的樣子。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正視別人的不完美。當你在工作中感到崩潰,力不從心,而小心翼翼,習慣性的拖延,漫無目的的努力的時候,接受自己的不足。能力和經驗上的不足並不可恥,不敢正面面對,採取逃避或盲目的態度才是無法成長的根本原因。你在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爭取應有權益的時候,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好惡和立場,允許不同的觀點和態度的存在。接受不同,也不否定自己。如果自己曾經被別人用拒絕或嘲笑傷害過,告訴自己那不是你的錯。學會感知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允許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內在孩子對話;察覺到真實的需求;愛自己的內在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完美,替那些傷害對自己說抱歉;鼓勵自己,不再否定自己;尊重自己,不再忽視自己;擁抱自己,不再攻擊自己;釋放自己,不再壓抑自己;認同自己,不再懷疑自己。

3、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前面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都是讓我們做自己的容器,通過覺知自己童年的體驗來自我療愈,通過覺知自己的恐懼、內疚和自卑,去擁抱自己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在覺知的過程中,你發現自己無法承受這些感受,可以找一個更好的客體來作為療愈自己的容器。比如說專業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無論是自我療愈還是心理諮詢,都是要看到那個受傷的內在孩子,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同盟,支持和鼓勵他,承認和接受他的感受,讓內在孩子的感受得以宣洩和表達。面對內在孩子的憤怒、悲傷、哭泣給與支持和鼓勵。這樣內在孩子的恐懼、孤獨、自卑就被化解了,負面的能量得以轉化,得以療愈和解脫。


啤梨


自從心理學在中國流傳開始,越來越多人注意到原生家庭給人們到來的影響是很深遠的。因此也越來越多年輕夫妻開始注重家庭教育,希望下一代不要延續上一代(自己)的不幸。

原生家庭給一個人的帶來的心理影響究竟有哪些呢?

一、積極的一面

樂觀、自信、自尊、自愛……


二、消極的一面

自卑、自負、傲慢、偏執……


可能有人會有疑問,說的這些不都是人格的體現嗎?不錯,這就是人格,而人格基本是在童年時代慢慢形成,沒有哪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夜之間養成的。


同樣,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可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重要。


那麼,是否童年留給我們的陰影就無法擺脫呢?答案是否定的。


回到正題,如何克服(擺脫)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家庭帶來的自卑感的因素有哪些——

一、愛的缺失

兒童時期主要任務是養成孩子的安全感,而孩子的安全感來自於父母,因此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非常粘著父母,尋求父母的關注、保護,來獲得安全感。


在兒童時期,孩子自身價值觀、人生觀,對世間的是非好壞無法很好的做出判斷和區分。這個時候可以依賴的就是父母,需要父母來幫ta們判斷好壞。如果這個時候父母給到孩子的關注、關愛不夠,孩子從父母哪裡得不到支持,外界這些信息一下子如洪荒野獸般一下全部湧入進來,沒有一個安全帶(父母)的緩衝,安全感也就容易缺失了。一旦孩子的安全感缺失,那麼自卑就很容易形成。


所以我們很多時候可以看到,在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家庭長大的孩子(留守兒童),往往容易產生自卑感。


二、家庭教育

兒童時期養成自尊也是一個重要的任務,如果家長長期的否定孩子,無論是大事、小事、學習成績、勞動成果等等,當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受到否定、批評,長期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慢慢地孩子就會認為自己是一個無用的人、笨蛋。


長時間如此下去,孩子自尊心就會降低,自卑感也就慢慢的增加,從內心深處開始自我否定。


三、經濟支撐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次,分別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需要。


生理需要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衣食住行,而物質是生存的基本。當一個人經常吃不飽、穿不暖,那麼生理上的需要就得不到完善的解決,以至於ta一直在尋找這種需要。


我小時候家庭是很窮很窮的,吃完這頓沒下頓這種囧境也是經歷過的。以至於成年後的一段時間我們對生活是非常檢的,可以說有錢不捨得花——衣服買便宜的,鞋子買便宜的,飯吃最便宜的。因此那段時間經常被人被笑我們不懂打扮自己。當然自卑也是有的,有喜歡的人不敢追,怕配不上對方;朋友聚會不敢去,怕回請不起對方;娛樂(灑吧、KTV)不敢玩,怕消費不起。那段時間我一直走在尋找生理需要的路上。


