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导弹为什么还要研究战略轰炸机?

小右PAI


导弹与轰炸机的核心性质都是把炸弹扔到对方的头顶,区别在于载具不同,一个是火箭,一个是飞机。这两款载具都有各自的特点,也就导致了导弹与轰炸机各有自身的特色,谁都很难取代谁。

能与战略轰炸机放在一起探讨的,也肯定是弹道导弹,所以,我这里说的导弹也都指的是弹道导弹(现在写点东西,真是防火防盗防杠精,稍微有点瑕疵他们就能跟你抬一下)。

然后咱们在这里先简单做个小科普。弹道导弹,就是这种大圆筒。

外面的圆筒是存储和发射导弹用的。里面的导弹大体是这样的结构:由载具也就是火箭发动机和弹头也就是战斗部组成。

工作的流程就是导弹发射,到达一定高度后,弹头与载具分离,载具、火箭发动机自己就随便找个地方掉下去了,弹头则以抛物线的形式砸向敌方。

这里有两个关键点,1,就是弹头与弹体分离。2,大家注意导弹的比例,火箭发动机其实是占了整个导弹的绝大部分,而最后真正发起打击的弹头很小。注意这两点,剩下的问题就简单了。

导弹的优点首先是快,敌方几乎是无妨抵御。弹道导弹是先发射到大气层外,在那里,弹头与火箭分离,然后弹头在重新进入大气层,像陨石一样,砸向敌人,这期间的速度可以达到20倍音速。以美国的实力想拦截,那也是在理论上有可能而已,实际上就是防不住。而且它最后坠下来的弹头本身体积很小,这也增加了拦截的难度。

导弹的第二个优点是不需要驾驶人员,发射出去就收工,不用担心被击落损失飞行员的问题。

但如果与轰炸机比,导弹也有缺点。

太贵了。也可以说作战效能不如战略轰炸机。上面已经说了,导弹是靠弹头发起最后的攻击,而导弹的绝大部分是火箭发动机,这部分是一次性的。

咱们以东风26为例,这么大的导弹,实际上他的弹头、战斗部也就是1吨重。也就是说一枚东风26可以把1吨的弹药扔到对方头顶。

一架B2轰炸机它的载弹量在30吨左右。也就是说B2出动一次,它能达到的效果,换成使用导弹,得发射30枚东风26,一个架B2的威力等于一个地对地导弹旅。

B2是烧油的,跟咱们开车比,那是贵,但跟30枚火箭比,B2出动的成本是可以忽略不计的。战略轰炸机,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导弹的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在使用的价格上,轰炸机要便宜得多。而轰炸机是直接扔炸弹,这就相当于去掉了巨大的火箭发动机,直接扔体积小的战斗部,它可以搭载高出火箭几十倍的弹药。

歼16号称炸弹卡车,它的载弹量达到了12吨。像F15E这类的飞机,载弹量也是12吨。也就是说一枚东风26投放的弹头,也就是歼16的十几分之一,是B2这类战略轰炸机的几十分之一。算上巨大昂贵、一次性的火箭,导弹的效费比要比轰炸机低很多。

投放核弹和常规炸弹没有区别,咱们是按载弹量算的。扔核弹轰炸机也是导弹的几十倍。

所以说,导弹的特点是速度快、无法拦截、即使被被拦截也不损失飞行员,缺点就是一次性使用,价格昂贵。

而轰炸机的特点是载弹量大、可以重复使用,使用成本很低,缺点是速度慢,有被拦截或击落风险。轰炸机要是被击落这麻烦可就大了,它的便宜是使用成本便宜,也就是油钱和维护。但轰炸机本身还是极其昂贵的,B2轰炸机在当年的造价是24亿美元,是自身体重的4倍黄金价格。也就是说买一架B2的钱可以打造4架纯金B2。这要是被击落,天上掉金机啊。而且开B2的飞行员那也得是国宝级,2名B2飞行员,如果被敌方活捉,也得值24亿美金,死了最低也得5折。

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就能看出来,导弹,适合高烈度战争,发起第一波攻击,打击强大的敌人。如果敌方有比较完善的防空体系,甚至是全球顶级的防空网。尤其是在己方并不掌握绝对的制空权的情况下,用轰炸机就有被敌方战机、地空导弹击落的风险,这时候,用导弹就是不二之选。贵也得认,物有所值。通过导弹的攻击,破坏掉敌方的防空系统以后,再加上自己空军的掩护,轰炸机才能出场,但即便是这时候,攻击的模式也得是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在2500公里外打击敌人。等敌人彻底残了,才能用轰炸机飞到头顶扔炸弹。

