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文革時期「普通」的信

一封文革時期“普通”的信

一封文革時期“普通”的信

一封文革時期“普通”的信

一封文革時期“普通”的信

這是一封從福州後田街24號寄往上海市太原路200號的普通信件,收信人叫張家驊。該信是父親寫給兒子張家驊的,從信的內容來看,主要是關於自己的病情和治療情況以及一些家庭瑣事方面。這個信封有些特殊,是用曾經寄過信的信封再重新使用,從外面還能看到是從上海市太原路200號寄往福州的,而收信人是張玉成。張玉成應該就是張家驊的父親。由於是文革時期,這種舊封再利用的現象應該還比較普遍。

張家驊,原子核物理學家,中國放射性同位素應用領域創始人之一。領導開展同位素應用技術的研究和同位素儀表的研製。長期致力於釷基核燃料循環的研究,為中國和平利用原子能和釷基核燃料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1915年4月出生於福州一個商人之家。1930年秋才得以進入初中學習。1936年張家驊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日本推行全面侵略,清華大學被迫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成立了“長沙臨時大學”。張家驊於9月輾轉來長沙上課。開課一學期後,再遷昆明,更名西南聯合大學。1940年張家驊畢業於西南聯大,畢業後曾在中法大學附中教書一年,1941年9月回西南聯大物理系任助教。1945年張家驊應考赴美學習,被安排在第二批派遣。由於多種原因,直到1949年1月才成行。他在美國聖路易城的華盛頓大學研究生院原子核物理專業學習,1950年、1952年先後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學業完成後,張家驊決定立即回國,連船票都已訂好,就在舉行結業典禮的前兩天,突然接到美國移民局來信,認為他的離美將會損害美國的利益,故不準離開美國,若擅自離美,將會面臨坐牢與罰款的處罰。張家驊請他的校長、著名的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A.H.康普頓(Compton)到華盛頓代為疏通,但仍未能成行。此後他基本上每個季度都向移民局申請回國,均未成功。1953年9月後,他來到伍斯特(Wooster)大學作訪問教授,幾個決心回國的中國留學生共同商定,給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信要求回國。這是一封公開信,於1954年暑假同時發給美國總統和英國《衛報》。由於簽名按英文姓氏字母順序排列,張(Chang)排在第一個,以後常被稱為張家驊等22人的致美國總統公開信。正是登載在英國《衛報》上的名單有力地配合了中國政府代表團在日內瓦同美國政府的談判。經過中國政府的嚴正交涉,以及美國友好人士的聲援與國際輿論的幫助,張家驊於1955年5月經香港、九龍,在港警的武裝監視下,回到了祖國。1955年6月中旬,張家驊自福州家鄉偕妻陳雲嵐及幼子前往北京,到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當時稱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張家驊1979年任上海原子核學會理事長,直到1987年連任三屆期滿。他參與創辦了學術期刊《核技術》,並任第一任主編。上海市第五、第七、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上海核學會原理事長。

而信封所提到的地址:上海市太原路200號。原為湯恩伯故居。解放後,太原路200號的老洋房大部分被分配給科研院所的工作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