除了我之外,我發現身邊和我相同家庭條件的朋友也有過與我同樣的經歷,就是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尋找生理需要。


所以當一個家庭在孩子成長的這段時間,經濟不能夠支撐孩子獲得生理需要的時候,孩子同樣會形成自卑感。


那麼,成長後期如何擺脫自卑感,建立自信心呢。

一、尋求外在幫助

既然生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我們無法或無能力改變父母,但我們可以從ta人那裡尋得支持與幫助。


多結交一些正能量的朋友,長期與ta們相處,你會發現原來世界不止一個樣。除了爭吵、暴力、算計之外,還存在著關心、互助、團結等。長年累月面對著一個面帶笑容的人,我們不自覺得也會發出微笑。


當我們心靈深處獲得開心、滿足的時候,那份自卑感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消失。


二、從小事開始獲得自信

當我們圓滿完成了一件事之後,我們內心都會產生一種成就感——我真棒,這樣的事都被我做到了。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得完成任務,成就感就會慢慢的積累,積少成多,自信心也就越來越大。


為會什麼要從小事開始而不是從大事開始做起呢?因為越小的事就越容易完成,就像玩遊戲打怪升級一樣,一級一級的打上去,才會有玩下去的信心與動力,如果一開始上來就是一個終極BOSS,怎麼打都打不贏,那麼結局就是把遊戲卸載了,


所以從小事開始做起容易養成自信心,當自信心達到了一定程度,它會慢慢把內心的自卑感擠走,擺脫掉。


三、學會養成延遲滿足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
實驗過程很簡單。
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棒。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
多年以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能夠為獲得更多的軟糖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更自信。


當我們目前的經濟條件不好的時候,就像是實驗中等待糖果的孩子。我們要堅信日後會變得越來越好。那些我們當前消費不起的物質(名牌衣服、娛樂場所、高檔餐廳……),我們日後也能擁有的。


因此,努力習得一項技能、本領才能為自己將來獲得更多經濟帶來更大的幫助。而那些因為你當前經濟條件不好拒絕與你交往的人大可不必在意, 只能說明對方注重利益而不是注重感情,這些朋友不交往也罷。真正的朋友是就算你請ta喝杯白開水,ta都能和你聊個不停的人,這樣的人才是值得交往的人。


所以,日常學會養成延遲滿足,會降低自己的自卑感,當滿足來臨那一刻,自卑感也就消失了,甚至在這個過程當中,自卑感也已經消失了。



作者簡介:阿松,一隻91年單身狗。心理諮詢師,資深電商運營,自媒體寫作者,願我的回答能讓你有所收穫。有煩心事的朋友可以私信我。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思渡心理


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來源於心內中那個受傷的“內在孩子”

《小王子》中說: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我們在生理上成為大人,但是在每個成年人的內心深處,都具備一個心理實體,被稱作“內在孩子”。“內在孩子”源於我們兒時的經歷。

著名心理學家施琪嘉在《創傷心理學》中說:

“榮格將內在孩子看做一個原型,原型是天生的心理傾向,是人類普遍的潛能,是我們集體無意識中的一部分,原型同時代表正面和負面。在孩子的原型中,正面的一部分是活力、希望和自由;而負面的孩子則是自私、浮躁和拒絕成長,這個負面的一層代表著內在受傷的孩子。”

受傷的內在孩子

每個人從孩提時就希望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感受、需求、情緒等等,希望自己的好和壞都可以被接受,被關注,被愛。然而現實往往沒有這麼完美,我們需要用乖巧、懂事,好的成績,好的業績來讓別人注意到我們,讓父母、師長、領導、同事、朋友、愛人認可我們。我們只可以優秀,不可以失敗,只可以表露正能量,壓抑痛苦、憤怒、緊張等負能量。