当今世界发生大国之间生死对决的可能还是很小,大多数的战争还是低烈度的,大国欺负小国。在这样的情况下,轰炸机就更适合。本身小国就没什么防空力量,大国这边电磁压制,轰炸机再隐身设计,那就放心大胆的开过去,然后扔炸弹。美国打阿富汗,你要是发射弹道导弹就太不划算了。

即便是面对伊朗、伊拉克这类的中等国家,其实也用不上弹道导弹,他具备一定的防空实力,但可以采取轰炸机+巡航导弹的模式。在2500公里以外就能发起攻击,他充其量能把导弹拦截,但打飞机是不可能的。而巡航导弹也要比弹道导弹便宜很多。

最后,战争也不过是政治的延续。绝大多数的对抗其实都是在讲价。导弹发射出去,那就是正是开打,没得谈了。但轰炸机出动,是一种威慑,既表达了我的态度,也留下了余地,咱们之间还可以谈。


锐视觉何老师


弹道导弹(核)和战略轰炸机都是核武打击威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陆基核战略与空基核战略。

其实还有海基核战略,三个加起来被我们称之为“三位一体打击核战略”,目前掌握这种能力并同时保持高效常备作战的国家只有三个国家: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冷战之后不同的国家采取不同的核战略发展方向,“三位一体”核力量概念也被不同国家给予不同的理解与修正。目前世界仅有美国、俄罗斯保持了陆、海、空三基一体的核战略打击能力,中国也在尽力完善自己全领域战略核打击能力的建设。本专题简要的展现了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的各个方面。

欧洲和北约大多数国家已经或多或少都放弃了其中的空基核战略,也就是战略轰炸机,比如英国、法国、德国这些老牌欧洲强国,英国核战略上采取与美国相捆绑的策略,仅保留了以核潜艇为主的海基战略核力量,法国主要建设海基、空基核力量,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太搞核武器研发烧钱,维持战略核威慑更烧钱,只有大国才能玩得起,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无法持久保持战斗力;第二技术难度越来越大,各国之间在核武战略梯队上的水平差距悬殊;

第三战后美国维持的全球军事平衡,客观上给这些欧洲国家带来了“安全感”,美国人甚至将核武器直接送给北约核心成员国,这样也促使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放弃了研制新一代核武器计划。另一方面美国也要求这些盟国在核武技术上有一定的限制,为保持军事上的俄霸权地位,美国需要在核心技术上掌握话语权。

自从原子弹为代表的核武器出现以后,世界大国一直在追求威力更大、射程更远、作战效率更高的核武器,用于提高本国整体战略威慑力,这些武器都可以对对上万公里以外的目标进行精确打击,核爆炸当量也从数十万吨升级到数百万吨,甚至能够达到上千万吨TNT当量,随时能够对敌方军事基地、首都、工业区、枢纽地区进行毁灭性打击。

历史上核武器真正用于战场,是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本广岛和长崎进行的原子弹攻击,这次攻击直接导致日本投降,从而快速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也让其他国家看到美国恐怖的核武战略实力,也促使更多国家开始搞核武器,并且朝着“三位一体”方向逐渐完善。

未来中国核武战略也将继续强化,这是国家实力发展和利益所在,陆基核武器将继续保持优势,需要更加强化海基和空基核武实力,令人兴奋的是,很早就有媒体曝光中国正在研制下一代新型隐身轰炸机——轰-20,对于中国强化空中核打击力量做出重要贡献。


迷彩先生


您好,我是齐奥尔科夫,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虽然有了导弹,但是近百年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都反复证明了使用空中进攻力量——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向人们揭示:制空权在现代战争中至关重要,谁拥有天空,谁就在战争中握有主动权,就会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战果,战争的进程就会对谁更有利,胜利的天平就会向谁倾斜;用空中轰炸的进攻手段压制地面防空火力,取得制空权,摧毁敌有生力童,为胜利奠定基础;轰炸机的主旨是进攻,在进攻中要不断承受防空兵器的攻击,在不停的防御中完成最后的进攻,达成战略、战术目的。

