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丰慧评论:如何看财政官员回应央行徐忠财政政策不够积极

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一篇关于财政政策不够积极的文章引起较大反响,从网友留言看支持肯定占大多数。不过,随即引来了财政系统人士一名叫做青尺作者的反驳文章。

首先给予充分肯定的是这样的争论讨论很久看不到了,这样的讨论弥足珍贵。珍贵在于对货币、财政两大宏观政策的科学决策大有裨益,让决策层了解到一个真实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现状。但愿这样的讨论常态化。

从徐忠博士与青尺先生的各自文章中可以看出二者对改革开放后中国金融与财政历史演变相当熟悉。因为我自己从改革开放之初就参加国有银行工作,目睹了整个金融财政改革的全程,有些还参与了基层落实操作。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财政注资四大国有银行资金问题。正如青尺先生所言,1998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9800多亿元,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不是一个小数。这也就证实了徐忠博士所言确实是在财政与银行之间空转一笔,财政确实没有实实在在注资。徐忠博士所言不虚,就连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也承认这个事实。

关于青尺先生提出徐忠博士的“简单地用赤字率衡量积极财政政”问题。我妄加猜测徐忠博士的落脚点在于“财政收入不减反增,税收越减越高”上,因此从赤字率上反应不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而青尺先生的文章却只字不提减税效果问题,中小微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现象。青尺先生如果回避这几年的减税效果问题,这篇文章的回应就已经黯然失色了。

当然,青衣先生反驳徐忠博士的“授权人民银行或其他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观点还是有道理的。从目前情况下财政部委托中央汇金公司作为国有金融的出资人代表是可行的。不过,徐忠博士也确实不是空穴来风,例如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时期牵扯到国家财政包括救济银行等金融机构时,有时也委托美联储行使。

一个事实确实不能否定。财政对银行总体来说取之多、予之少。就一个支持中小微企业与三农信贷资金利息收入减所得税税率问题,呼唤了多少年了才明确,也不知具体能否落实下去?

余丰慧评论:如何看财政官员回应央行徐忠财政政策不够积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