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五行學說最早出現在黃老、道家學說中,旨在描述事物的運動形式以及轉化關係。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的取象比類學說,不是五種元素,而是將萬事萬物按照潤下、炎上、曲直、從革、稼穡的性質歸屬到水火木金土五個項目中中,與西方古代的地、水、火、風四元素學說有區別,是集哲學、占卜算命、曆法、中醫學、社會學等諸多學於一身的理論。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五行係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體現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屬五行性事物間之關係是相互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初始含義

金——金屬;

木——植物;

土——土地;

水——液體;

火——熱能;

對應關係

五材說

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陽木克火,陽火克土,陽土克金,陽金克活水,陽水克木

木生火:木乾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藏礦生金;

金生水:金銷熔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五行相剋:金→木→土→水→火(物極必反)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兵器、剪刀不宜放床頭)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木樁可插進土裡;木材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石料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泉水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看似相剋,其實是相生,木克土生火,水克火。(冰)亥克水。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天干與五行、方位的關係:

甲為棟樑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牆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滴之水,北方。

五行與方位、天干、顏色、神獸的關係:

木:東方:甲乙:綠色:青龍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火:南方:丙丁:紅色:朱雀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土:中央:戊己:黃色:黃麟

對應列表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五行五臟五腑五季五體五竅五華五色五味五方五志五藏五常五勞五侯五液五嗅五聲木肝膽春筋目爪青酸東怒魂仁行風淚臊呼火心小腸夏脈舌面赤苦南喜神禮視火汗焦笑土脾胃長夏肉口唇黃甘中思意信坐溫涎香歌金肺大腸秋皮鼻毛白辛西悲魄義臥燥涕腥哭水腎膀胱冬骨耳發黑鹹北恐志智立寒唾腐呻五行與八卦的對應關係

金---乾、兌: 乾為天,兌為澤;

火---離: 離為火;

木---震、巽: 震為雷,巽為風;

水---坎: 坎為水;

土---艮、坤: 艮為山,坤為地。

五行與地支的對應關係

(1)地支三合:

子(鼠)、辰(龍)、申(猴)合水局;巳(蛇)、酉(雞)、醜(牛)合金局;

寅(虎)、午(馬)、戌(犬)合火局;亥(豬)、卯(兔)、未(羊)合木局。

(2)地支六合:

子(鼠)與醜(牛)相合化土,寅(虎)與亥(豬)相合化木,

卯(兔)與戌(犬)相合化火,辰(龍)與酉(雞)相合化金,

巳(蛇)與申(猴)相合化水,午(馬)與未(羊)相合化日月。

(3)地支與五行、方位的關係:

子(鼠)屬陽水,北方;亥(豬)屬陰水,北方。

寅(虎)屬陽木,東方;卯(兔)屬陰木,東方。

巳(蛇)屬陰火,南方;午(馬)屬陽火,南方。

申(猴)屬陽金,西方;酉(雞)屬陰金,西方。

辰(龍)、戌(犬)屬陽土,中方;

醜(牛)、未(羊)屬陰土,中方。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五星古稱五緯,是天上五顆行星,木曰歲星,火曰熒惑星,土曰鎮星,金曰太白星,水曰辰星。五行運行,以二十八宿舍為區劃,由於它的軌道距日道不遠,古人用以紀日。五星一般按木火土金水的順序,相繼出現於北極天空,每星各行72天,五星合周天360度。根據五星出沒的天象而繪製的河圖,也是五行的來源。因在每年的十一月冬至前,水星見於北方,正當冬氣交令,萬物蟄伏,地面上唯有冰雪和水,水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七月夏至後,火星見於南方,正當夏氣交令,地面上一片炎熱,火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三月春分,木星見於東方,正當春氣當令,草木萌芽生長,所謂“春到人間草木知”,木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九月秋分,金星見於西方,古代以多代表兵器,以示秋天殺伐之氣當令,萬物老成凋謝,金行由此而成。五月土星見於中天,表示長夏溼土之氣當令,木火金水皆以此為中點,木火金水引起的四時氣候變化,皆從地面上觀測出來的,土行的概念就是這樣形成的。