但父母因為我們不夠順從,不夠聽話,不夠優秀,或者把他們其他的情緒發洩在我們身上的時候,作為孩子,我們會認為自己真的是不好的。我們不得不為了成為好的孩子而壓抑自己,不僅壓抑自己的願望,還要壓抑內心的自卑感、羞愧感和恐懼感。這便是創傷的開始,同時也失去了對外部世界的信任和真實自我的敞開。

我的一個親戚。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從小父母就要求他上最好的學校,而且要在班裡名列前茅。但是,他經常不能達到父母的要求,但是為了獲得父母的認可,他只能在學校討好成績優異的同學,也會抄作業並且考試作弊。因為他迫不及待的想滿足父母,也滿足自己的價值感。他在被同學欺負和羞辱時也不敢說出來,因為他擔心一旦跟別人爭取自己的權益,就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他也不會告訴老師和父母自己被欺負的事,他擔心一旦讓師長髮現自己的軟弱就會被看成不好的、沒用的孩子。就這樣,在他的內心便把這樣的“重要他人”(師長)內化成“內在父母”,當他工作以後,遇到領導或者客戶便會把這樣的內在父母投射到對方身上。為了得到領導的稱讚,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不敢爭取自己的權益;後來自己做了一點小生意,為了讓客戶滿意,稱讚他的能力,他會答應客戶的過分要求,並且讓渡自己的利潤,甚至經常做賠本的生意。他的生意也是做的一塌糊塗,甚至被騙過很多次。因為他從來不願意腳踏實地的努力,希望能鑽空子,賺快錢。深深的自卑感讓他太需要馬上得到認可了,所以他不願默默努力,只想一夜暴富。

受傷的內在孩子的具體表現


  • 恐懼:對壓力和期待的恐懼;對被拒絕和被遺棄的恐懼;對被誤解或被忽略的恐懼;對身體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懼。

當內在孩子被觸動,生活中會把內心的恐懼幻化成“憤怒、悲傷、嫉妒、自卑、自責”等情緒。

  • 驚嚇

孩子生而敏感,又對這個新鮮開放的世界充滿好奇,不斷感受和探索。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父母的爭吵,都會被敏感的孩子感知乃至受到驚嚇。隨著孩子不斷成長,為了不斷適應生存的環境,孩子會不斷壓抑和掩蓋自己的敏感。

驚嚇會帶來恐懼,讓人覺得外部世界是危險的,並且感到自身的脆弱。

  • 羞愧

這點我們可以舉幾個例子說明,

孩子的一些惡作劇被嚴肅批評。比如孩子把媽媽的口紅折斷,或者亂塗亂畫,被父母非常嚴厲的批評。

孩子的一些缺點或缺陷被人嘲笑。比如有的孩子會比較胖,會被嘲笑小胖子;學習成績不好,被老師說拖了班級的後腿,是後進生。

孩子被拿來跟別人比較。比如有的家長會說“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優秀。

孩子產生羞愧感的時候,會感到自己是渺小的、無力的、無價值的、不被愛的。他們會躲避和否定這些不認可,也會否定自己,感到自己無能,沒有價值,甚至不優秀就不配活,這一點也是內在孩子受傷的核心因素。

  • 被拋棄感

有的時候,我們希望被瞭解,希望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希望在會議上發表自己的見解,希望在課上回答問題,希望對喜歡的人表達自己的感情,想要對別人敞開心扉,但是在行為上往往不敢邁出這一步,因為內心害怕被否定,被嘲笑,被拒絕,被拋棄。這是我們心中最脆弱的地方。比如,一個人失戀後,會陷入痛苦、否定、自我攻擊、抑鬱的情緒中不能自拔,之後便不敢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甚至拒絕親密關係。如果長期持續這樣的狀態,很可能是引發了早年被拒絕,被忽略,被拋下的創傷體驗。

  • 空虛和失落感

維也納第三心理治療學派 - 意義治療與存在主義分析的創辦人——維克多·弗蘭克認為空虛是由於缺乏意義感和價值感而導致的一種空虛無聊的消極心理狀態。在情緒上會表現為厭煩、無助、悲觀、失望等消極情緒。失去和被拋棄感都會導致這樣的感受,當他們無法面對自己被拋下、不被關注、重要他人的失去的時候就會無法感到自己的真實存在,感到孤獨和寂寞。有些成年人無法獨處,或者將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安排得滿滿的,讓自己飽和的忙碌,就是為了要藉此掩蓋空虛和失落。