美军B-2战略轰炸机结构图

为此,轰炸机必须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装备起来,成为进攻之“矛”和防御之“盾”的完善结合,并能不断地适应变化的战场环境,在与敌防空系统的博弈中不断发展壮大;轰炸机的发展受战争规律的支配、作战思想的驱动、经济实力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牵引,在战争中接受检验与磨练。由于现代战略轰炸机具有航程远、突击力强、信息化程度高的特点,使之成为战略威慑和实战的有效装备,它可以在战略、战役中发挥作用。虽然受到战略导弹的激烈竞争和现代防空体系的严峻挑战,战略轰炸机仍有顽强的生命力,仍在不断地自我完善与发展中。

俄罗斯图-160战略轰炸机

相比于导弹,在执行战略轰炸任务时,轰炸机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反应能力。轰炸机能携带多种核武器,并可在攻击前紧急召回,具有较好的攻击灵活性。在执行常规任务时,轰炸机的主要任务是对敌方机场、雷达站和指挥通信系统、运输与发电设施、大型军工企业、经济命脉等高价值目标实施战略空袭,协助地面部队作战,实施空中遮断,轰炸敌重兵集团,以及与海军共同实施反舰攻击和布设水雷等。


齐奥尔科夫


据美国CNN新闻网报道,当地时间5月11日,俄罗斯两架图-95战略轰炸机飞入了北美防空识别区,距离阿拉斯加西海岸约有200英里,美国F-22隐形战斗机对图-95进行了拦截。

这是自冷战时代起美苏之间就时常发生的一幕:慢悠悠的战略轰炸机被高速战斗机拦截。轰炸机本是最早投掷核武器的工具,在1957年之前,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工具。当苏联的洲际导弹在1957年成功之后,很多人都认为,洲际导弹将取代战略轰炸机。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就曾经说过,轰炸机和战斗机应该送进博物馆了,导弹使这些东西过时了。

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轰炸机飞行速度慢,除个别可以超音速外,基本都是以亚音速飞行,如果进行洲际轰炸,起码要飞行10个小时以上,就是超音速也快不了多少。而洲际弹道导弹在半小时之内就可以攻击上万公里以外的目标。这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地大。速度慢不仅意味着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动攻击,而且还表明容易被对方战机和防空导弹拦截。本文开头不就是这样吗?图95距离阿拉斯加还有200海里就遭遇了F-22,如果再靠近一点,还有形形色色的防空导弹等候着。

话虽这么说,实际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美苏(俄)的战略轰炸机一直顽强存在到今天,其中不乏有上世纪50年代就问世的老爷机,而且它们还时不时地通过各种方式博博眼球、刷刷存在感。

为什么洲际导弹导弹没有取代战略轰炸机?面对半小时就可以实施全球打击的洲际导弹,战略轰炸机到底有什么存在的理由?

第一,轰炸机飞行速度慢在某种程度上反倒成了它的特色和优点。洲际导弹的确速度快,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打出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万一预警系统出了差错,导弹来袭警报是一场误会,那么另一方用洲际导弹还击的话就将引发错误的核战争(不立即还击则担心导弹被毁)。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机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只要没有到达目的地完成投弹,轰炸机随时可以召回,实际上是为避免误会、误解提供了宝贵的缓冲时间。换句话说,它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第二,如果说核武器的功能主要是威慑,那么显然,轰炸机在这方面有弹道导弹无法比拟的优势。弹道导弹部署隐蔽,除非真的发射,否则不能、也无法展示给别人看。而战略轰炸机无需投弹,通过飞行、转场就可以让对手明确感受到它的存在,并因此释放政治信号。自从2005年俄罗斯战略轰炸机恢复冷战时期的战略值班后,几乎每一次飞行都带有某种威慑的意味。此次图-95飞抵北美防空识别区(没有携带核弹),有媒体就认为是针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而来的。

第三,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三位一体的核力量也是美苏(俄)确保可靠的核报复能力的重要方式。按照美苏的推断,任何一个国家也不可能具备同时将一国陆海空核力量消灭的能力。弹道导弹核潜艇不必说,能够借助大洋实现隐蔽,战略轰炸机则可以在接到核打击的警报之后立即起飞在空中待命,而弹道导弹则不具备这个优势,如果不及时发射的话就面临被摧毁的命运。

