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道: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你可知道: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1.諡(shi)號

早在西周時期就出現了諡號。諡號是死後的蓋棺定論,一般由下一任皇帝命名或者下一個朝代追認,諡號的每個字都有規定的含義,要根據生前的表現,參考《諡法解》而定。

《逸周書·諡法解》說諡,是行為的記錄;號,是功勞的標誌。諡號可分為為上諡或者說是美諡,帶有讚美的性質,如文、武、景、烈等,如果前任的皇帝慈惠愛民,就可以被諡“文”,如漢文帝;其次是中諡,表示平庸或者同情,如平、惠等,《諡法解》說治理政事而沒犯錯,照著規章辦事,就可以諡號為平,如東周第一任君主周平王,雖然東遷有功,但當時的貴族們已經做大,他在位期間,不能加強王室的權威,駕馭不了貴族們,表現只是平平,所以諡號為“平”;其次還有下諡或者說是惡諡,帶有批評的性質,如厲、幽、煬等。《諡法解》說暴戾而不認親情或者殺戮無罪之人的諡號就是“厲”,我們熟悉的周厲王,即是因為暴戾專斷而被諡為“厲”。

據文獻記載,“諡號”一般在葬禮上頒佈,如果有特殊情況,可以以後追諡,如果已經給了諡號,以後發現這個死人生前有汙點,還可以改諡或者奪諡。之所以有“諡號”大概有這樣幾個原因:首先,古人對死人的忌諱,為了避免直呼其名;其次是為了體現等級,並不是什麼人都能有諡號的;再者,大概就是為了維護禮法統治,以警示後來者,生前行為端正,死後才能有好的名聲,否則將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正如《五經通義》所言: “善行有善諡,惡行有惡諡,所以勸善戒惡也”。

諡號到了秦始皇的時候被廢掉,因為秦始皇認為諡號是“臣議君,子議父”,西漢時被恢復,漢朝到隋朝多用諡號,漢朝只有四個皇帝有廟號,漢以前少用廟號,多用諡號。漢朝皇帝的諡號在前面會加一個孝字(除了劉邦和劉秀,劉邦諡號為高皇帝,諡法中無“高”,但後人覺得他功勞太高了,就特意起了個“高”字,但一般我們稱呼他為“漢高祖”,這是廟號),表示以孝治天下,漢武帝是漢孝武帝,漢宣帝本是漢孝宣帝,到了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也就是漢孝獻帝,是由魏明帝追認的諡號。《諡法解》說聰明而富於哲理或者心性通達事理的諡號就是“獻”,漢獻帝劉協“禪讓”皇位給曹家,曹丕的兒子魏明帝大概覺得他很“明事理”,所以在他死後給他用了個“獻”,簡直是在諷刺。而劉備追諡劉協為“孝愍皇帝”,諡號為“愍”,《諡法解》說在位期間遭遇外患,或者使百姓死傷,或者在位期間連續發生水旱疫災,或者災害與暴亂同時發生的諡號為“愍”,劉備應該是按照最後一項取得此字,這比較符合當時的社會情況,可歷史上公認的諡號還是漢獻帝而不是漢愍帝。

除了皇帝有諡號,一些高級大臣,有功王侯也會被賜予諡號,在文官裡,最好的應該是“文正”,如范仲淹、司馬光、曾國藩都被諡為“文正”;武官最好的是“忠武”,諸葛亮、岳飛都被諡為“忠武”。民間也有諡號,被稱為“私諡”,比如陶淵明的諡號就是朋友送的,陶淵明去世後,顏延之作《陶徵士誄》私諡其為“靖節徵士”,我們一般稱呼他為靖節先生。

你可知道: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2.廟號

廟號是皇帝去世後,於廟中被供奉時,群臣所商定的一個名號,得廟號者必是皇帝,后妃王侯都不能有廟號。唐朝以前,並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禮記》雲:“祖有功,宗有德”,只是有“功”或者有“德”的皇帝去世後而入太廟奉祀的才能立廟號。自唐到清朝,則幾乎每一個皇帝就都有廟號。唐宋多用廟號稱呼前一任皇帝,就是帶有祖和宗的稱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一般開國的皇帝都被成為“祖”。廟號的取法與諡號的取法沒有關係,但也暗含褒貶之意。

