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錦談:陰陽和諧論的內涵與作用

老子《德道經》的陰陽和諧論,囊括了宇宙的萬物萬事,內涵極其博大。正如《黃帝內經·素問》中所言:“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很多古典的記載中並沒有強調“中氣以為和”,而直接地論陰陽,但是老子天才地將“中氣以為和”作為根本告誡我們,教導我們把握住它,進行體德和悟道。在這一段話裡面我們看看陰陽多厲害?它含有的內容該有多大:“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由此可見陰陽和諧學說的思想,是我們認識天地、萬物、化育、生殺、神明等客觀規律的重要方法論。老子所提出的“陰陽和諧論”,也就是揭示天陽地陰、萬物自然規律的學說。陰陽和諧學說,它指出了萬物成滅的綱紀,產生變化的依循和動力,我們要認真地去體悟。

熊春錦談:陰陽和諧論的內涵與作用

陰陽和諧學說的“二”,距離德“一”和道“○”最近,是“道○”和“德一”直接所化。它本身雖然已經進入了後天時空環境,象喻的主體是後天萬物,但是陰陽本身所具備的“德一”品格和能量,常使其最為容易迴歸於德道這樣一種狀態,或者按照正確的方向順變為三才、四象、五行、八卦,八八六十四卦,散化為萬物。這些特徵就使它能夠冠之以“綱紀”、“父母”、“本始”和“府”的榮譽稱謂。

陰陽的概念和歸類,在老子《德道經》中作了大量本質性和綱領性的闡述。那的確都是直指心源性海的,是綱領性的,老子是抓住關鍵性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地方進行闡釋,而在具體分類方面,我們可以參閱《黃帝內經》、《周易》等其他經典。一般而言,在其他古代典籍和書籍當中對陰陽細則性分類比較多一些。“大道甚夷,民甚好解”老子《德道經》第十六章(通行本《道德經》第53章)。,人們都想多瞭解一下。如果想多掌握,那麼就可以翻一翻相關的古代經典著作,這樣有利於全面掌握和認識老子的“陰陽和諧論”。“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黃帝內經·素問》)這一段話的內容是對天地大環境這一對陰陽太極體的解析和介紹,非常全面深刻。殺,即抑制、收斂、調控之意。

熊春錦談:陰陽和諧論的內涵與作用

陰陽的概念是辯證唯物性的,非常系統,而且“陰中有陰,陽中有陽”。例如在一天之中,從平旦的日出之時至紅日當空的正午,屬於這一天之陽,也是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這一時間段,同樣是一天之陽,但它卻是陽中之陰。暮夜至雞鳴這一段時間,屬於一天中的陰,它是陰中之陰;而雞鳴至平旦,也屬於天之陰,但卻是陰中之陽。對於人而言,這種陰陽對應關係也是相同的。

我們研究生命科學,對人體的陰陽分類也需要掌握的。人體的陰陽分類,是外為陽,內為陰。男女之間還有差別,男性體表為陽,體內為陰;女性體表為陰,體內為陽。如果再仔細分之,則後背為陽,腹部為陰。討論人體內臟腑中的陰陽時,那麼五臟者為陰,六腑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為什麼這樣分類呢?它是根據能直接與外界相交通的和不能與外界相交通的這個特點來分陰分陽的。所以,人之背為陽,那麼陽中之陽就是心,陽中之陰就是肺了。以腹為陰,陰中之陰就是腎,陰中之陽就是肝,這個陰中之至陰就是脾。這些陰陽分屬歸類,都是按照陰陽的總屬在表裡、內外、雌雄、相腧輸而對應確定。這個“腧輸”是一箇中醫學的名稱,用這種陰陽歸類方法與宇宙的陰陽相對應,和諧一致於陰陽總格局之中。

熊春錦談:陰陽和諧論的內涵與作用

老子的“陰陽和諧論”,高度地與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黃帝內經·素問》)要通天,跟天連接起來,通過這個“思”字,把囟門打開,將心和腦與天相連接。《黃帝內經》裡面也強調了,這個通了能夠建立,那就是生之本,而且本於陰陽變化之道。這裡所講的“通天者生之本”,就是指的人天合一,人體能夠通達連接於天德之氣的能量環境中,那就是人的生存和健康之本。因為天德養神,地谷養形。從根本上而言,還是“德一”在畜養陰陽體,整個陰陽體的有形和無形,都不能逃離“德一”的畜養,所以這個“德一”就是陰陽之本。如果我們能連通而獲得“德一”者,就是長生久視之本。

​(中國德慧智研究中心 作者:熊春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