如何克服自卑療愈創傷

  • 寫在前面的話:

每個人都值得被愛,要獲得愛,先從愛自己開始;每個人都期望愛人,要知道,自愛,以愛人。

“愛自己”這似乎是一句雞湯,一個口號。每一個人的內心都有創傷,該如何學會愛自己,僅僅一句口號起不了任何作用。希望下面的方法能幫到大家。

1、與內在的自己對話,感受受傷的內在小孩

榮格說:內在小孩是一切光之上的光,是治癒的引領者。

在你感受到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試著安靜下來,問問自己你現在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不要與它對抗,讓這種感受在你的全身流動。想想自己在什麼時候有過類似的感受。跟著自己的回憶追溯,試著找到它原初的樣子。

我所在的工作室有一位來訪者,她在親密關係中總是會用盡全力的付出,無論在經濟上,家務上,對伴侶的照顧上都要求自己面面俱到、事無鉅細。她的伴侶為此感到十分有壓力。她不能理解伴侶為何會有這樣的感受,也被自己的強迫型付出搞得精疲力盡。當她追溯自己強迫付出的感受時,找到了最初的原因。她的父母在她幼年的時候經常爭吵,每次爭吵的內容就是比誰對家庭付出的多。雙方都在憑藉自己的付出攻擊對方是沒有價值,好吃懶做的人。她的父母對她也是如此要求,經常會對她說,“我們對你的培養就是希望以後能夠依靠你。你成功了,要讓我們過上更好的日子。”“我們從小到大為你操碎了心,你平常要多為我們分擔一些。”在她的意識裡,只有全方位的付出,才能變成一個有價值的人,才能讓別人滿意,才能不被攻擊。她也會像她父母那樣憑藉自己的付出去攻擊伴侶,佔領道德的制高點。她一面恐懼自己失去價值,一面佔領道德的制高點進行情感綁架,攻擊伴侶。她瞭解到在現在的親密關係中,她一邊防禦內心的恐懼,一邊重複著原生家庭的關係模式。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正視別人的不完美

  • 當你在工作中感到崩潰,力不從心,而小心翼翼,習慣性的拖延,漫無目的的努力的時候,接受自己的不足。能力和經驗上的不足並不可恥,不敢正面面對,採取逃避或盲目的態度才是無法成長的根本原因。

  • 當你在人際交往中,不敢拒絕,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不敢爭取應有權益的時候,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好惡和立場,允許不同的觀點和態度的存在。接受不同,也不否定自己。如果自己曾經被別人用拒絕或嘲笑傷害過,告訴自己那不是你的錯。
  • 當你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用防禦、控制、“作”、討好來換取伴侶的關心的時候,找到這種感覺,把你的恐懼和產生這種感覺的經歷告訴伴侶,尋求他的幫助。

覺知自己的感受,接受自己,允許表達自己的感受;與內在孩子對話;察覺到真實的需求;愛自己的內在孩子;明白每個人都不完美,替那些傷害對自己說抱歉;

鼓勵自己,不再否定自己;尊重自己,不再忽視自己;擁抱自己,不再攻擊自己;釋放自己,不再壓抑自己;認同自己,不再懷疑自己。

3、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前面的第一點和第二點,都是讓我們做自己的容器,通過覺知自己童年的體驗來自我療愈,通過覺知自己的恐懼、內疚和自卑,去擁抱自己的生命力。但是如果在覺知的過程中,你發現自己無法承受這些感受,可以找一個更好的客體來作為療愈自己的容器。比如說專業的心理醫生和心理諮詢師的幫助。

無論是自我療愈還是心理諮詢,都是要看到那個受傷的內在孩子,在他身邊成為他的同盟,支持和鼓勵他,承認和接受他的感受,讓內在孩子的感受得以宣洩和表達。面對內在孩子的憤怒、悲傷、哭泣給與支持和鼓勵。這樣內在孩子的恐懼和孤獨就被化解了,黑色的能量得以轉化,得以療愈和解脫。


