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錦談: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

“上善治水”,出自帛書老子《德道經》(甲本)第五十二章:“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從中可以看出,老子的本意,是指運用符合天道自然規律的上善之法,對我們的生命之水以及外部環境中一切的水,進行治理、管理和調治,從而使人生完成性命在德道之路上的迴歸,使外部環境之水變善,利於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熊春錦談: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

天一生水,此水已經離開了“德一”完整狀態,因而必然具備陰陽特性,若不經治理,就難以被稱為“上善”。自古以來,人類治理最多的就是水,因為水一旦變成洪水以後,就會如同猛獸一般,吞噬人類的生命,摧毀人類的財產,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可見,後世編修過的“上善若水”的說法,並不符合老子的本意。

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反覆誦讀就是自己運用自己的聲波音能,承載“上善”經典中蘊含的質象能量,反饋給自己體內之水,或饋贈於人,使其產生符合經典理義的變化以及能量有序化的過程。

近些年來,隨著探究的精細度越來越高,科學界發現許多原來所謂沒有生命的東西並不是死物,它們都一樣具有“感應能力”,水原來也能看、能聽、能閱讀,而且還似乎具有“思想”辨識能力,因為它能分析善惡美醜,似乎還具有良好的“記憶”能力。由此可見,萬物相互之間,其實每分每秒都在自然交流著各自的能量,這種能量具有質象而遊離物相的特徵。作曲家和演奏者將自己的能量以自己都難以察覺的“炁能量”的質象形態,注入到音樂之內,然後用音樂的聲和音再作為載體,就會將這種能量以“炁能量”方式傳送到試驗水之中。水由於也具備這種“靈炁”,也就能接收、能解碼並且能夠儲存各種音樂中的信息,也就產生出各具形態的全息的反映音樂內在特徵的結晶。

熊春錦談: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

經典誦讀中,通過口吐出或放射出的飽含著道和德的能量波,就能產生振盪,幫助修復病人體內損壞的器官、組織、血流等系統,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當“音”強的時候,甚至可以在頭頂形成一個蘑菇雲狀的能量團。“音”有不同的頻率,能夠調節人體內在的整個能量頻率。

開口誦讀和閉口心誦,都具有啟動、調用、傳輸經典文字中的能量,反饋給自己體內之水,使其達到符合經文信息能量化的寶貴作用。其中開口的諷誦,效果更優勝於閉口的心誦。閉口的心誦對“無相”物質的作用較強,但在早期對有相物質的作用卻顯得較弱。所以人們常感到開口誦時身體的感應力和感受特別明顯。這兩種誦讀經典的方法,都不應當偏執,可以靈活掌握而運用。但是早期應當以開口出聲誦為誦讀的主要方式,而默誦一般只適用於對音的把握已經初有體驗以後,或者為了適應外環境的制約而不至於間斷誦讀的實踐。

中國傳統文化承傳的特點就在於誦讀,只有通過誦讀才能啟動和調用經典內蘊藏的能量,用經典內豐富的上善能量調治、昇華身中之水。中國傳統教育的法寶就在於誦讀經典,通過誦讀達到心身與聖人“相謀”、“近似”、“相印”的作用。古籍中記載,戰國以前,鄭國一個名叫緩的人,運用抑揚頓挫吟誦經典的方法,堅持不輟,三年後成就為一個儒生。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誦讀經典“上善治水”的高效功用。由此可見,歷代聖賢和學者都知道誦讀經典,用音波玄韻生命之水的妙用,並孜孜不倦地躬身實踐。

經典誦讀中所產生的五種音,在中國古代稱為“宮商角徵羽”,就像“12356”一樣。“12356”是使用的聲,在中國古代是使用真正的五種音來表示。實際在漢代以後,中國人自己也開始糊塗,解釋不了五音。真正能達到兩千五百年前的狀態、能表述這五種音的現代音樂很難找到了。我們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有了心得以後,可以感應到或觀察到這五種質象音對身心的作用。

熊春錦談: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

社會上有一個普遍的認識誤區,認為傳統經典深奧讀不懂,對誦讀這些經典的意義產生質疑。其實,人類需要先弄懂以後才去做的事情,在一生中所佔的比例是非常有限的。如果生了病,人們並不會先研究明白醫生開的藥然後才敢服用,而是直接相信醫生,當下及時服用施治。對於一日三餐吃的大米飯,人們也並不會去研究大米是如何生長和加工而成的,就敢張嘴吃米飯。很多做家長的都不懂英文,但是卻要花血本,給孩子到處找最好的學校去學習英語。中國古代的經典,不僅都是聖賢們通過自己的大智大慧而創造的一種“外文”,更是天文、地理、人文無所不包的大學問,所以“讀不懂”並不能成為質疑誦讀的理由。

中國祖先們留給後代的經典,都是智慧的結晶和天人合一的人間絕學,只要誦讀它們,並且長期堅持不求甚解的“素讀”,經典中所設置的“不言之教”、無為而治兩大特殊性的教育功效,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對任何人的心智都產生“潤物細無聲”的良好作用。古人有一句口頭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現代人有幾人是真正懂得唐詩的,又有幾人敢自稱是弄懂了唐詩的詩人?誦讀精美的詩詞,都能使人在日積月累中產生大量“文學細胞”,提高寫作水平,那麼比詩詞歌賦更深邃的經典,豈不是隻要熟讀、精讀、恆讀,就能更加有益於心身的健康成長,更加有益於構建道德心靈、益智而開慧呢?

熊春錦談:經典誦讀是“上善治水”的重要方法

​所以,我們要堅信:“經典誦讀千百遍,其中真義自然現。”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外文單詞是背熟的,而不是看熟的。開口誦讀,才是弄懂文化的良方。根文化的經典誦讀,重在應用誦讀的“聲”和“音”對經典內涵進行格物實踐,音聲相和而達到物格音成,與古人居,與古人謀;重在應用經典文字的圖像性和象意性,直接啟迪大腦右側的慧識與左側的智識同運,在持續不斷的文化浸潤中,潛移默化地奠定道德心靈與智慧頭腦的基礎。所以,只要用正確的方法持之以恆地反覆開口誦讀,將誦讀作為精神食糧,日日餐飲,就能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中國德慧智研究中心 作者:熊春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