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里康熙什么时候决定传位给雍正四爷的?

黄益坦


在电视剧里,雍正的继位之路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康熙下定决心决定传位给雍正,是老八在寿宴上送死鹰之后。在此之前,康熙还没有下定决心。他仍然想继续考察雍正和胤禵,看看他俩到底谁更合适一点。

但是送死鹰的事情让康熙心力憔悴,身体一蹶不振,眼看就要灯干油尽了。皇位的继承问题不能再拖,必须立刻下决定。首先,康熙要找出死鹰是谁送的。

是十四爷吗?肯定不是!因为康熙在第一次废太子时,就被假的太子手谕忽悠过,冤枉了胤礽。后经张廷玉提醒,立刻顿悟。这次看到死鹰后,康熙非常的镇定。肯定立刻想到了死鹰必不是老十四送的。


老十四经过历练,已经长进了很多。康熙也评价他:“看起来,胤禵也会动心思了。”

如果不是胤禵送的,那有胆量干出这种不忠不孝之事的人就只有老八了。问题是,康熙只是怀疑,没有证据。

结果,康熙还没有发话,老九和老十自己就先跳出来了。



现场那么多人,那么多阿哥,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唯独老九和老十跳起来了,嚷嚷的最厉害。

平时也没有见这哥俩很孝顺自己啊?

现在这么积极,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老九和老十这么积极,说明他们事先肯定就知道了。而他们又一向唯老八马首是瞻。所以幕后黑手肯定是老八,这支死鹰必然是老八送的了。

此时老爷子仍然在沉思中。这么多年都在捶打老八,希望他能有自知之明,可惜这个人就是痴迷不悟。老十四还太嫩了,他不是老八的对手。老三又太文弱了,不是老八的对手。只有老四还行。

老四虽然不结党,但是老四的手腕强。此时也唯有老四可以制衡老八党羽。因此,康熙决定传位给雍正,其实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这么说,有三个理由:

首先,康熙始终都没有放出老十三。

放出老十三就意味雍正的皇位十拿九稳了,可是康熙始终没放。这说明老爷子之前,还没有下决心。现在决心已定,想放也来不及了。只能先安排好后事,卖个人情给老四,让他去放了。

其次,康熙安排的传旨人并不可靠。

传旨人是谁?朝三暮四的隆科多。老皇上在无人可用的前提下,想到了隆科多。这个人对康熙的忠诚没得说,但他不是雍正的心腹。让隆科多宣布继位人,可见康熙谋立之仓促,决心所下之迟。

第三,雍正也并非是没有缺陷的人。

康熙很清楚老四的缺点,曾经就批评过他的办事风格。遇事容易急,爱与别人较真,不会权宜变通。这种性格,做一个辅国匡民的孤臣可以,做皇帝就不太合适了。



康熙看的不准吗?非也,康熙实际上看得非常准。雍正继位后,立即下令清查藩库亏空,完全就是不切实际。结果后来还闹出了诺敏欺君事件,皇帝的颜面荡然无存。在这个期间,没有人敢站出来指点雍正。就是因为他的性格太容易急,稍不如心意就翻脸不认人。大臣其实都很怕雍正,也包括老十三。

但是雍正的这个缺点,跟老十四比起来,又稍微好一点。因为老十四比雍正的性格更急,极容易被高智商的人利用。

简单点说,雍正只是性格欠了点,智商没问题。老十四是智商和性格双欠。



至于康熙临终前跟老四说的那番话,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老四啊,我早就看好你了,之前的三上三下也是对你好,目的是历练历练你。现在传位给你,你要是继位了可要对我感恩戴德哟,不能搞政治清算这一套。

然后雍正继位了,感激涕零于老爷子对自己的赏识。明明就是一个守成之君,硬是给加了一个“圣祖”的庙号。

我甚至怀疑历史上也是这么一个情况。雍正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意外的获得了皇位,对老爷子无比推崇,千古一帝就是这么吹出来的。