好啦,先回答這些吧。等我想到其他的再來補充。


小胖曦小胖Si



一對夫妻經常吵架,打架,兩個孩子從小就很自卑,不跟同學玩耍,怕別人問起家裡父母的事情。長大後兄妹倆不願回家,都不結婚怕自己的婚姻也像父母一樣,寧願一輩子都單身,痛恨父母,為什麼自己生在那樣的原生家庭。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帶給下一代人的痛苦。

想要克服自卑感,首先就要知道什麼是自卑感,自卑感怎麼形成的。自卑感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於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嚴重自卑感是心理上的一種缺陷。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從幼兒時期起,由於無力、無能和無知,必須依附父母和周圍世界,就會發生一定的自卑感。


雖然原生家庭的影響無法完全根除,但我們也要相信這些心理上的缺陷,同樣能通過我們的努力而改變。那麼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該如何克服呢?

1.減少情緒壓力,學會緩解自卑感帶來的情感壓力,不要自暴自棄,不要因無法掌控而消沉,自己先放棄自己。

2.正確認識自己,自卑其實就是接受,接納自己的缺點。找到自卑感的來源,分析自己,承認自己的缺點,想辦法用另一種補償方式來補救。敢於面對自卑感,不要逃避。找到一切可以改變的方法,走出自卑帶來的困境。


3.重要善於發現自己的自卑,不要總看到別人的好與不好,而要把別人做鏡子發現自己的好與不好。

4.經常鼓勵自己,自己也很優秀,無需跟別人攀比。我就是我,這樣的我也是獨一無二的。你會發現,鼓勵自己的同時,自卑感也會慢慢消失。

原生家庭我們無法選擇,但是可以選擇改變自己,想要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努力成為什麼樣的人。


遇見向暖的記錄館


自卑是因為成長中的心理營養不夠,他們早年的經歷大概有這幾種:

1 成長中被忽視的。

2 成長中被貶低、被打壓的。

3 同胞競爭失敗的。(家裡總有一個比自己優秀或比自己得寵的兄弟姐妹)

4 在學校遭受被孤立,被排擠,背後沒有人幫他面對。

總之,他自己的感覺,願望,都是不被看見不被認可的。

一個人是可以試著讓自己不那麼自卑的,《認知行為治療,從業者指南》裡面有100多種技術,可用於一個人自我療愈。

比如,小芳覺得自己不行,很自卑,她可以問自己:哪些證據支持我不行?然後一一列舉。(小芳可能發現,自己數學考試總是不太好,也就70多分;自己身材也不是很性感;自己也不是很會打扮自己。)再問:哪些證據支持我還是可以的?再一一列舉。(小芳可能思考:自己英語考試總在90---100分之間,自己這方面學習還是可以的;自己的外貌不算很吸引人,但也算耐看;穿衣打扮不算時髦有品位,好在還算得體。)

這樣工作之後,小芳發現,自己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不好,她心情會好受一些。

上面的自我療愈是一個人在意識層面試圖修復自己的努力。不過,自卑是來自於潛意識,如果一個人想在人格層面提升,變得自信,她需要求助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因為,關係中的滋養才能改變潛意識的運行。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說:人生來有四種心理需要,A融合的需要,B被看見被認可的需要,C難過時被安撫,迷茫時有人指出方向的需要,D同伴分享的需要。

自卑的人缺的是第二種需要。假如這個人來尋求專業幫助,諮詢師會根據談話推斷出他心理的發育大概在什麼時候停滯,如何工作可以讓他的心理再次發育。

比如,一個來訪跟我說:“我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很努力學習,上課的時候,我很認真聽講,不敢錯過老師說的一個字,通過一學期的努力,我終於在期終考試中,語文考了90分。放學了,我很興奮地把試卷給媽媽看,我以為媽媽會誇我,沒想到,媽媽看了一眼我的試卷,對我說 你考90就了不起了?你看隔壁小剛,每次都是100分。”