当然,半个多世纪以来,战略轰炸机也在发展,以迎合时代的需要。比如使用防区外发射的巡航导弹解决突防问题,采用隐身技术回避防空系统的侦测和拦截,利用超音速缩短飞行时间等等。


进击的女武神



在二战后头十年导弹飞速发展时期,美苏两国都出现过“导弹万能论”,因为战略洲际核导弹突防能力强的特点,被立足于打核战争的超级大国当成优先发展的撒手锏武器。尤其是苏联的赫鲁晓夫当政时期,苏联对战略导弹的痴迷到了剑走偏锋的地步,使得战略轰炸机的发展被美国远远的甩开。

但是历史的发展证明洲际导弹无法全面替代战略轰炸机,真正的核打击能力必须是战略轰炸机、战略核潜艇和路基战略洲际导弹三位一体的均衡发展。尤其是战略轰炸机,作为战略空军的标志性武器,与洲际导弹相比有如下优点:

一是性价比优势。洲际战略导弹是吞金兽,价格及其昂贵,按目前的价格,每枚洲际导弹的价格在1亿美元左右。战略轰炸机当然也非常昂贵,B2轰炸机的价格在20亿美元以上。但是轰炸机是可以重复使用的,每个架次的成本也就在百万美元左右;

二是使用灵活性。利用洲际战略导弹进行和核打击是一锤子买卖,导弹一旦发射就无可挽回,大家一起走向世界末日。战略轰炸机进行核打击可以根据双方博弈的情况进行召回,给大家留个回旋的余地。再者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常规轰炸任务,任务灵活性和弹性好。而战略导弹一般来说只能执行核打击任务,执行常规打击任务不划算,而且容易引起对方误判形势,本来的常规战争升级成核战争;

三是战略轰炸机是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三种打击手段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构成完整的核打击能力可以提高打击效能和在核战争中的报复能力,对对手构成强大的威慑,使其放弃打核战争的选择;

四是战略轰炸机是国家力量的重要威慑手段,跟航母一样。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强国经常采用派遣战略轰炸机到敏感空域巡航的办法显示威慑力,比如美国一般在朝鲜不老实的时候就派遣关岛的B2等轰炸机到朝鲜半岛转一圈。我国近年来使用轰6K出岛链和绕台飞行也是这个意思。

正是因为战略轰炸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世界军事强国一直在维持和发展战略轰炸机。美国目前正在推进新一代隐身轰炸机B21的研制,俄罗斯也开始生产图160的改进型。而我国在装备了准战略轰炸机轰6K后,又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传说中的隐身战略轰炸机轰20,据说不远的将来就会有消息。笔者想起抗美援朝的空战英雄、原北京军区空军司令刘玉堤中将在临终前用较强的意志力向来看望的时任空军司令马晓天写下临终遗言:大大发展轰炸机!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二战诞生并首次于日本实战的核武器是个好东西,它依靠人类畏惧的杀伤威力,依靠核威慑一举奠定了冷战几十年的和平。而核威慑核威慑,最重要的是要能把核武器扔到别人家里。

早期美苏都努力研制战略轰炸机。不过苏联人率先搞出了弹道导弹,这玩意比轰炸机好用多了。20世纪60-70年代,陆基弹道导弹,海基弹道导弹是苏联核威慑体系的核心。

而战略轰炸机方面,美国因为在欧洲有机场所以搞战略轰炸机搞的比较多。苏联嘛,飞机飞不过去老老实实玩导弹。而且在当时,要拦截轰炸机可比拦截弹道导弹简单多了。

所以实际上啊,从核威慑的角度看,弹道导弹显然比战略轰炸机要好得多。

但是如果是投放常规战斗部呢?这个时候战略轰炸机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可能会被拦截,但是毕竟普通炸弹比核弹便宜的多。

实际上弹道导弹打核弹,常规弹头飞机扔的思路如今是有广泛体现的,比如中国。美国空军一直努力搞战略轰炸机主要是为了保持军种地位,弹道导弹是陆军的,弹道导弹是海军的。空军虽说是可以发展弹道导弹,但是这玩意毕竟陆海军都有了,指不定哪天砍你军费,轰炸机就不一样了。

另外,飞机可以在天上待机,这意味着相比地面导弹发射井,战略轰炸机的生存能力要强得多。所以冷战时期无论美苏,任何时候都有一定数量的战略轰炸机携带核武器作战备巡航。没事就往你防空识别区边上一靠,作为一种战略威慑。

