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想買個武則天。”媽媽:“我想打你”

01

閨蜜在群裡發火,我知道他家的碎鈔機又惹事了。

“今天我兒子居然問我,能不能給他買個武則天?什麼,一代女皇武則天,還能用金錢買嗎?”問了大半天才知道武則天是《王者榮耀》裡面的一個英雄,而且不是一般的英雄,有錢還不一定能買到的,要抽獎。

閨蜜氣得要瘋了,她根本不知道兒子在玩遊戲,她給兒子一頓胖揍,但是打完之後小傢伙很不服氣,說一定要買武則天。閨蜜拿他沒辦法,向我們求助。

小傢伙今年10歲,平常爸媽忙於工作,又沒有老人幫忙帶孩子,所以很多事情顧不上。平常鬧騰的小男孩,玩起iPad的時候卻乖得出奇,只要有網有電,可以玩一整天。閨蜜兩口子以為他就是刷刷視頻,看看動畫片,就沒有怎麼幹涉,沒想到自己兒子居然玩起了遊戲,而且段位還挺高的。

“有時候聽他跟同學聊天,會提及一些奇奇怪怪的名字,現在回想起來應該就是遊戲。沒想到現在的小學生,居然連聊天也不離遊戲。”閨蜜感慨道。

打也打了,罵也罵了,iPad也收起來了,但閨蜜兒子還是心心念念玩遊戲。她意識到也許是之前陪伴孩子的時間太少了,以至於他大部分精力和興趣都放在手機上。於是她乾脆辭職,在家全職帶娃,每天陪孩子一起看書,玩遊戲,做家務。時間久了,小傢伙就慢慢淡忘了遊戲。

曾有人說,作為家長,不要和孩子講太多的道理,而應用實際行動去影響他們,給他們做好榜樣,讓他們在實踐中感知那些道理,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地理解,並運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中。


“媽媽,我想買個武則天。”媽媽:“我想打你”


大道理大人都願意聽,更何況是小孩。所以,發現孩子教育出了問題,不要光想著打碼,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小孩子沉迷遊戲固然不對,但歸根結底是因為孩子在父母身上找不到幸福感,所以才會到遊戲裡找。

而這時候,家長的高質量陪伴,是孩子走出遊戲魔障的靈丹妙藥。

後來,閨蜜發現孩子喜歡的是遊戲裡英雄的裝扮,進而發現孩子喜歡畫畫,她把孩子送去學畫畫,老師都誇他有天賦。

02

曾經在網上看過一個非常讓人痛心的故事。

曉雯是個15歲的女孩子,爸媽常年在外做生意,她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隔代教育總有些弊端,曉雯漸漸長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爺爺奶奶管不住她了。叛逆期的曉雯,跟著社會上的青年學會了玩遊戲,而且一發不可收拾。

爸媽發現問題,回家把曉雯胖揍一頓,指責她不識好歹,父母辛辛苦賺錢供她讀書,她卻不學好。爸媽一直在跟曉雯訴苦,訴說自己在外面有多不容易,企圖以此喚回孩子。但曉雯一個字都沒聽進去,晚上趁家裡人睡著之後偷偷跑出去上網,第二天被發現了之後又舊戲重演,一邊打她一邊訴苦,但曉雯該叛逆叛逆,一點沒變。

後來,爸媽把曉雯送進了戒網所,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第一次回家的時候,爸媽意外發現曉雯變乖了,不再吵著玩遊戲,很聽話,爸媽說的話幾乎從不反駁。

爸媽以為戒網所起到作用了,就繼續把曉雯送到戒網所。但幾個月後,他們看到的是曉雯冷冰的屍體。

原來,所謂的戒網政策並不採用科學政策,一直都是以暴制暴。曉雯一開始到戒網所,也很抗拒,但每次不聽話,教練都重重打她,專門挑看不見的地方打,打得比她爸媽重十倍百倍。時間一長,曉雯就聽話了。回家之前,教官威脅她不要告訴家長,不然打得更重。

教官發現曉雯家長並沒有發現端倪,於是開始 更加過分的行動-對曉雯性侵。

曉雯終於不堪重負,在一個雨夜自殺了。


“媽媽,我想買個武則天。”媽媽:“我想打你”


曉雯寫了封遺書,控訴她爸媽的不負責任,她爸媽看過之後萬分後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留守兒童,隔代教育,本身就是對一個孩子不負責任。曉雯的爸媽發現女兒沉迷網絡之後,不但沒好好引導,還動手把人,甚至把她送進戒網所。

如果一開始能好好溝通,能傾聽女兒的心聲,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她走出網遊,這個故事或許就是另一個美滿的結局了。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不聽話,打一頓就好了。有的甚至說,我拼命掙錢都是為了你,你怎麼這麼不識好歹?這種做法,只會讓孩子離你更遠。

數據表明,沉迷遊戲的孩子,內心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網絡遊戲畢竟是虛幻的,它帶來的快樂也只是暫時的。作為家長,應該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一味指責。

03

網上有一部動漫。一位忙於工作和家務的母親,發現孩子沉迷遊戲之後,把他的遊戲裝備全部砸了丟掉,她以為孩子可以恢復正常了,可惜沒有了遊戲的孩子,就算沒有了遊戲,他平常的動作也依然是拿著遊戲手柄的姿勢,這位媽媽這時候才意識到,也許自己的方法錯了。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網絡遊戲只是一個導火索,真正的炸藥是孩子的心理。孩子一旦沉迷網絡,必然是心理出現了問題。感覺單一,人就會出現痴迷。比如練氣功,學外語,反反覆覆做同一件事,就會沉迷其中。

孩子的興趣,不要一味否定,而是正確引導。沉迷網絡的孩子,究竟以後能長成什麼樣,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一味否定,就會打擊孩子的信心。


“媽媽,我想買個武則天。”媽媽:“我想打你”


李玫瑾的孩子,一開始不喜歡學數學,她就允許孩子不學數學。孩子喜歡藝術,就引導孩子發展藝術,最後孩子以藝術生的身份考上了重點大學。

當然這並不是鼓勵孩子偏科,只是鼓勵家長引導孩子。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小天使,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帶給我們歡樂,同時也讓我們肩負著責任。孩子沉迷遊戲,痴迷某一個東西,他只是暫時出現了問題,作為家長,我們需要跟孩子好好溝通,試圖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不要讓你孩子過分沉迷遊戲,也不要打壓孩子的興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