我知道,來訪在被看見被認可的位置上受了挫折,他希望媽媽看到他的努力和成就,我就可以回覆他“你很認真地聽講,你很認真地做題,期末考試,你考了90分,這是很不容易的,你希望媽媽看到你的努力和你獲得的成績。”

也就是,我知道他心理受挫的位置,在這個位置,我給了他想獲得的心理營養。(我替代他的媽媽完成了對他的認可)他就從那個被卡住的位置釋放了,獲得了再次發育的機會。

長期這樣的反饋,來訪對自己的確定感會出來,演變成自信。

所以,自卑的人格是完全可以修復的。

假設有一個來訪者(芳芳),我們來理一理這個過程:

1 芳芳童年被不好的養育(多種可能性:有條件的養育,語言虐待,身體虐待,性侵犯),芳芳內化了信念 “我不可愛” “我沒有價值” “我是有缺陷的 ”“我不好”等等2 長大後,芳芳帶著自卑生活,可能會因為內在信念而不自信,影響工作和生活等等3 芳芳很痛苦,尋求心理幫助,和諮詢師建立新的關係,諮詢師以不同於她父母和她周圍人的方式對待她,她體驗到新的關係和新的感受,安全感和自信出來,她開始認為:“我是好的”4內在,自己和自己和諧了,外在,和周圍的人關係必然會改善(可能包含父母)。因為他會把別人的信息正確解讀,或者別人的負面信息他不吸收。

這就是“修復缺陷人格”的過程。

祝你早日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丁梅英說心理


阿德勒說,自卑感每個人都有,也許他對於我們生命中間有一些積極的意義,但是自卑情結,恰恰是可能是真正的影響我們的。

所謂的自卑情結,把它定義為只一個人面對問題時的無所適從。比如無法很好地進入親密關係,不能接納自己的家境等等。

其實,當我們把自己的這些“自卑”情緒向親近的人表達出來的話,也就意味著能去面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慢慢地跟自己更好相處,接納一個不完美的自己,接納一個自卑的自己。

接納自己,是接納自己的完整,接納自己的全部。

特別是當我們能夠去把一些事情談笑風生說出來的時候,這些事情的影響可能就不大了。

自卑感也是如此,當你能夠自嘲自黑的時候,這個自卑感對你的影響就不會讓自我攻擊和封閉,不會讓你在人際關係中間緊張,更不會讓你害怕婚姻了。


胡慎之心理


1、通過上學,工作或者獨立居住的的形式,儘可能地遠離原生家庭。

2、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學會自己關愛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買自己想買的東西、結交積極上進的朋友,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並且制定讓自己變得更好的計劃,因為我們可以允許自己的不美好,但是不可以允許自己不進步。

3、實現真正的獨立,真正的獨立包括經濟獨立和精神獨立,唯有真正地獨立,我們才有底氣不依靠別人去獲得安全感,自己在生活中創造快樂,多看書、多學習、多去了解世界。唯有放眼更大的世界,我們才能懂得:沒有誰天生完美,但是我們需要不斷進步。


發現爸爸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雖然我不是專業的心理醫生,但是我學過心理學。而你這個問題和我自己經歷也是非常相似的。那麼我就不過多的用書面用語了,我用最直接的方法告訴你怎麼來克服原生家庭帶給你的自卑感。

首先我的家庭是一個農村家庭,因為傳統生活的影響,我們家特別大男子主義,從我爺爺的父親開始,家裡人吃飯長輩不動筷子,小輩根本就不敢吃。再加上那時候生活條件很刻苦,又沒有多少上過學的,我爺爺才5年級畢業。我爺爺管教我父親特別嚴厲,我父親成家立業的時候,他的脾氣和我爺爺的脾氣是一樣的,大男子主義,整天喝酒,一喝就醉,還經常和我媽媽打架。就因為這樣,我的心裡極其的自卑。

後來又因為意外我受了傷。導致我變成了殘疾人,這讓本來就自卑的我又更加自卑了。之後我便患上了精神分裂症,有妄想症,身份妄想和嫉妒妄想,但是現在我已經好了。而克服這種自卑的過程那是相當的艱苦,請聽我繼續說。