帝王在世時,絕不可出現其諡號、廟號之類的稱謂,歷史上只有魏明帝曹睿活著的時候,有人居然就給他上了廟號,而他自己也居然接受了,他是唯一活著的時候有廟號的君主。另外,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在小說戲曲中,出現活稱廟號的情況,我們需要客觀對待,比如吳承恩在《西遊記》第十回“二將軍宮門鎮鬼,唐太宗地府還魂”裡說魏徵在夢中把龍王給斬了,然後龍王來找李世民,嘴裡說著“唐太宗,還我命來,還我命來!”當時李世民還活著,龍王就叫他唐太宗,這是古代戲曲小說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因為人們比較熟悉唐太宗這個稱呼,所以用這個稱呼是為了方便觀眾理解,明朝的小說家凌濛初解釋說這是小說戲曲中普遍採用的一種用於分別人物的體例。

你可知道: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3.年號

年號是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大多選用吉祥的字眼,如“永”“乾”等,有的還根據信仰選定,如“神功”等。漢武帝是第一個用年號的,他用了好幾個年號,先是出現了一頭白麒麟,於是改年號為元狩,後來又在汾河裡挖出一個鼎,改年號為元鼎,《史記》的下限就是終結於武帝的元狩年,司馬遷這是有意效仿孔子做《春秋》,據說孔子做《春秋》的時候,也出現了麒麟,後來聽說那個麒麟死了,孔子就停筆不寫了,《春秋》的最後一句話即是“(魯)衰公十有四年,春,西狩獲麟”。從此孔子無心著述。終因傷心所致,兩年後去世。

明清以前,一個皇帝往往會使用好幾個年號,如唐高宗用過十四個年號,唐玄宗既有“開元”,又有“天寶”等年號。明清一般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成了俘虜,後來放回來又復位,用了兩個年號,清太宗皇太極也用了兩個年號,同治也用了兩個年號,可只有同治這個年號叫響了),像萬曆、嘉靖、康熙、乾隆等都是年號,因而後世往往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萬曆皇帝、乾隆皇帝等。之所以不用諡號是因為諡號太長,少的十一二個字,多的二十多個字,例如乾隆的諡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和年號有著緊密關係的是年號紀年法,就是按照帝王即位年號和年次來紀年的紀年法,帝王即位後,一般要改元,即改換年號,一般都從次年初開始使用新年號,人們習慣用年號來紀年,如《琵琶行》提到“元和十年”,《岳陽樓記》提到“慶曆四年春”,《梅花嶺記》提到“順治二年”,我們熟悉的黃仁宇先生的一本書書名叫《萬曆十五年》。

你可知道:諡號、廟號、年號、陵號、尊號、國號的區別

4.陵號、尊號、國號

諡號是蓋棺定論,廟號是祭祀之用,年號是紀年之用,這三者是我們歷史的精神文化遺產,是重要的符號系統。

而除了這三個符號,歷史上還有陵號,就是對死去君王或者后妃陵墓的稱號,如如唐太宗的陵墓稱作“昭陵”,朱元璋的陵墓稱為“孝陵”等等。

還有尊號,也叫徽號,是對帝王、皇太后活著的時候的尊稱,大多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場合,徽號一般都是褒義詞,而且是一連串的褒義詞,如慈禧為“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聖母皇太后”,我們一般習慣使用徽號之首的兩個字來稱呼她。

還有國號,是一個國家或朝代的名稱,如唐、宋、元、明、清,關於國號,歷史上還有一個巧合,五代的國號是梁、唐、晉、漢、周。除第一代以外,後面的唐、晉,漢、周總是後一個比前一個更古,若再有第六個,那應該是周朝之前的殷商了。而五代之後,統一天下的是趙匡胤,趙匡胤曾在宋州任節度使,所以建國後,他把國號定為“宋”,而春秋時的宋國正是殷商的後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