至于之前雍正取得的那些政绩,比如江南募捐赈灾、清理户部亏空、推举太子复位,弘历的大放异彩、推举老十四当大将军王。这些都只是雍正的成长过程——雍正在康熙心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

江南赈灾和清理亏空:雍正从众阿哥中脱颖而出,让康熙关注到了他;

举荐太子复位和弘历的出彩:康熙已经在心里把雍正列为太子候选人;

举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二人一文一武,九子夺嫡变成了二选一。

送死鹰事件之后:碍于老八的势力,十四阿哥冤枉出局,最终雍正胜出。

所以,电视剧中康熙决定让雍正继位,就是在送死鹰之后。


Mer86


在一废太子以后,老十三和老十四在殿外打架,作为“八爷党”的主干老十四为老八鸣不平,气的康熙拿剑要砍,一个老八跪着抱着康熙的双腿,一个老四用手直接抓住康熙的剑刃,血流不止。

康熙怒气渐消,在养心殿休息,而德妃乌雅氏带着两个儿子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来给皇帝请安谢罪。

当时康熙看了德妃乌雅氏两个儿子,就封乌雅氏为皇贵妃。康熙这个举动可谓意味深长,乌雅氏不明白,老四疑惑,老十四也疑惑。但是,康熙内心是雪亮的,加封乌雅氏就是因为老四胤禛。

其实,胤禛在以前办差过程中就深得康熙赞赏,江南募捐,追讨国库欠款等等多项难办之事都让他完成,康熙对他的能力也是极为认可,而且,最为难得就是他不像老八那样搞小圈子,试图利用圈子的影响力来夺取皇位,康熙很是反感。

于是,康熙对众皇子的态度都是不一样,对老大胤褆的痛恨,对太子胤礽的失望,对老四胤禛的欣慰,对老八胤禩的厌恶,对老十三的疼爱,对老十四的反感。

故而,老八越是策划八爷党不停的搞小动作,他就离皇位越来越远。唯一能够大公无私办好差事的就是老四胤禛。



毋庸置疑,《雍正王朝》中头脑最为缜密和最富谋略之人自然是康熙。故而,康熙看人都是看的特别的准,他虽然明白老四能力最强,最有决断力,但是老四身上还有很多不利的一面,必须要加以磨练。

二废太子以后,康熙就没有复立太子,而十三爷受到牵连,导致被圈禁十年之久,而老四就是孤身一人面对八爷党的各种手段,正是如此,才让老四越发成熟,面对问题不至于冲动,面对选择不至于茫然,面对攻击不至于动怒。康熙看到了胤禛的成熟,而在推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时又体现心胸和风度,这一切都让康熙甚为欣慰。

在“死鹰事件”以后,八爷就彻底无缘继承人,诅咒自己的父亲,真可谓“自作孽不可活”,而后就是康熙安排老四的顺利接班。当然,康熙的一系列动作又是深奥无比,特别是把四爷和张廷玉马奇撤职,对八爷和十四爷都没有处理,这其实都是最终为四爷继位做好了铺垫。

可见,康熙早就内心有打算,而只是用一些时间去考量老四,考量他的能力以及心胸,而老四也着实做到了。反而是八爷党一直兴风作浪,十四爷又异军突起,让局势更加复杂,但是康熙就是任你惊涛骇浪,我自岿然不动。



胤禛用自己的实力和隐忍最终得到皇位,这其中不乏阴谋诡计,毕竟邬先生是真正的阴谋诡计的行家,所以康熙每次出题,胤禛都能答对,因为他的军师能够揣摩到康熙的帝王心术。

自从康熙第一次被废以后,康熙心中就应该有人选,他的内心必须要想一个问题,就是太子废了以后,谁来做太子?