開始的時候我不想和他們講話,我把自己關起來,我總是在想為什麼他們是這樣子的,為什麼我又是這樣子的?想著想著我就發現他們身上的缺點和我身上的缺點是一樣的,我討厭他們什麼而我自己身上就有什麼,因為他們也有自卑的心理,是我爺爺帶給我父親的。而當我想到了這一點的時候,我就明白我為什麼自卑了,要想改變這種心理,就必須要改變自己。

終於在我不懈的努力下找到了自卑的原因,原來自卑的原因就是現在生活變了,他們的大男子主義根本就不適應現在這個社會。他們已經沒有了老一輩的權利,卻又不肯放下自己的面子,而當我把這一點想明白的時候,我發現我也是這個樣子的。

我是孤傲、憤世嫉俗、的性格,我有才華,我覺得我是獨一無二的,我覺得別人都應該來巴結我,而不是我低三下四的去和別人說話,我才是主角,我不願意給別人當配角。當我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知道,我的病有救了。重點來了

第一,我是先放下自己的面子,努力去做一個俗人,因為這些原生態家庭帶來的自卑感,是因為憤世嫉俗,我改掉了憤世嫉俗的毛病。

第二,就是讓自己明白自己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人而已,我不能改變世界。自卑就是因為我把自己放的太大了,覺得自己是這個世界上很重要的人。

第三,接受這個可愛的世界。當我改變自己心態的時候,我就慢慢的接受這個可愛的世界了,我發現這個世界也有可愛的一面,這時候,我自卑心理就完全沒有了。

這是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靈子夕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為什麼自卑?是覺得自己的家庭與別人的家庭相比有太多的不如意,比如貧窮,比如父母身體有缺陷,比如父母沒有感情,對孩子冷漠或者家暴等,都會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抬不起頭。

其實很多時候自卑只是我們自己的心病,也許別人根本就沒注意到你,但凡事都有變通之道,想改變自己,改變命運,甚至改變家庭狀況,還需要自己的努力!

我弟弟的一個朋友,弟兄三個,他是老大,父親在他八歲的時候因拐賣人口進了監獄,母親氣的喝藥死了,撇下他弟兄三人跟著爺爺奶奶長大,他只上了初中畢業就無奈輟學了,因沒有錢花,小小年紀的他去同齡孩子家玩,偶爾會偷別人的錢,村裡人都不喜歡他,去誰家誰家把他趕走,也就是在我家,善良的母親可憐他,留他在家裡吃飯,讓他和我弟玩耍,我媽總說他是個知道感恩的人,因為我家的東西從來沒少過。

多年過去了,他有當初人人看不起的窮困潦倒的街頭小混混,到現在在市裡擁有幾個大公司的老闆,逢年過節,回到老家看爺爺奶奶,總是開著豪車,村裡人再也不敢小瞧他了,他還會再有自卑感嗎?



所以一切都事在人為,自卑有什麼用,強大自己才是根本!最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風之色彩


克服原生家庭帶來的自卑感的幾個做法:

1、放下原生家庭,讓自己變得更好。

首先,通過外出上學或者工作的形式,從原生家庭中抽離出來。

其次,學會自己關愛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耐心一點,悅納自己。

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買自己想買的東西,培養合理的適度消費觀。

打開自己的心扉,結交朋友,隨時鼓勵自己,任何打不到自己的,都會讓自己更強大。

允許自己的不美好,鼓勵自己不斷進步。


2、精神獨立。

精神獨立意味著,我們不用依靠別人去獲得安全感,自己在生活中創造快樂,擁有自己的精神世界。

多看書,多去看看世界,是達到精神獨立的捷徑。


3、建立自己的新生家庭。

對於原生家庭的傷害,可以選擇不原諒,也可以選擇放下。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擺脫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但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 找到自己愛的人,建立自己的新生家庭,關愛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和孩子,實踐自己夢想中的家庭的樣子。

成年後,慢慢接受自己的原生家庭。

新生家庭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要給孩子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建立自己的新生家庭是淡化原生家庭影響的有效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