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无奈的萧条——沉睡的土地(三)

记得大学刚毕业时,费孝通的主张常见诸媒体,那就是发展小城镇。当时感觉费老的主张很有道理,中国的城镇化就应该这样走,但并不清楚怎么才能走得通。

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中国搞的是反城镇化,不仅阻塞了农民进城之路,还常借运动之风把城里人赶到乡下去。结果,中国的城镇化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八十年代后中国终于走上城镇化之路,三十年来的经济大发展正是伴随着城市的大发展。出乎很多人预料,中小城市并非如想象那样同步发展,而是经历几番波折,近来又呈现衰落之势。

改革开放初期,曾有个口号叫做“离土不离乡”,与之相应的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小城镇的成长。不少人认为这正是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后来才发现,乡镇企业虽能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但难以摆脱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通病,成不了大气候。

随着外商投资大举登陆,中国开始了制造业大发展,中小城市迎来另一波振兴机遇。中小城市地价低,劳动力成本低,环境限制宽松,这些优势是投资制造业的不二选择。东南沿海中小城市随之蓬勃发展,人口也急剧膨胀。有的小城镇甚至十几年间就变成了大城市。这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小城市的黄金时期,也许是空前又绝后的时期,因为这种大规模造城运动以前没有过,以后也很难再有。

然而,连续多年的高增长让很多人产生错觉,以为中国经济可以一直这样扩张,最终会追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记得不久前还有知名人士声称:中国重化工业还可以高速发展30年。国人似乎已经忘记,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国际市场是有限的,环境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

随着鄂尔多斯繁荣戛然而止,全国造城运动进入尾声。大城市还在扩张,中小城市却被冷落。中国城镇化进入另一时期,从农民进城变成农民和中小城市居民一起奔向大城市。原因很简单:大城市服务业繁荣,工作机会多,薪水高,还有教育、医疗、娱乐、交通等种种便利。房价上天,空气恶化,堵车被堵成狗,人们也在所不惜。毕竟挣钱和子女前途是国人头等重要两件大事。

中小城市,无奈的萧条——沉睡的土地(三)

县城也在轰轰烈烈建大楼盘,不知打算卖给谁(摄于山东某县城)

我们不禁要问:为何发达国家中小城市可以和大城市一起繁荣?这背后肯定有复杂原因,也许各级政府加上智囊班子绞尽脑汁也无法搞清,何况吾等鼠辈。然而,有一点差别却显而易见:别国人可以自由选择去哪里定居,我们这里不行。当然,比起改革开放之前已经宽松得多,但土地权未放开,人们的选择权仍被紧紧束缚。

在欧洲和北美很少见到中国这样的大型楼盘。别说在中小城市,就是在大都市也不多见。他们的城市是多年来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买地建房者多是个人或中小地产商。这样的城市建设肯定不如我们的大拆大建来得快,布局也不如我们的造城运动来得整齐,但城市看上去并不乱,因为个人建房也要按照城市统一规划,不能乱来。

对民众来说,有了土地权就有了最大选择权,你可以在规划范围内去任何地方买地建房,包括乡村和边远地区。于是,中小城市就有了发展源泉。那里虽无大城市那么多就业机会,但有更适宜的居住环境,很多人就是冲这个而去。不一定是有钱人。只要有一定收入保障,都可以去中小城市定居。久而久之,那里人气逐渐旺盛,服务业随之繁荣,就业机会也随之而来。

在中国,土地只能由大型房产商向政府购买,政府会把每一地块拍出最高价,尽可能拿走土地一进一出之间的差价。房产商要在剩余空间内获取利润,必须采用规模化经营,尽可能大拆大建。这正是中国时兴大楼盘的原因。在大城市这也许是一种优势,到中小城市就行不通了。房产商无法估计中小城市的市场前景,只能冒险一搏,搏输了就赔个底儿掉,落荒而去。

假如中小城市产业持续兴旺,或者人们可以自己选择去那里买地建房。中小城市都有可能持续发展。很不幸,前一种机会正在消失,后一种机会根本没有。那么,中小城市只有一种前途:该来的人不来,不该走的人纷纷出走,城市将一年年萧条下去。还有其他可能吗?

中小城市,无奈的萧条——沉睡的土地(三)

千年中原古镇,虽略显破败,人气尚存。待人去楼空将会怎样?(摄于河南某古镇)


参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