虽说让朝廷官员来推选,但实际上他既然出题,就应该把答案准备好,不太可能只出题,让别人给答案。

官员推举的人选与他内心答案不符,故而他就复立太子,说白了就是隐藏内心的正确答案,让太子成为挡箭牌。

而康熙内心的正确答案,谁都不敢问,也不能问,只能去猜!而此人是谁呢,自然是四爷胤禛。

只能说,康熙才是真正最有心计之人,其它的都是答题交卷之人,最终老四胤禛考了80分,老八胤禩考了20分,老十四胤禵考了30分。




忠肝义胆岳老三


第84期总680期

日尧居k古史上期说道康熙皇帝驾崩前召见隆科多,下了两道诏书,生与死都在其中!这期分析康熙帝什么时候决定并表现出传位皇四阿哥胤禛?

针对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清理户部亏空及官员欠款,四阿哥胤禛接了这个差事,没人接,可是雍亲王府的“邬思道”不是这么看,邬思道认为四阿哥胤禛应该接差。

【康熙帝欣赏胤禛做孤臣】

原因是在此没人替皇帝分忧解难之时,特别是康熙皇帝这么多儿子,竟然没人出面,是在过不去,另外此刻办这个差事,老皇帝康熙不会忘记,何况太子胤礽举荐、八阿哥胤禩举荐,无论他们什么目的,是看笑话,还是打擂台,都干!

都说康熙盛世,黄河、淮河,今年清理了,明年还是绝口,遭罪的还是老百姓,比如户部欠款,今天清理账目,明天又借走了,必须要有制度,要有朝廷的章程。

好,做孤臣好!要做就做一个纯粹的孤臣,所以;这次清理户部亏空欠款,十三阿哥胤祥就不要掺和了,做一个真正的孤臣难呐!

【康熙帝把玉如意赐给弘历】

那次康熙皇帝去热河木兰秋狝,这是一年一度的皇家园林狩猎,满洲贵族及蒙古各部落王爷都参加的大型练兵活动,也是与蒙古各部落沟通感情的方式,格外热闹。

既然是木兰秋狝,皇帝来了,蒙古各个部落是王爷不能白来,各自带着礼物献给康熙皇帝,还有给太子胤礽的礼物,因为他们要与下一代储君打理好关系,也有礼物!

蒙古王爷送给太子胤礽一把精致玉如意,此刻太子胤礽不在,康熙帝说;好,替太子胤礽收下,可是这位康熙帝不但没给太子,竟在第二天公开把“玉如意”给了弘历。

【太子兵变,胤禛控制胤礽】

康熙五十一年,康熙皇帝南巡,这年康熙皇帝的五十九岁了,按照那个年代已经是花甲之年,也可能是康熙皇帝的最后一次南巡。

北京的十四阿哥胤禵传来“密折”,里面就一封太子胤礽给江夏镇任伯安的私信,康熙皇帝看了这封信后感觉到此事的严重,任伯安的小舅子刘八女及任伯安的等等任季安,那是用钱买卖人命的主,任伯安私自记录官员劣迹的顽皮,太子胤礽要换那“百官行述”干什么?

太子胤礽迫于康熙帝的压力及身边党羽的蛊惑,竟要揭竿而起,准备挟持康熙皇帝取而代之!这次康熙帝不客气了,坚决要废黜太子。

密谕“皇四阿哥胤禛”捉拿太子胤礽,召见隆科多将太子胤礽党羽一体捕获,可见此刻康熙帝对四阿哥胤禛的信任,把紫禁城交给了胤禛。

通过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康熙皇帝在康熙四十七年前后就对皇四阿哥胤禛进行了着重培养,很有可能是作为后备“储君”的人选培养。

不过有清史学家认为是大学士“方苞”的一句“看圣孙”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纵观康熙朝的儿子当中在太子胤礽被废以后,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只有两个人:雍亲王四阿哥胤禛与曾经担任过大将军王的十四阿哥胤禵最有可能是皇位的人选。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雍正王朝》的详细解剖还在后面,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带你继续解剖分析雍正朝!欢迎网友一起评论、互动、留言!


