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第一次懷孕的媽媽肯定都是會忐忑不安的。

轉變成「媽媽」的角色,這中間的艱難沒有經歷過是難以想象的。

有些問題提前準備好,會比在孕期手忙腳亂要好得多。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一、孕期誤服藥物或者接受過特殊檢查

「剛一個月的時候拍過片子,孩子還能不能要?」

懷孕最初的一個月如果不是刻意監測孕 HCG 的話,往往沒有特殊症狀,不容易被發現。

一般發現懷孕的時候是第二次月經遲遲不來,才會想到去做孕檢。

在月經週期不規律的媽媽身上,往往發現的更遲。在懷孕期的早期,由於媽媽不知情,進行了一些檢查或者藥物治療。

往往會引起極大的焦慮和不安。反覆擔憂孩子是不是發育的不好,能不能繼續孕育。

這個時候可以查詢藥物妊娠期用藥安全性說明。

藥品分為五個等級:

A 級:胎兒安全,使用藥物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比如維生素類藥物。

B 級:相對安全,動物實驗安全,在已經使用的人類數據中未發現有影響,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類、布洛芬、潑尼松龍等藥物。

C 級:權衡利弊後慎用。問世時間較短,或者使用較少,沒有人類的研究數據資料,只有對胎兒的益處大於風險才能使用。包括大部分的抗病毒藥物,比如阿昔洛韋,治療癲癇的巴比妥等。

D 級: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對胎兒有風險,當危及生命,無藥可選時可以使用。包括鏈黴素、抗腫瘤藥物、地西泮、法華林等。

X 級:絕對禁用。動物和人類研究均證實可引起胎兒異常。包括酒精、ACEI 類藥物、雄激素、卡馬西平等藥物。

需要注意的是,中成藥、中藥湯劑這一類的藥物是沒有相應的臨床資料的,不能判斷評估對於胎兒的影響。如果沒有必要,儘量不要使用這些藥物。

雖然有著相應的數據支持,不是專業人士的父母看到繞來繞去的名稱、可能的副作用,有時候會越看越焦慮,越看越害怕。特別是隨便網絡上搜索一下,看到的情況是越看越嚇人。

一般來說在懷孕 3 周之前,受精卵存在一個「全或無」的狀態,因為這個時候細胞數目少,如果受到刺激,胚胎或者停止發育自然流產、或者一點事情沒有。不容易產生畸形的胚胎。

之後 3~8 周是高度敏感期,容易受毒害物質影響產生畸形。8 周到 20 周是中度敏感期,這個時候比之前要好一點,不那麼容易引起異常。20 周之後主要器官基本成型,是低度敏感的時期。

為了減少這種焦慮不安,有懷孕計劃的準媽媽,都應該儘量避免使用藥物。實際上只要停止避孕措施,就有懷孕的可能,如果計劃孕育新生兒,就應該儘量避免使用藥物和避免接受放射性物質。

如果萬一接受了拍片檢查,也不是就一定會發生風險的。常規診斷性的拍攝是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的。

誘發胎兒發育異常的最低放射暴露劑量是 50~200mGy,一次 X 線檢查胎兒受到的暴露劑量是 0.0005~0.01mGy,一次 CT 檢查胎兒暴露劑量是 0.01~50mGy(盆腔 CT 最高 10~50mGy)。遠低於至畸形的劑量。

孕婦首選超聲檢查,如果情況有必要,是可以選擇拍片和 CT 的檢查的。

如果的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服用藥物或者接受了放射性的檢查,也不代表就一定會產生異常。因為在胚胎 3 周之前是不易出現畸形的。就算在敏感期,也要結合藥物的品種、劑量來綜合判斷情況。因為涉及到比較專業的知識,這個可以尋求醫生的幫助。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二、身體上的變化

「吐到什麼是個盡頭」

孕吐是最早出現的不適,沒有什麼特別能緩解的東西,也不敢吃藥。只能幹忍著。鼻子也變得更敏感,很平常的味道懷孕的時候聞到一點就開始吐。幸運的媽媽孕中期就恢復食慾了,有的悲催一點的媽媽會一直吐到孩子出生。

影視作品裡那種昭告天下「我懷孕了」的吐法是相當美麗的。實際上反覆的孕吐可以吐到讓人懷疑人生。進食的困難還會讓媽媽焦慮不已,擔心孩子會得不到足夠的營養。

對於大部分的孕吐來說是不會引起胎兒的發育問題的。因為在孕吐最劇烈的頭三個月,胚胎只有一點點大,並不需要太多的營養。一開始的三個月媽媽體重不需要增加,也是可以孕育健康的寶寶。

而且有一點可以安慰準媽媽們的是孕吐是胎盤分泌的 HCG 刺激引起的,頻繁的嘔吐說明 HCG 的水平高,胚胎著床順利。

特別劇烈的嘔吐,媽媽完全不能進食的情況下,需要尋求醫生的幫助,可以通過靜脈補充液體來幫助媽媽度過這個難關。

「腰痠、背疼、腿抽筋」

進入孕晚期,準媽媽往往會出現各種腰痠背痛的症狀,夜間難以入睡,腿抽筋。這些和孕期體態改變,走路姿勢變化,子宮壓迫都會有關係。其中還有一點重要的就是胎兒的骨骼生長需要大量的鈣。