五行地理

五行學說裡,南方屬於火,東方屬於木,北方屬於水,西方屬於金,中衛屬土,協助金木水火的平衡。

季節關係

五行是指氣體的五種運動方式。

春天屬木,代表氣體向四周擴散的運動方式。春天,花草樹木生長茂盛,樹木的枝條向四周伸展,養料往枝頭輸送,所以春屬木。

夏天屬火,代表氣體向上的運動方式。火的特點就是向上,夏天各種植物向上生長,長勢迅猛,所以夏屬火。

長夏屬土,長夏是夏和秋之間的一段過度期,天氣溼熱,莊稼走向成熟的一段時期,所以長夏屬土。

秋天屬金,代表氣體向內收縮的運動方式。金的特點是穩固,秋天收穫,人們儲蓄糧食為過冬作準備,樹葉凋落,所以秋屬金。

冬天屬水,代表氣體向下的運動方式。水往低處流,冬天萬物休眠,為春天蓄積養料,所以冬屬水.

古人認為一年可細分為五季,分別對應木、火、土、金、水五行。

五行時間

干支歷是以60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標記年、月、日、時的一種曆法,是中國所特有的陽曆。它以立春為歲首,年長即迴歸年,用二十四節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沒有閏月。干支歷能反映出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

所以干支歷的月份按五行來說:

寅、卯、辰月屬木,主宰春季,代表東方;

巳、午、未月屬火,主宰夏季,代表南方;

申、酉、戌月屬金,主宰秋季,代表西方;

亥、子、丑月屬水,主宰冬季,代表北方;

辰、未、戌、醜單個而言都屬土,為四方土,主宰四季最後一個月。

節氣歌

春雨(寅)驚春(卯)清谷天(辰),

夏滿(巳)芒夏(午)暑相連(未),

秋處(申)露秋(酉)寒霜降(戌),

冬雪(亥)雪冬(子)小大寒(醜)。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節氣歌,每兩個字為一個月,以節為始,以氣為本。(以第一個字為節,第二字為氣)

季春夏秋冬月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醜節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古語云: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自混沌鴻蒙,開天闢地,人立其中,天、地、人三才立,萬物成。清者上浮為天,濁者下降為地,聖人立於天地之間,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調節陰陽,和諧萬物。天道重子,地道重醜,人道重寅。故以寅月為歲首,立春為歲首元旦,此為干支陽曆之法。

木,始於寅(立春),旺於卯(春分至極),接地氣於辰(清明)。聖人立法,以木為人,人生於寅,重寅月,立春為元旦,人氣旺於卯(春分),及至清明,人氣入土,是為辰月,人氣入土,乃人氣衰而入墓之象,世人哀之,故以人氣入土,設辰月清明節掃墓祭奠之。木氣入土,猶人入墓,折柳喻木,寒食禁火,辰月清明也。

火,始於巳(立夏),旺於午(夏至至極),接地氣於未(小暑),太陽雖炙熱至極,然炙烤大地,與大地產生反應,產生暑氣效果,需要時日,當在未月(小暑),日接地氣,暑氣形成,天地同熱。

土,旺於四季,四季之末月:辰、未、戌、醜,皆為土。人雖貴為三才之一,然終為土所造,生於地,立於地,制於地,歸於地。人一生皆離不開土。辰、未、戌、醜皆為地球地氣與太陽陽氣,產生劇烈反應的四個土月。

金,始於申(立秋),旺於酉(秋分至極),接地氣於戌(寒露),秋高氣爽,天涼接地氣,始凝為露水,是為戌月(寒露)。

水,始於亥(立冬),旺於子(冬至至極),接地氣於醜(小寒),天寒地凍,天寒接地氣,地始凍,是為丑月(小寒)。

中國五行常識大普及之五行的來源(喜歡的可以收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