日尧居k古史


若论康熙什么时候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最有力的回答应该就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究竟是什么事儿,让康熙决定将皇位传给胤禛了呢?今儿酒翁来列举几个。

胤禛拥有非常不错的办事能力

若说到胤禛的办事能力,有两件大事可以概括,一是江南赈灾,另一件事就是追讨国库亏空。江南赈灾事件上报到朝廷,康熙面前,康熙想从国库拨款救灾,可谁曾想国库只有区区几十万两库银,康熙在得知此情况后,失望的看着太子:我将国家交给太子打理,结果整成这局面。但江南出现灾情,朝廷不得不出手,国库没有钱怎么办?众阿哥没一人给出意见,问太子怎么办?太子不出声,问胤禩怎么办?胤禩夸夸其谈,就是不说重点。康熙最后无奈只能推行到江南筹齐款项后赈灾,但派谁去是个问题,此时,胤禛主动请缨,愿前往江南筹齐救灾款项。

商量救灾时,得知国库空虚,在胤禛出色的完成江南赈灾返京之后,康熙又再一次将国库空虚的案情提上议程,试问:国库空虚是江南赈灾前暴露出来的,为什么康熙一定要等到胤禛回京后,才提出来呢?因为康熙知道,留京的众多皇子中,没有一人可以胜任此工作,所以,只能等胤禛从江南返京。而在追讨国库空虚时,康熙却不同意胤禛要求胤祥协助办理的要求,虽然这其中有康熙想保护胤祥的因素,但也有一个因素就是康熙要成全胤禛想做“孤臣”的心愿。最后正如康熙所愿,国库追讨回一千多万两。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胤禛在办事能力上没有问题,不挑活,为康熙分忧解难,更难可贵的是胤禛在这两次办事之中,也让康熙看到了胤禛没有结党营私,办事可谓一律秉公办理。所以,在此处,不得不说康熙已经开始看中胤禛了。


乌雅氏封为贵妃,这背后意味着什么?

十三胤祥和十三胤禵在皇宫内大打出手,康熙到现场后,胤禵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加猛烈。气的康熙夺刀要杀了胤禵,情急之下,胤禛手握刀刃阻止康熙,望康熙刀下留人。

后来乌雅氏带着胤禵和胤禛到康熙休息的地方,请安赔罪,康熙看着乌雅氏和两个儿子后,不仅没有过多的责骂,反而晋升乌雅氏为贵妃。此次晋升可谓非常反常理,但不得不说,此次康熙给乌雅氏晋升的原因不是看在乌雅氏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也不是看在胤禵为老八抱不平(康熙突然间觉得胤禵做的对),反而是看在胤禛的面子上,而康熙晋升乌雅氏,也是为了给胤禛后续登上皇位而铺路呢。

太子和胤禩的垮台

虽说胤禛自身的有点很多,但倘若不是有其他人的帮忙,皇位也不会轮到胤禛来坐。除去胤禛身边的智囊人物,例如邬思道以外,不能不说,还得谢谢太子和胤禩们的垮台。


太子前后两次被废,第一次是发生在热河行宫,康熙撞见太子和郑春华行乱伦之事,康熙一怒之下,将太子废除,此乃太子第一次被废除,后来在康熙南巡之时,康熙收到一封太子与任伯安的信件,而信的内容则是关于“百官行述”的事情,康熙深觉此事比较严重,而就在此时,远在京城的太子竟然在身边党羽的簇拥下,揭竿而起,预挟持康熙而取代之。此乃康熙的第二次废除太子。而更为可笑的是,康熙捉拿太子,正是安排的胤禛去捉拿太子。可见当时康熙对胤禛的信任,在康熙心里,胤禛俨然不是“太子党”的人了。


而说到胤禩,无论是江南赈灾事件,还是国库追讨案件,甚至是后来的肖国兴案件,以及“死鹰”案件,都体现出胤禩的自我聪明,结党营私,自以为是的搞些小聪明,甚至曾在康熙晚年时,多次进宫试探康熙的口风,如此小聪明之举,怎会逃的过康熙的眼睛,以至于康熙最后对胤禩的评价则是:辛者库贱妇之子。如此评价也反映出康熙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会将皇位传位给胤禩,而胤禩的如此多的举动,完全是胤禩的个人臆想而已。

而反观康熙对胤禛的表现,在康熙晚年,除去对太子和胤禩的决策外,将胤禛和张廷玉马齐撤职,这些举措都是在给胤禛继位铺路。


由此可见,在康熙心里,其实对胤禛早就有考察,而随着考察的深入,也发现胤禛越来越符合接班人的条件。


话到最后,说句玩笑话:谁让胤禛有一个好儿子弘历呢?