总之,穷时玩导弹,富时玩飞机。这是不变的真理。你看这几年土鳖有钱了H-6先改改感觉不行还要做轰-20。


贞观防务


对我们人来说是用两条腿走路的,缺一不可。对于一个国家的核威慑能力来说也是一样,只不过核威慑是用三条腿走路的,这就是著名的“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即潜射导弹,陆基洲际导弹和轰炸机携带的核导弹。目前,一般认为只有美国和俄罗斯具备了完整的“三位一体”的核打击的能力,东亚萌兔的轰6K受限于其航程和载弹量,基本不具备空中的核威慑能力。相比于导弹来说,战略轰炸机更灵活。

最直观的例子发生在冷战时期,俄罗斯的战略轰炸机总是带着核弹头贴着美国领空炫耀武力,美国则必须起飞战斗机对其进行拦截,因为这架飞机的出现本身就对美国产生了威胁。而导弹则不具备这种直观的威慑能力,对导弹来说只有发射和待命两种状态,全世界除了东北亚某半岛北侧的国家外就没有第二个国家喜欢叫嚣自己的导弹已经对准了敌人。轰炸机提供的威胁能力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两个都有能力使用核弹互相摧毁对方的国家来说,有时候仅仅有威胁还不够,还要让对方国家看见这种威胁。

除了炫耀武力外,战略轰炸机也是一个比导弹更加经济的选择,特别是在一些不对称战争中,轰炸机可以使用常规的炸弹对目标进行临空轰炸。而且,轰炸机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弹搭载平台,对一些射程较短的巡航导弹或防区外发射的精确打击弹药来说,都需要轰炸机来执行发射任务。因此,是否拥有可以投入使用的战略轰炸机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是军事强国的重要标准。


强武堂


因为战略轰炸机不仅能打击,还能机动和执行其他任务,比如反舰、威慑、巡航、精确打击、核打击等任务。

战略轰炸机可以在远洋地区跨战区机动巡航,这是导弹不能做的。


导弹是什么,导弹是一种弹药,一种可以制导的弹药,他并不具备自有的机动性,他的威慑性是在发射之前,但是我们不能总靠导弹去威慑敌人,因为你必须有发射才能证明你能发射。但是轰炸机不同,它可以不断的使用,导弹发射出去就必然要落地,要爆炸,要打击,而轰炸机不同,它可以全副武装,挂上核武器去执行战略巡航任务,他可以带给敌人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威慑,而且不需要真的发射什么武器。

导弹射程再大,再先进,也是一次性的,发射出去就意味着攻击,威慑仅限于发射前。


另外导弹的用途单一,大射程的战略导弹只能执行核打击任务,发射出去还会遭受敌人的核反击,而战略轰炸机不同,比如我国的轰6K和美国的B1B以及俄罗斯的图160,他们经常挂着巡航导弹和反舰导弹在远海地区绕着对方的空域画圈圈,这样不仅能威慑,战时也可以投入到战役级的打击行动中,并不一定非要是核打击。比如反舰攻击。

另外轰炸机具备机动性,导弹当然也能变轨,但是次数很少,基本上攻击到达的方向是固定的,不能作出绕过战区范围的机动,除非是新一代的核动力导弹,射程近乎无限后才能作出那样的机动,否则就必须要靠飞机和军舰去进行机动,以确保作战的维度和纵深是全面的,而不是固定的方向。

战略轰炸机具有长期使用能力,前沿部署带给敌人长达十几年,几十年的威慑,图为服役超过几十年的B1B战略轰炸机(上面两架)。


最后,战略轰炸机可以执行战术任务,但是战略导弹不能,战略轰炸机可以在战场上对地攻击,或者进行轰炸和空袭,导弹则只能打击已经标定好的目标,不能巡航打击即时出现的战术目标。


回答者简介:张浩,亚太智库研究员,《舰载武器》杂志评论员,在《兵器》、《舰载武器》等多家军事期刊发表《现代山地战怎么打》、《共和国炮艇小传》、《夺滩奇兵》等文章30余篇,在海军作战理论和海上作战武器装备等领域有独特见解,著有《预警机、电子战机》一书,获得军迷群体一致好评。


海事先锋


什么是战略空军 ? 这两者肯定效果不一样,所达到的威慑力也不同啊!


