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式」竊取隱私背後,這些應用只有一個目的

近段時間,OV先後發佈了各自的年度旗艦機型NEX與Find X。

由於都是採用了隱藏式前置攝像頭,一時間引發了很多手機發燒友的圍觀。

誰也沒想到,隨後引發最大爭議的卻是“藏”在隱藏式攝像頭背後的另一個話題。

有發燒友在使用兩款旗艦時發現了隱藏式攝像頭的“曝光”技能,就是可檢測App應用是否在“偷窺”用戶的隱私。多家媒體隨後曝光,若手機應用偷偷在後臺調用了攝像功能,這種隱藏式攝像頭就會“突然”伸出頭來……

一場關於隱私洩露的猜測,又漸漸成為了大眾關注的話題。

“花式”竊取隱私背後,這些應用只有一個目的

一切皆為利

一款本來就是款聯網記賬軟件,卻要求用戶開放短信讀取權限才能正常使用。

這樣一項與應用本身並沒有任何因果關係的讀取授權請求,卻鮮有用戶當回事兒,通常都是直接點擊同意。這個“同意”,實際上就是讓應用能夠讀取、記錄並上傳手機中的短消息內容。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雖然被授權的僅僅是短消息權限,但平臺卻可以從用戶短消息中知道大量有用的信息。如該用戶銀行卡和支付賬戶的餘額,在電商平臺上購買的商品類型,經常使用何種應用軟件等等,都可以通過篩選短消息中的內容來獲取。

而這類企業之所以要收集與應用沒有任何聯繫的用戶信息,為的只是要出售用戶資料,獲得可觀的額外收益,而且這些數據很少會進行脫敏處理。

以一款簡單的記賬應用為例,用戶在註冊時,便已經驗證了手機號碼,填寫了個人常用的暱稱,設置了性別。如果再從用戶的短消息中提取到真實姓名、消費購物信息,那麼組合起來的用戶資料,就已經變得十分詳實了。

僅僅有姓名、電話號碼的用戶資料,黑市交易也已經叫賣到了好幾元一條。而這一類信息詳實的資料,價格自然不會低,大量貸款、保險、房屋中介機構都會樂於購買這種資料。還有一些還會將數據脫敏以後提供給一些機構用於數據分析,到後期就直接將收集到的用戶資料出售給營銷機構,通常的交易價格為每條30元~50元,部分含有信用卡額度、用戶地址等信息的個人資料,甚至可以賣出近百元的高價。

這一切,都已經成了一些中小規模應用開發機構間公開的“秘密”。

甚至,一款App應用能夠收集到多少用戶隱私信息,還能決定這家開發企業所能拿到的融資數額。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現實中,類似這種竊取用戶個人隱私權限的手機應用並不少見,但卻很少有用戶發現其中的貓膩。一大串隱私授權提示,很多人看也不看就盡數選擇了“同意”,大量的個人資料都被“同意”上傳到應用企業的服務器上,有些信息就成了機構斂財、變現的籌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