谢谢大家,我是酒翁,若喜欢我的回答,还请点赞及转发。


寒舍阅独


按照《雍正王朝》的逻辑,康熙应该是在胤禛领受“追比户部欠款”差事,康熙说要培养胤禛做一个真正的孤臣开始,重视并考察胤禛的;在“死鹰事件”之后,康熙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个时候才下定决心传位给胤禛的。

如果《雍正王朝》有前传,那胤禛在前传里,几乎在诸皇子中,是可以被忽略的角色。因为康熙优秀的皇子实在太多。胤禛读书不行,打仗不行。脾气不好,又急又臭。康熙第一次征伐噶尔丹归来,好几个晚生的皇子都被封了郡王,而胤禛仍然只是个贝勒而已。大臣们劝康熙,这不符合礼制。而康熙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胤禛自己也不来讨赏。所前半截胤禛活得像空气。

实际上直到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之前,其他阿哥们都学会了邀宠,而唯独胤禛仍然我行我素的时候,才引起了康熙的关注。

而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恰恰就是黄河泛滥这件事情开始,胤禛冷静而周全的处事能力,江南募赈,妥善处理了洪灾。才使得康熙眼前一亮。于是康熙立刻启动了“追比户部欠款”,这才是重视并考验胤禛的开始。

所以当胤禛提出要老十三帮忙的时候,康熙断然拒绝。赢用康熙的话说,”我要培养你做一个真正的孤臣。”

到此刻有人说胤禛已经正式进入康熙”选嫡”的视线了。非也!非也!进入康熙视线是对的,但非为“选嫡”视线。因为此刻康熙虽然对胤礽表现出了不满,但他并未下定决心要废胤礽。毕竟此时,胤礽没有太大过错。而胤禛这个”孤臣”在现阶段是为自己培养的,将来是为胤礽培养的。胤礽理政能力不行,但有胤禛这样一个孤臣帮忙操持着,大清的江山不会垮塌。

然而随着事情的发展,康熙越来越闹心,胤礽已经不配做一国储君了;竟然又冒出胤褆这样的混账;还有”假太子手谕”,背后究竟是谁?通过”议立太子人选”,竟然又牵扯出一个巨大的“朋党”;“九子夺嫡”已经开始彻底白热化了。

当扳倒了盘根错节的胤礽(毕竟四十年太子,树大根深);又一个硕大无朋的“利益集团”突然就横亘在眼前,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礻我),十四阿哥胤禵。

胤禩在争,天下人皆知,但江山是绝对不能交到他手里的,现在烧香的多,日后需要还愿的就更多。现在摊子已烂,多亏自己小心维持,交到他手里怕是要散;而胤禵完全被胤禩所利用,竟然为胤禩讨说法。康熙略施小计,便将胤禵和胤禩拆分开了,让胤禵看清楚胤禩的真面目。

所以当胤禵当上大将军王后,胤禩又想通过胤禵的手把太子给任伯安的信转呈皇上。因为胤禩也知道谁交这封信,谁就是废太子的罪人。而胤禵终于变聪明了,他光将信寄过去,却并无其他只言片语的奏章。而康熙也很欣慰,说了句,“胤禵也懂得用心思了!”