  • 战略

    轰炸机的基本要求是航程远,载弹量大,速度快(突防能力强):


  1. 航程:要在8000公里以上

  2. 载弹量:载弹量一般在15吨以上

  3. 速度:0.8马赫

  • 战略

    轰炸机是指用来执行

    战略

    任务的中、远程轰炸机。它是战略核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量核武器的主要运载工具和构成核三位一体的一极之一。它既能带核弹,也能带常规炸弹;既可以近距离投放核炸弹,又可远距离发射巡航导弹,可做战略进攻武器使用,在必要时也遂行战术轰炸任务,支援陆、海军作战。


 战略空军的出现和兴起与轰炸机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密不可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可谓是成功运用远程轰炸机的典范。在西欧战场,美国空中力量对德国进行了大规模战略轰炸,最多时每天出动近1000架飞机。在东方战场上,美国使用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进行了轰炸并投放了两枚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正因为这样,1946年3月12日,美国在原有陆军航空队基础上成立了战略空军司令部,当时主要兵力为战略轰炸机部队。到20世纪50年代,又增编了空基洲际导弹部队,成了一支全球性战略打击力量。   目前,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对战略空军的普遍定位是:空天一体、攻防兼备、信息火力一体,能够以空制空、以空制海、以空制地,全面参与各种作战形式,能实施远程反应。随着各种高科技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战略空军逐步步入了辉煌期:除了最初的战略空袭任务外,它还可支援战区性作战并进行战略侦察。战略空军也从最初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发展为一个由多机种组成的空中打击力量。   美战略空军最强   在战略空军的发展建设上,美国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二战后,美国一直推行全球战略,战略空军成为其有效工具之一。1953—1955年,美国战略空军先后在海外成立了3个空军师和1个航空中队。到1968年底,美国空军已装备了400架战略轰炸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战略空军的发展速度放慢。海湾战争结束后,时任空军部长的唐纳德·赖斯认为:将空中力量分隔成战略、战役、战术三个司令部是一种削弱战斗力的做法。在这种观点的支配下,美国将战略空军司令部置于新成立的空中作战司令部领导之下,负责战略轰炸机、部分空中加油机的使用和管理。空中机动司令部负责管辖所有战略运输机和加油机。这种编制反映美国空军“全球到达、全球作战”的战略思想


时说新语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以下内容仅供抛砖引玉,欢迎更多讨论:

这个问题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

首先就是战略轰炸机的具体使用。最早战略轰炸机的出现是跨越远距离完成战略级轰炸任务的而存在的兵器。我们熟知的B-17和B-29等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那个 时代,其实就存在同样的竞争对手“V-1”巡航导弹和“V-2”弹道导弹。其实在当时来看,V-1和V-2的出现绝对具有战略级轰炸实力。只不过在实战中,这两型导弹起 初是制造了大量的恐慌,但并没有造成足够大的伤亡,而且对于英国的港口、工业区也没有彻底损毁,并没有从根本上瓦解英国的斗志。

反观美军对日本、德国执行的战略轰炸任务,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针对工业区的地毯式轰炸,以及铺天盖地的密级机群的冲击力,使得被轰炸区域的损毁程度和实际 伤亡极为可观。尤其是B-29执行的“火攻东京”的任务,更是被日本学界认为比两颗原子弹更能动摇日本“国本”的打击手段。所以,战略轰炸机在大规模作战任务中 所能完成任务性质和带来的附属威慑力,确实不容小觑。这是导弹很难完成。

再看现代的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这也是典型的导弹战。双方使用弹道导弹对目标进行打击,尽管达到了一定的战术效果和恐怖威慑作用,但都没有能够摧毁对 方的工业体系、后勤体系以及核心指挥系统,因此只能算是一种导弹游击战的升级版。可再看美军的海湾战争,尽管B-52不再担负地毯式轰炸任务,单作为导弹载机, 仍然对敌方展开了全面而且系统打击,并且由于单次出动携带导弹数量多、飞行员乘组多,可以在更远的距离上展开更长时间的奔袭,效费比和摧毁效能都绝非单纯地对 地导弹所能媲美。更不好说B-2、B-1B完成了诸多隐身打击任务。

就算在和平时期,战略轰炸机也是肌肉的象征,因此对于导弹和战略轰炸机的取舍问题?其实,现在导弹还是无法取代战略轰炸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