孕期如果不額外補充鈣質,媽媽會損耗自己的骨骼,來滿足胎兒的需要。準媽媽就會出現各種缺鈣的症狀。同時缺鈣也會讓媽媽脾氣暴躁。

在孕期,及時補充鈣質是對身體很重要的一項。在產後,哺乳媽媽仍然需要額外補充鈣質來保證泌乳。

同樣的,進入孕晚期,媽媽還容易出現貧血的變化,因為胎兒需要較多的鐵來造血,如果不額外補充。媽媽也會通過損耗自己的儲備來滿足胎兒的需要。

母親就是這麼偉大。所以孕中晚期要注意補充鈣質和鐵,可以保證準媽媽的身體健康。

「肚子上黑黑的一道線真的好難看」

孕期由於激素水平的變化。媽媽會出現皮膚色素的沉著。皮膚髮黑明顯,看起來會讓人沮喪。不過好消息是,隨著生產後激素水平的改變,色素沉著會自然消退。

但是還有退不了的就是如果出現皮膚撕裂的妊娠紋,這個是隻能緩解不能完全消退的。對於美貌來說是很嚴重的一個打擊。

儘量避免妊娠紋的出現主要是要控制體重增加的速度,均勻的增長,並且不能總量增加太多,這樣可以緩解或者避免出現真皮的裂傷。減少出現妊娠紋的機會。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三、隨著產檢的進行,擔憂孩子出現異常。

孕期主要要做的篩查是唐氏兒的檢查、大排畸彩超檢查。血常規、尿常規檢查。隨著產檢的進行。媽媽往往會擔憂出現孩子出現異常的情況。

一般是預約什麼檢查就擔憂什麼檢查出問題。這種忐忑的心態是非常常見的。所以最好由爸爸陪同進行產檢,可以減少媽媽的擔憂。

特別是比較複雜的檢查,比如排畸檢查,往往需要簽到、排隊、檢查、費時較多。如果媽媽自己狀態良好,那當然也可以自己前往產檢。如果產檢的項目出現異常,最好是直接當面向醫生諮詢代表的意義。

因為對於胎兒的情況醫生往往都是很慎重的,需要有長時間的溝通才能更好的判斷情況。不要自己搜索檢查名詞,避免越看越害怕。

這種擔憂在產檢結果正常之後就會緩解,不過由於產檢是接連進行的,這種波折的憂慮會隨著孕期一直存在。如果媽媽表現出來很大的困擾,家人一定要多關心,多陪伴媽媽。緩解媽媽的壓力。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四、擔心流產、早產

「保孩子還是保大人?」

這種擔心不是沒有依據的。因為的確正常孕育就有一定的流產和早產風險。不過也不會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喝點什麼碰一下就流產了,這個沒有那麼誇張。如果擔憂影響到了生活,那就需要家人的關懷,和正確的疏導。

早期難免流產(不可挽回的流產)的原因,大部分是由於胚胎髮育異常,不能繼續生長才出現的。這種胚胎本身就存在問題的情況,勉強去保胎也沒有意義。因為不能成為正常的胎兒。

當然作為準媽媽要避免各種風險,包括出行安全,帶安全帶,安全頭盔,選擇更安全的出行方式。穿牢固好走的鞋子,避免意外摔傷。

如果只是出現流產的傾向,及時尋求醫生的幫助。可以有各種醫學手段進行保護,評估大人和孩子的狀態。幫助取得更好的結果。

實際上,現在的醫療水平發達。如果的確早產不能避免,也可以由新生兒團隊繼續搶救治療。像電視劇裡的終極問題「保孩子還是保大人」,放在現實裡面就是不是問題。

就是因為我們可以婦產科團隊搶救媽媽,新生兒團體搶救寶寶。兩邊同時進行,早產兒的救治成功率,都是越來越高的。

如果情況比較特殊,應向醫生了解是否可以在孕期轉運到新生兒科較為優勢的醫院。這樣可以讓孩子出生時得到更好的醫療。對於早產兒來說,剛出生的 1 個小時的搶救治療是否及時有的時候關乎生命。

因為目前醫療水平進步,較小年齡的早產兒也有存活搶救的希望,當然需要家長和醫護團隊更多的努力,是否願意承擔風險積極治療也是產前需要家人共同溝通的。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五、擔憂生產的疼痛

進入 37 周之後,孩子的媽媽就會進入反覆的焦慮之中。既害怕生產,害怕難產,又擔心孩子不出來。

順產對於產後恢復是有好處的。但是順產的疼痛,往往是初產媽媽的一大考驗。等到 37 周再擔心生寶寶疼是有點晚了。

最好是在孕前就做好準備會讓生產更為順利。有利於順產的包括保持健康的體重,避免超重;學習分娩呼吸方法(這個鍛鍊要從孕中期就開始,臨時學習是比較難的);瞭解順產的分娩過程,只有知道整個自然過程,才會能減輕焦慮,更放鬆的處理情況。

另外可以選擇有無痛分娩的醫院,這樣就可以做到儘量減少媽媽不適和焦慮。

如果情況不允許順產,醫生建議剖宮產,要配合醫生。因為在緊急時刻,剖宮產是解救胎兒和媽媽的有效手段。剖宮產術後恢復會更慢一點。家人要多關心產婦,幫助媽媽休息恢復。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總的來說,由於整個孕期準媽媽的激素水平都是出於劇烈變化過程中的,忐忑的心情肯定是會有的。家人多瞭解,採取相應的措施可以讓整個孕期更加的順利。

更重要的是,家人的陪伴關心至關重要,孕期的新手媽媽會有很多情緒脆弱的時候,身為爸爸的當事人做好陪伴疏導,是對孕媽媽最好的鼓勵哦。

有多少男人真的明白:一個女人變成「媽媽」,這其中到底多艱難!

關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