二废胤礽之后,康熙突然提出不设太子了。然后由于西北战事吃紧。康熙这阶段,显得特别恩宠胤禵。但是胤禩看不穿,甚至连胤禛也误会了,以为把胤禵放出去,就是为了取战功,然后还有继位的资本。

所以恼羞成怒的胤禩,干了件天大的蠢事,那就是“死鹰事件”。但是同时康熙也发现自己将不久人世了,必须要做选择做安排了。现在回头一翻谁的考核分最高,胤禛,除了胤禛没别人了。

但是如何和平过渡,那对胤禛继位是有好处的,但是眼下形势并不容乐观。所以还得委屈下自己和胤禛。不但不追究“死鹰事件”,还对胤禩和胤禵以封赏,稳住他们,而将一干能干事的,包括胤禛全部降级去职。这是典型的障眼法。而实际背地里秘密双旨安排隆科多负责好权力交接时期的京城稳定工作。

作为康熙,他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一切都已秘密安排好了,单等自己咽气了。

而当雍正坐上龙椅的时候,胤禩也好,胤禵也罢,都傻眼了,可是为时晚矣!


炒米视角


这就涉及到电视剧在原著情节上的改动了,毕竟电视剧塑造的是“合理继位”的说法

因此在继位人的选择上,电视剧埋了两个伏笔,好凸显雍正继位的合理性,而这两个伏笔,在原著中是绝无仅有的,是刘和平大师在改编的过程中合理臆造的。

伏笔一:真正的孤臣

江南筹款之后,胤禛晋升郡王,在与康熙见面的前夜,胤禛第一次与邬思道见面,二人的谈话,邬思道已经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那么皇上不是连一个愿意为他分忧的儿子都没有了嘛。

邬思道就是来辅佐胤禛成为继位人的,这句话就是明证。因为当时太子之位尚算稳固,太子身为储君数十年,不

就是为皇上分忧的儿子么?而邬思道将其避而不谈,目标直指胤禛。因此胤禛在听了这句话之后,是什么反应?假装打了个哈欠,结束了会谈

胤禛只是第一次和邬思道见面,邬思道便表露心扉,而胤禛却不想过早的暴露自己的夺嫡之心,因此只能讲谈话终止,此刻胤禛的心里话:特么的,你这话,我没法接啊,就这样吧。

第二天康熙跟胤禛的见面,提到了“孤臣”二字,这意味就很明显了,虽然“孤臣”二字本身并不代表“继位人”的意思,但是在本剧中,的的确确是合理继位的一个伏笔。

PS:原著中追讨户部欠款的是老十三,而不是胤禛!

伏笔二:热河狩猎,弘历一鸣惊人

热河狩猎就更赤裸裸了,原本大臣们给太子的玉如意,赏给了康熙的隔世孙子弘历(乾隆),更加稳固了胤禛继位人的身份。


而这一段和原著是截然不同的,原著热河狩猎压根没有胤禛和弘历的事,他就和李卫、弘历在围场边抓了几只活的小兔子,除此以外,发言机会都没有。

既然这个问题问的就是《雍正王朝》的剧情,那么根据前后桥段来看,这两个是最明显的伏笔,就是为了“合理继位”作的衬托。


小屏窥人生


从《雍正王朝》整部剧集看,康熙对雍正的好感是与日俱增的。要说康熙康熙什么时候打算传位给雍正,我个人觉得,热河秋狝就已经初露端倪了。

因为肖国兴的口供,康熙对太子胤礽失望透顶,以至于在热河秋狝时,自己作主把进贡给太子的金如意作为奖赏,而得到这奖赏的并不是原先说好的哪一位皇子,恰恰是四阿哥胤禛的儿子弘历。这就很值得玩味了。还是因为这个肖国兴,秋狝前一刻图理琛的回话,让康熙对觊觎大位已久的八皇子胤禩心生不满和憎恶,连骂两句“其心可诛”。

秋狝之后,太子私通庶母张春华,失德被废。胤禛听从邬思道的建议,以不争而争深得康熙青睐。推荐十四阿哥任大将军王,以示心怀宽大。力荐复立胤礽为太子,又正中康熙下怀。至于复立胤礽,是不是就说明康熙不会再传位他人了呢?不是,复立必然还会再废,这点胤禩看的透彻,康熙是不会把大清江山交给一个曾失信于天下的人的。这只是康熙为了平息夺嫡之争的一个手段而已。

至于说什么才时候决定大位传给雍正,那肯定是立传位遗诏的那一刻了。因为在这之前,邬思道那么精明的人,直到康熙大限将至喧胤禛进宫时还不敢确定会传位给谁呢。

你觉得是这样吗?对此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讨论。

只说剧,不谈史。








不喝鸡汤的心灵


《雍正王朝》电视剧里,最开始有这个念想是太子第二次被废,康熙随即囚禁了老十三,知道老四和老十三关系好,而老十三年轻气盛,会冲动干出一些不顾后果的事情来。

当时看好老四有几个原因:1.一心为国家,管理严格,可以极好地整顿吏治。2.有一个好的皇孙。

确定的时候是推荐老十四当选大将军王,当时应该有两个人能够胜任,老十三和老十四,但是康熙肯定不会让老十三去的,因为他不想放老十三出来,老十三的外公也是蒙古人,怕老十三意气用事,最重要的是老十三要是当年大将军王,这个后援上肯定会被八爷党下绊子。如果老四当时推荐了老十三,可能会动摇康熙传位老四的信心,会觉得他不能以国事为重,只顾推荐自己关系好的人。可是邬先生提醒后老四开窍地推荐了老十四,让康熙一下觉得选对了人,确认了传位人就是老四。

小说里又是另外一种说法。康熙当年看好老四跟老十四,不知道选哥俩中的哪一个,这时候康熙问身边的布衣宰相方苞,方苞说看皇孙,可以兴旺至少三代。于是有了后来康熙在老四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去雍和宫看老四的三个儿子念书,对其中的弘历十分满意,虽然没说去老十四家里的事,但是肯定也去了,而且没有发现什么好苗子。


我来嘘个嘘


就在胤禛推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以后,康熙才最终确定让老四胤禛继位。

太子和老八凉的很早。

太子和老八凉了,都跟肖国兴交待刑部贪赃枉法的事有关。太子是因为被康熙发现在掌管刑部期间,贪赃枉法,所以凉了。之后宴请蒙古诸王都是老八出面,而不是他这个太子。

而老八以康熙名义诱审肖国兴,之后被图里琛举报,康熙骂老八“其心可诛”!所以,此时老八也凉了。

但是,康熙属于能隐忍的人。所以,他让大臣举荐新太子人选,从而趁机处罚老八一派的官员佟国维!彻底让百官明白,老子就是不让老八当皇帝!为了不让他当皇帝,老子甚至都敢干“出尔反尔”的事。这也显示出,康熙对老八的反感!

康熙一直对胤禛有好感,直到胤禛举荐老十四做大将军王,他才最终下定决心。


老四去江南筹款救灾的差事,办的非常好。从这件事开始,康熙就很欣赏这位敢作敢为,有担当的四阿哥。之后,康熙又忽悠老四,让他做一个真正的“孤臣”,一个人负责清缴国库欠款。这也是在历练老四。


老十三和老十四打架以后,康熙封老四和老十四的生母德妃为皇贵妃。此时,康熙肯定有意从两人中选举一位当皇帝。

但是,康熙还为老四准备了一道考题“大将军王人选”。

西北之所以大败,是因为兵部催促传尔丹赶紧进攻,而同时粮草又供应不足。所以,传尔丹才会大败。

此时,只有主管兵部的老十四去,才会不被后勤问题困扰,才能取胜。而康熙就在等老四推举老十四为大将军王。他在试探胤禛有没有为大局着想的任君气魄!



此时,八爷党都在推举老八。所以,当胤禛在朝会上推举八爷党的老十四时,老八他们都很吃惊,而康熙却只是“哦”。有一种意料之中的感觉。


至此,新皇人选确定,就是皇四子胤禛!


勇战王聊历史


按电视剧里情况的来看的话,就是推举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后,邬思道说了就是康熙考验四阿哥有没有这个气度。你可以明显看到,康熙老爷子听完四阿哥说话后满意的微笑。四阿哥雍正已经递上了折子,康熙非要他说一遍,明显可以看看折子,何必要他在大家面前说呢,其实是对他的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